此文件來自 台灣畜產種原知識庫
https://agrkb.angrin.tlri.gov.tw



序二

  最近畜產試驗所加工系陳義雄主任告知,年節員工福利社代製臘肉,成本均需逐年提高,其理由是五花肉越來越瘦,在製作過程中,瘦肉失水率比脂肪失水率高,目前製成率只有鮮肉重量的72%,而十多年前製成率是85%,聽了之後,頗感欣慰。因為民國70年開始,我國種公豬選拔改用我提出的選拔指數,那是著重瘦肉率和飼料效率改良的指數。如今,台灣地區的豬隻,平均瘦肉率高居世界第一;已建立瘦肉型台灣杜洛克種,台灣約克夏種,台灣藍瑞斯種的特殊成果;自從民國76年起,種豬出口指數多於進口量,顯見豬種改良方法和方向正確的重要性。

  回顧民國66年,67年,我以追蹤檢定站所拍賣的特定公豬的後裔,證明優良公豬的後裔仍然優異的田間試驗,獲得當時養豬場的認同,同時建議應當設立國家核心種豬場,將特優的公豬集中飼養,繁殖更多的後代,再推廣給業界使用,也獲得當時畜牧組鍾博組長的同意,因此興建南、北二個核心豬場,事後養豬界也看到核心種豬場發揮了原設計的功能。

  再回顧我個人參與我國豬種改良的過程,民國68年極力主張將原來種公豬結束檢定的90公斤結束體重改為110公斤,同年,將原來檢定站口頭拍賣改為電子拍賣;69年創設場內檢定,同年,創立種豬場評鑑;70年推動肉豬檢定,同年,選立二品種種豬特約繁殖戶;並在那段期間,大力推動豬隻人工授精,並將豬隻精液保存期由原來的2天,延長到5天,真是忙得很有意義。

  由於改良到一定水準之後,再進步的速度會減漫,並且有極限,因此在民國80年左右,部分養豬界認為台灣地區的純種豬似乎太瘦,有不利於繁殖效率的徵兆。當時,我一方面請國內從事豬種改良的年青輩,研究將瘦肉率改良的比重降低,另方面,建議邀請國外真正從事豬種改良的專家到台灣來,商討我國下一階段豬種改良應採措施。外國專家對我國現階段的基本改良措施多所讚佩,表示仍可繼續採行,但是也建議,可加強豬隻遺傳缺陷基因的淘汰,如豬緊迫性基因,或選拔抗病基因,建立較不易發生某些特定疾病的豬群,目前國內豬育種專家們。正研商加強肉豬整齊度的改良,包括上市體重,屠體品質中的五花肉等,料將使我國的肉豬水準更上一樓。值此國際豬育種研討會專集付梓之際,受邀誌序之時,順將感言及籌開理由加以記述,希望我國的養豬事業是以〝效率〞立足於國際。

農委會畜牧處處長

池雙慶 誌

中華民國八十四年三月




此文件的網址 : 
https://agrkb.angrin.tlri.gov.tw/index.php?page=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