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事曆
上個月2024年 4月下個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今天
 主選單
 出版刊物
 訪問統計

 隨機小語
天下有大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孟子]
 隨機文章
藍瑞斯公豬合照(中文) (7783)
藍瑞斯公豬合照(中文)
杜洛克母豬合照(英文) (1226)
藍瑞斯母豬合照(中文) (1246)
約克夏採精照片 (1261)
天噸乳牛競賽評行榜 (957)
 熱門連結網站


[回上頁 | 顯示此文件為可列印格式]

此文件提供者: shuYing - [評分 : 0.00 (0 票選) | 評分!]


在自然環境與人類文化下作為食肉源的養豬角色

 

吳明哲(1) 張秀鑾(1) 宋永義(2)

(1)台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

(2)台灣,台灣大學畜產科學系名譽教授

 

當葡萄牙籍航海家在1542年前往日本航途中發現一個地圖上找不到的島嶼。綠油油森林覆蓋的陸地使大為驚奇而感嘆喊出「伊拉-福爾摩沙」,意思是“美麗島”這島就是眾所週知的福爾摩沙,今天已經成為大家熟悉的台灣,總面積有36,179平方公里。台灣本島大部分是高山丘陵地曾有植樹造林,而一列中央山脈的西邊是肥沃、可耕、灌溉完善、人口稠密的平地,氣候屬於亞熱帶,有炎熱高濕的夏天,溫暖的冬天及豐富的降雨,由於作物的成長季節是持續,儘管有颱風,夏季強力的暴風雨和水災與冬季長久的旱災,農業仍然蓬勃發展。約為四分之一的土地是可耕,另有百分之五的土地是草地與牧地,總人口為二仟三百萬人,並在2002年有六百八十萬頭豬隻,由一萬三千五十四家養豬戶飼育。

 

野豬打獵

豬和鹿一向為台灣史前居民生活中極重要食肉資源。這是根據福爾摩沙(公元前5000-6000)曾有大量的考古骨頭化石發現物。福爾摩沙的史前居民應當有本事養狗來打獵野獸,以獲取豬、鹿及其他哺乳動物等肉品食材。在葡萄牙人發現福爾摩沙前曾有幾個部落居住。他們現在繼續保持一些打獵野豬的傳統打獵技能和豬骨收藏習慣。這種技能仍被當作鼓勵少年走入成熟時期之用,福爾摩沙野豬的學名為「Poreula talvana Swinhoe」曾經由英國人Robert Swinhoe1862年介紹給歐洲人並記載在「福爾摩沙島的哺乳動物」報告中,該報告刊登在倫敦動物學會活動記錄,Robert Swinhoe一位台灣的自然資源探險家,在1856年於新竹縣北部及1858年於台南縣南部曾進行過野生動物和植物的觀察。台灣的動物考古家;邱民湧在1200年從史前居民於西山心與七山岩史前地點飼養豬隻以區別野生與家畜化豬隻的牙齒準則建立學說。

考古學上台灣均為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發源地,而後者只少在6000~7000年前出現,在17世紀初與上世末之交替時期,台灣主要是一個原始社會,居住著南島語系的原住民,一些學者相信南島語系族人首先在中國東南部海岸出現的時間是大約在5000~6000年前,而台灣就是他們最早的發源地之一。


澳大利亞考古學者Peter Bellwood推理說明

南島語系祖先約在6000年前横渡波浪海洋,從華南沿海的稻米產區到台灣,從台灣這群人們約在5000年前分散到菲律賓與印度尼西亞,他們約在2000餘年前聚居密克羅尼西亞並且約在1000年前到達檀香山、復活島、紐西蘭與波利尼西亞群島。從另一方面來看,有一些學者解釋染色體分析的結果,此為暗示東南亞可能是南島語系移民的原先家鄉,其中一群到了台灣,而另一群則到過波利尼西亞,Richchard Jr. SulterJeffrey C. Marck則信賴語言與考古學資料,以及Isidore Dyen的有關語言分佈與人類移民的學說,提出台灣是南島語系民族的發源地,近年研究者對台灣的南島語系原住民與居住在其他地區的同系族群間的遺傳和血液關係已獲得明確的資料,台灣馬階紀念醫院完成DNA的研究,涉及紅血球與血型而發現台灣的原住民可能是全世界最為純一的種族群-所謂的純種群。單型(特異遺傳因子結構)在台灣原住民普通可見到的亦呈現在紐西蘭的毛里人、新幾內亞的高地人、澳洲的原住民伊努伊特人(北美愛斯基摩人)、蒙古人、日本人、滿州人以住在加拿大北部的Tlingit 印地安人。這表明台灣的原主民是遺傳上與這些族群聯繫在一起的。台灣的阿美族似乎與新幾內亞的高地人和澳洲的原住民具有特別濃厚的關係,台灣綠島的阿美族與菲律賓巴丹島的伊瓦淡人亦有密切的遺傳聯繫。這兩族群的語言仍可互相明白易懂,數年前阿美族發起綠島與巴丹島間一連串的互訪活動。

歷史記載指出台灣原住民在清朝初期依是否服從政府和接納漢人習慣而分為「生」和「熟」,當台灣為日本殖民地時,原住民初通稱為「高砂」,日據時期官方調查記錄台灣只少有19族不同的原住民族群,其後政府繼續遵從1949年日本人的分類體系,但以「山胞」(高山同胞)特定名詞替代「高砂」族,政府亦為了更容易管理方便而把原住民族群分為「山區山胞」與「平地山胞」。到2000年,各原住民群的名稱再予確認,經認定的族群計有阿美(Amis)、泰雅(Atayal)、布農(Bunun)、排灣(Paiwan)、普于馬(Puyuma)、魯凱(Rukai)、賽夏(Saisiyat)、邵(Thao)、鄒(Tsou)和蘭嶼的雅美(Yami)。除雅美族外,其餘族群都有飼養豬隻的技能,同時保持打獵野生山豬的文化,台灣不同原住民族群就社會組織、文化、語言、宗教甚至於體型等而言,是各種各樣極其不相同。原住民曾經靠打獵、採集、亂砍與焚燒山坡地耕作維持生活下來,除東台灣的阿美族與蘭嶼島的雅美族,大部份的台灣原住民族群都沒有航海的傳統,近幾十年發生的社會經濟快速變化已使原主民放棄打獵、捕魚,而轉移到農業。幾乎全都改以固定的農業與其他商業活動謀生,儘管在其他殖民地權力控制時期,包括荷蘭、日本等,許多台灣原住民族群先後同化在漢民族文化中,有些傳統文化則完全消失掉,有少數族群仍然有他們的文化遺產-來自幾千年歷史的遺產-相當完整無缺的保留下來,一直到現在,台灣蘭嶼島上的雅美族仍舊保留他們祖先傳下來的家庭價值,就是成年人應該飼養屬於自己的豬隻,這些豬隻的肉品在特別活動時應該平等分享給所有的朋友。


飼養馴化豬隻

豬隻的家畜化約在5000年前發生於幾個文明社會裡,為的是供應蛋白食物源,在中國,豬肉是上等的食肉,豬油是大部份菜餚中使用的油脂,其實中國式烹飪是以豬肉中心,逐步發展出來的,Valerie Porter 提到家畜化的豬隻,在形狀、大小、特徵與顏色都是具有奇妙變化,東南亞肥肉型豬具有凹背、垂腹及皺皮;與西歐的瘦肉型豬體長及白色體毛,形成顯明對照,東歐的Managalitsa具有密而捲的毛;與中美洲無毛、迷你的cuino,使他們之間不可能有親屬關係存在。中國人口眾多,致使小農戶或小農場圈飼豬隻,比歐洲早得很多,這種圈飼型式導致豬隻逐漸演變為更溫順,啫睡的動物且需更靠人類供給食物。近年,中國的考古學家主張豬隻在那裡家畜化已經有7000年,這是從碳-14的證據所判斷豬骨的年代並從該地廣泛傳佈至全國,不僅僅是史前家畜的骨頭可能辨認,並且藝術的描繪也提供線索,如只有家畜化後,所增加的是豬隻尾巴有捲曲或耳朵垂下,到了公元3486年前,中國皇帝伏羲曾頒一項法令,即豬隻應予配種並育成。

 

 

養豬產業的發展

由於(台灣)的季節性大雨與華南地區類似,再有移民的發展過程,本地豬有大部份屬於華南型,是並不奇怪的,台灣本地豬包括桃園種與台灣小型黑毛種,桃園種體大、體毛黑色或暗灰色;耳垂、皮皺與直尾。台灣小型黑毛種被認為由華南移民帶過來的家豬與台灣原住民馴化的本地野豬Sus scrofa taivanus後代豬隻兩者混合的後裔。台灣小型黑毛種具有長直鼻端和很小的耳朵為特徵,而從1970年以後也稱為迷你豬,不過1990年以後該豬一般稱為蘭嶼豬。兩者可能是最後有生存者,但就是有僅為少數,桃園種為台灣本地品種,其祖先為17世紀中國明清朝時所帶進來的,到了1898年台灣引進7頭外國盤克夏品種公豬,以便與本地桃園種母豬雜交,生產具有雜種強勢的肉豬,這舉促進了台灣的食肉生產至鉅,現代的外國品種自1959年後陸續被引進來,計有杜洛克、漢布夏、約克夏與藍瑞斯等品種。1975年後杜洛克公豬與約克夏-藍瑞斯雜種母豬配種可生產更佳肉質的後代。從此以後三品種雜交普遍在台灣實施,至於豬隻的飼養,通常緊靠著一家人,在小白耕農的土地上附有小塊運動場舍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台灣的小規模農業發展成功,扮演各種重要的角色並奠定經濟奇蹟的基礎,在1960年代末期,許多飼料加工廠開始生產家畜配方飼料,以大規模方式使用的大部分原料即為國外進口者,大型養豬場的數以千計的母豬以現代飼料飼養,在豬場構想出來的是現代管理與房舍設備系統,自19861996年間期間,台灣一躍成為日本豬肉最主要的輸出國,有關發展過程可分五個重要時期,說明如下:

1. 滿足戰後復原時期的糧食需求(1945至1953)

政府作出極大努力恢復農業灌溉設施,增加肥料供應,提供較優品種與改進耕農技術儘快增加糧食生產,「稻米-肥料交換制度」、「肥料分配規定」、「糧食管理方案」、「三七五減租」、「公有土地出售」與「耕者有其田」等逐一實施。因此,農業生產恢復戰前時期水準。

2. 培養工業依靠農業(1954至1967)

農業發展基奠定後,推出全國性經濟發展計畫第一期四年實施計畫,公佈的計畫是培植工業依靠農業,並經工業帶動發展農業,政府加強生產獎勵的辦法是應用「綜合性養豬計畫」、「綜合性農牧計畫」、「農業推廣管制計畫」為了加速資金從農業部門轉移到非農業界,「農地課稅代款」與「強制水稻徵收」在1954年糧食價格最高限額政策下頒佈。

3. 發展工業與農業(1968至1983)

台灣的經濟發展有更進一步進展,雖然工商服務業為全國性發展帶領推動力,農業的角色,在供應食物方面及對整體經濟的貢獻仍舊要給與肯定。農業生產集中在發展勞力密集的外銷商品農作物上,農產品如洋菇、蘆荀和加工好的番茄是在初期使用者,到了後期,資本密集生產包含沿海和近海捕魚與豬及雞商業生產,農業的政策性計畫如「加速機械化計畫(1970)」、「農業發展法案(1973)」、「水稻保證價格徵收(1974)」、「提高農民所得加強農村建設(1979)」、以及「加強基礎建設提高農民所得(1982)」接著開辦。

4.調整和修正(1984至1990)

經過卅年的發展,農業在當時為傳統的,且為封閉的部門;由於本身資源有限且稀少,實際上已走到發展的高峰,同時因應貿易伙伴的請求,外國進口農業產品衝入國內市場,因外國農產品大量湧進市場,原有產銷結構間的缺口不可避免地加大了。「強化農業結構提升農民所得」與「水稻轉作」方案;於是貫徹實施,儘管農業生產以年成長速度有2%的增進,農業所佔國民所得淨值即從1984年的6.3%降至1990年的4.2%,在同時期的從農人口即從17.6%降到12.9%。

5.多功能化(1991年後)

遭遇貿易自由化,自然資源保存與環境保護的挑戰,台灣在1991年創辦「綜合性調整方案」,強調指出多項功能化的重要性,從人類資源、土地、市場、技術、組織、漁業福祉到保護。1995年「農業政策白皮書」出爐,公開宣稱長期政策係朝著生產,生活與保護成為一體的承諾,接著在1997年「跨世紀農業發展」計畫生效。農業所佔國民所得淨值繼續降低,雖然其重要性在成長,農業所佔百分率在2000年更降至2.1%,農業所扮演角色從早期的「生產導向」改變為非經濟的貢獻,如「開放空間」、「綠色景觀」及「自然資源保存」。

2000年曾有兩個本土的品種被分類命名:這就是桃園豬(Taoyuan)和蘭嶼豬(Lanyu),桃園豬只有在畜產試驗所可見到,蘭嶼豬即有少數在外島留下來。外國的杜洛克、藍瑞斯及約克夏是最普遍的品種,供三品種雜交肉豬生產用,經過父母畜登錄的後代杜洛克、約克夏和藍瑞斯的年幼公豬參加性能檢定,該項工作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的畜產試驗所開始第一期檢定組在1989年9月進行,到1999年8月止,在該站完成性能檢定者,以同期組數計達40期,參檢公豬共為3,796頭,其中完成檢定者佔82.8%,從1989年到1995年的期間,檢定開始體重設定在30kg左右體重,後來依照全國性豬瘟撲滅計畫需要,體重提高到40公斤。至於結束體重該段期間全部設在110公斤,平均日增重、飼料利用效率及背脂厚均予記錄並以同期組內類型偏差評估,供選拔指數估算,所有原先資料與評估結果貯存在網路資料庫中,性能檢定資料與有關資訊輕易可從網站World Wide Web http://www.angrin.tlri.gov.tw/取得。經濟上重要性狀如PSS緊迫基因型、血統資訊如登錄資料與檢定過父母畜性能可從網路一再取得,檢定公豬達體重110公斤的最少日齡,依藍瑞斯(199905期檢定)、約克夏(199609期檢定)及杜洛克(199905期檢定)次序各為128、134及131天。

 

科學研究用豬隻

豬隻與人類一直有密切的關係,並在許多國家對人類健康幸福作出貢獻,為了人類提供食物、皮革、毛刷、肥料並當做夥伴及成為農村家庭的清潔工人。在1950年由明尼蘇達大學吾思教授領導科學家團隊創始豬隻生物醫學研究,在美國以霍梅爾與彼德曼-摩爾研究知名。在1962年德國哥登漢大學育成哥頂漢迷你豬,可認為一種嶄新而普遍的迷你豬誕生,近年尤其是在過去一百年中,台灣的本地種豬隻飼養衰落,本地種豬被淘汰且由外國品種豬隻取代,迷你豬在醫學,確切地說生物醫學研究的領域盛行,這些迷你豬與小耳種豬,一向稱為蘭嶼豬,台灣的本地種豬之一進行雜交,目前小耳種育成為小型豬並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及國立台灣大學以台灣本地種之一保存。

 

在生物醫學領域上的貢獻

迷你豬曾以試驗動物在醫學研究上利用,來自明尼蘇達的霍梅爾彼德曼-摩爾及德國哥登漢迷你豬均被利用在生物醫學試驗室研究有用的用途上,「辛克雷」使用在癌症;「尤卡淡」在糖尿病與「維利布朗」在血紅素型上使用就是例子。在台灣這些迷你豬找到生物醫學研究上絕好的用處。由於迷你豬的身體構造比其他任何試驗動物更與人類相似而被用作試驗動物。所以,作為臨床手術前的試驗用途上是一種良好的動物模式,在檢驗藥物對腎臟毒性,代謝籠可用在分離豬隻的尿與糞便,迷你豬也用在手術前心臟導管測定上,國立台灣大學附屬醫院外科教授使用3週齡且3公斤體重的仔豬,以其新鮮肝臟移植到一週歲體重60-70公斤豬隻上,該試驗進行模擬係以新生畸型嬰兒的健康肝臟移植到老年人取代發生障碍的肝臟,幾年前迷你豬現有頭數過半以上曾被利用在胚胎移置,確切地說基因轉置技術的開發上,有些豬隻曾用在寄生蟲學、眼科學與食品科學上。現今,適用於胚胎移置、基因轉置動物、寄生蟲學、眼科學及食品科學的,少於牙科醫術、關節病、免疫學、耳喉科學及矯形學等上用途,這可能反映出台灣當前生物醫學研究趨勢。

迷你豬由於器官轉置技術的發展而進展到試驗用動物階段,小老鼠、老鼠及兒子因為繁殖與管理花費較少而過去成為試驗用或試驗動物,就傳統試驗動物來說,雖然繁殖週期成長與平均壽命是有利,但與那些豬隻比較起來,其體重及器官大小比人類相當的器官更遠遠不是,靈長目動物,猴子等因為繁殖性能表現較差且管理費用較為昂貴,而未被採用過,豬隻為雜食性動物,同狗一樣,能扮演試驗用動物的重要角色,儘管豬隻的繁殖性能比小老鼠或老鼠的效率為低,然而114天懷孕期(3個月,加3週;再加3天;3×30+3×7+3天=114天)管理容易,由於分娩後具有4週哺乳,可期一年分娩兩次,每胎有7-8頭仔豬。再者豬隻心臟和腎臟的形狀和大小與人類相當的器官相似而有助於器官移植技術開發,於是使豬隻成為可供選擇的試驗用動物,最後一點豬隻容易可在手術台上處理及改進飼養管理則依然不變。因此,首先要考慮的是把豬的大小縮小到迷你豬的標準以符試驗用途。

 

小耳種豬為迷你豬的來源之一

小耳種豬在日本在來種家畜研究會擔任動物模式,台灣的小耳種豬具有小的耳朵及矮小身體大小,它有黑色皮毛平正的顏面與豎立的小耳,因為小豬並未具有經濟生產效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已從台灣本島失去蹤影。然而,它們仍在蘭花島(中文稱蘭嶼島)生存下來,蘭嶼島位於台灣東南部的台東縣邊,在太平洋上的一分開島嶼,原始的蘭嶼島在從前幾世紀被叫做裸體島,屬於台灣原住民的雅美族群,蘭嶼島的雅美族飼養台灣的本地種小耳豬,在官方保種政策頒佈前,從1990年代就被叫做蘭嶼,人們把小耳豬圈飼在棚屋,由於食糧並不充足,豬隻以芋頭皮、廚渣及人的排泄物等餵飼。一世紀接著一世紀的自然擇種帶給小耳豬小型軀體,還有雅美族傳統上選取分娩後哺乳仔豬為食物,可減少一窩頭數並確保在惡劣環境條件下繁殖成功,因此自然與人為選種兩者行動計畫下,促進迷你豬的育成。

至於關島小耳野豬,越南本地小耳豬及德國哥登漢迷你豬都是在相似條件下育成的,台灣的小耳豬現已育成為試驗用動物,由於台灣經濟成長與發展,雅美族的生活水準也大大地改進,所以蘭嶼圈養在棚屋的小耳豬,將被具有生產性能效率很高的外國品種所取代,是預料之中的事。

台灣的許多本地種豬,仍不餵完全混合飼料,所謂「西方飼料」。當本地種豬給飼西方飼料,其生長和繁殖兩性能的表現均與西方品種飼餵西方飼料(完全混合飼料)的結果根本不相配,這些低效率的本地種豬被淘汰絕種是可能發生的結果。屬於本地種的桃園豬從1900年代初就與外國的盤克夏雜交生產極高效率的雜種一代,以供豬肉生產,桃園豬現今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進行保種工作。小耳豬的經濟性能效率較差,而從台灣本島消失,結果只有蘭嶼島,一孤島上的雅美族予與保留,大家認為唯有由食物源改變為試驗動物使用,才是小耳迷你豬會被保存下來。

 

李宋迷你豬的選育

1975年國立台灣大學畜產科學系的李登元教授和宋永義博士創始小耳豬選育為試驗動物並取名為李宋迷你豬。在蘭嶼島即進行通常的個體選拔方法以三週齡一公及五母體重各為三公斤者作為基礎豬,選定公豬被認為寶貴的小豬,雅美人是不會賣給其他村落去,雅美人相信如果你把公豬出售,你的全部豬隻會從村莊跑走。小耳豬的一胎產仔數在56頭之間,雅美族部落會選定公仔豬屠宰以減輕同窩一天又一天對食物的壓力,因此可使剩下仔豬吸乳機會增加,公的仔豬可能生存下來的就很有限,所以幾乎全部仔豬是母的,這就是小耳豬的公豬難於獲得的原因,結果導致台灣本島的小耳豬消失蹤影,曾有6隻小豬被選取送到該系豬場觀察性能,體重測定也在內並餵飼西方的飼料,在提早的性成熟,約在四個月齡體重平均為10公斤的豬隻顯現乘駕行為,並與一般豬隻一樣有21天發情週期。然而,公豬的性成熟較女豬略為早些,儘管因為早熟性在4個月齡受孕是屬可能,通常受孕仍然在7個月齡左右,懷孕期間與一般豬隻一樣,經歷114天後分娩5-7頭仔豬。

 

手工飼餵迷你豬

小耳豬可以人工手餵或飼槽飼餵,在成長期豬經常有良好的食慾而容易養肥,如果豬被過餵肥胖就發生,然而,肥胖豬並有短粗腳肢即不適於試驗動物,人工手餵(限制飼餵)與食槽飼餵的成本差異是重要的,人工手餵迷你豬係限10分鐘採食時間,被認為飼槽飼餵量的70%,豬隻從8週齡到52週齡予與人工手餵,公母豬隻間體重在52週時的差異有特殊的意義,一般外國品種的公豬比母豬為重,而小耳豬的情形就不是,其理由如下:(1)人為選拔方法由雅美族所採用者導致較大公豬屠宰供肉用而較小公豬被保留下來當作候補公豬的特定小豬。(2)早期的性行為如在4個月齡開始互相乘駕發生於公豬上,小公豬的提早青春期也產生食欲減退與直立站著不動而使體重滅少。

豬隻消化生理研究係利用農產副產物而且相應粗料耐性測定均在進行,夏季放牧試驗利用蘭嶼迷你豬與畜試所黑豬第1號兩種的豬隻辦理,蘭嶼迷你豬的試驗中,將14頭女豬(5個月齡)14頭懷孕30天母豬(3)分配在30×80m放牧地上,經過7週放牧,女豬與母豬的體重各由22.5±4.8減到15.2±3.4kg與由65.7±14.3減到49.0±11.5kg,另外再予2週的正常飼餵半量後,女豬與母豬體重各增加到18.2±3.957.0±14.6kg,雖然母豬經7週放牧發生體重滅輕16kg之多,但是其中43%(6/14)維持懷孕期生產能存活的胎兒,其平均窩活仔豬頭數為5.1頭。此結果證實蘭嶼豬具有高度耐粗料,類似試驗也以畜試黑豬第1號即具有75%杜洛克及25%桃園豬兩種血統的豬為材料進行。6頭5個月齡女豬與6頭3歲母豬被分配到放牧地,也是為期7週,女豬和母豬的體重各自63.4±9.2減少到52.5±8.7kg和自183.6±31.9減少到151.1±29.8kg,放牧後經過2週的限食飼餵,相應的體重各增加到55.3±11.9和155.1±31.9kg蘭嶼迷你豬和畜試所黑豬第1號的女豬體重損失各為32.4%和17.2%,相似趨勢亦可見於相應的母豬,認為有25.4%和17.7%的體重損失,夏季牧地7週放牧的模式測定芻料耐性可供作評估豬隻品種間對纖維的利用效率。

 

近親品系-斑點蘭嶼豬

豬體型小有利於試驗動物用,在遺傳上有些小變異經常是最佳選擇,這會減少變異內的誤差可增加動物試驗處理效應間的差異。因此,供作試驗動物的小耳豬需要遺傳變異減少而經由全同胞間的近親繁殖有助於加速遺傳相同,畜試所就進行經由全同胞配種以選拔小的體型,每胎產仔數、出生體重、8週離乳體重及存活率,22週體重與1週歲體重等項目予與調查並記錄,近親第1代的近親係數為37.5%則較平常選種計畫高很多。一般而言,家畜育種畜群的近親係數以經濟著想維持在3%以內,全同胞近親繁殖第3代後裔的體型大小有減小情形且該代後裔體況顯出稍微衰弱。然而近親指數儘管到達59.8%,1胎產仔數則未減少,近親繁殖通常對後代活力有抑壓作用,因而隱性致死缺陷因子在小耳豬出現,例如全同胞第1代看到無後肢白斑後代,是並不奇怪的。由於這些仔豬不能動,不久就死去。為增進近親的仔豬活力,閉鎖畜群以品系近親繁殖進行使小型身體大小整齊並具有良好的活力為特性,近親維持低度後接下幾代逐予慢慢提高。

蘭嶼豬係黑色體毛本地品種,蘭嶼豬的基礎畜群在中華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台東繁殖場建立,並以閉鎖畜群進行保育工作在1980年計有4頭公豬及16頭母豬從原產地的蘭嶼引進,其後以逢機配種繁殖。到了1993年仔豬中看到37頭全黑體毛上有白斑者而予與分離,該情況在閉鎖保育畜群中屬無法避免的近親所產生的,後續的白斑分離工作結果得以選取6頭公豬及18頭母豬構成白斑蘭嶼-近交品系的基礎畜群(G0),在第1(G1)總共得到18胎仔豬其中37頭為公,53頭為母平均出生體重(平均值±標準偏差)各為0.80±0.200.74±0.18kg,依據體毛顏色及每年1代的選種計畫,接下每代均選出6頭公及18頭母為候補種畜。

G1G2豬隻5個月齡的體型予與記錄並評價其項目包括體重、體高、體長、耳長、耳寛、胸深、胸圍、前肢長度與周長、後肢長度與周長,腎寛和尾長。代間與性別間皆無顯著差異(P<0.05)G2公及女豬5個月齡的體重各為20.30±2.6717.90±4.14kg,體高各為38.71±1.2036.04±3.51cm,而體長各為63.90±3.5354.75±12.31cm,提示斑點蘭嶼作為休閒用裝飾豬隻具有潛力。由G3女豬分娩G4共得1463頭仔豬,胎產仔數為4.5頭,出生體重公及母各為0.88±0.21(N=31)0.86±0.13kg(N=32)。相應8週齡離乳體重則各為6.30±0.676.18±0.39kgG4仔豬離乳存活率為88.9%,斑點蘭嶼近親繁殖計畫母豬的活產仔數見到有近交退化的現象。G0G4母豬初產的活產仔數各為5.18±2.305.00±2.134.68±2.404.50±1.644.38±2.09G0G4母豬的初產的年齡之間,並無顯著差異初產的分娩年齡在300-315天的變域。8週離乳時仔豬存活率各為90.584.287.488.986.0%。最後,斑點蘭嶼豬,具有高度近親繁殖背景也可供作生物醫學研究的動物模式。

體毛顏色

雖然小耳豬是迷你豬,適合做動物模式,可是生物醫學研究寧願選擇白色動物。德國的哥登漢豬有白色與黑色兩品系,而白品系的需求比黑色品系多,在小耳豬近交畜群中產生一些白色斑點豬。然而,如果白色斑點均勻地擴大,豬隻身體虛弱者逐漸產生,這樣會阻礙白色小耳豬的發展,白色斑點是近親繁殖的結果及由白斑點×白斑點所得F1,其白色基因是隱性者就是證明,這種隱性基因可能為一種修飾隱性致死基因。

幸虧,豬隻體毛白色係顯性者,以及將黑毛小耳豬與白色藍瑞斯交配所生產白色小耳豬可作證明。再有,F11代雜種顯有白色或帶些小黑斑者;及F2的黑色體毛可認為透過F1有小耳豬的隱性黑色體毛與藍瑞斯品種的顯性白毛者分離後發生的,白色迷你豬更受喜歡,儘管體型大了些,身體大小是屬於中間性遺傳;因此體型較小的小耳豬供作生產白色迷你豬減小身體大小之用。反交隱性黑色小耳豬就成為反交策略以維持白色迷你豬顯性白色,李宋豬的身體大小是居於近交系迷你豬與藍瑞斯兩者之間,前兩品種的雜交種所結果顯示6個月齡體重與外國品種作心較,平均為36.9kg90-100kg為較小。另外,李宋豬有4頭公豬為10個月齡且體重為25kg,予與評估精液量與其品質之用,所得精液量與外國品種作為比較即較少,但是精蟲濃度較濃而使一次採精的總精蟲數成為相同,染色體核型顯示為2m=38而與家豬相同,同樣BgⅡ和StuⅠ的線粒體DNA內核酸酸分裂型證實母方譜系係在李宋豬品系與小耳豬品系之間。

迷彩豬-迷你豬以裝飾和休閒用途選種

一種創新的迷你豬曾以裝飾和休閒用途培育出來,在19892頭蘭嶼公豬與6頭杜洛克母豬配種,3頭杜洛克公豬經採精後人工授精到5頭蘭嶼母豬,然後雜種仔豬到8週齡時檢查體毛顏色,所有的仔豬都顯示從頭到尾縱長的條紋,不論仔豬是來自蘭嶼豬×杜洛克或杜洛克×蘭嶼豬的雜交,其身上出現並排的幾條褐色條紋與黑色條紋,然後具有褐色-黑色條紋的仔豬被選作種畜並以半同胞關係作交配,藉以產生褐色-白色條紋後代。不管怎麼樣褐色-白色條紋會在春期發動時逐漸消失,給這些褐白色仔豬取名為迷彩豬之後,在1992年創辦褐白色條紋選種計畫,每一世代以6公及18母作種畜進行,世代間距,事先計畫為1年有1代,該試驗所得結果如下:第3(F3)迷彩母豬生產仔豬每胎活產仔豬為6.00±2.10,而且F4仔豬顯出72.8%褐白斑比較起來高於F325.3%,幾乎達3倍之多,在F6世代全部仔豬都顯現褐白條紋,一直保持到豬隻性成熟期,由此褐白色條紋基因被假設與隱性基因有關連,為了經濟利用起見,以迷彩品系具有小型的特徵與褐白色條紋的體毛,似可適用於休閒的裝飾用豬和生物醫學研究的試驗動物。

迷彩豬的褐白條紋係從頭到尾由幾條縱長的條紋所形成,該條紋為褐色者緊接著白色者,在1998年出生的12公及24母,以全同胞配種繁殖,女豬初產年齡為280-456天,其平均年齡355±48天,出生時平均1胎產仔數和活出生產仔數各為5.0±1.64.7±1.8頭,而其變域各為3919頭。離奶時每胎仔豬數和3週齡存活率各為3.9±1.9頭和83.0%。初產母豬的離奶時體重為80.3±15.7kg,初產與2產的分娩間距為155±12天,2產的出生時每胎產仔數為5.3±1.8頭,出生時體重各為公的1.04±0.22kg(N=53),和母的1.05±0.25(N=54)離奶時和5月齡時體重各為公的3.63±0.94kg(N=44)27.8±6.1kg(N=19),及母的3.36±0.91(N=45)24.1±6.1(N=22)。該結果顯示,儘管全同胞交配之下,迷彩母豬生產仔豬數,其出生時每胎產仔數超過5頭且所有仔豬發育正常,由全同胞交配所致近親繁殖的抑制作並未看到。


Wild pig hunting

 

 

Pig skulls collection

Raising domestic pigs

 

Conservation sites for domestic animals in Chinese Taipei

Distribution of Taiwan aboriginal peoples

 

Pig breeds in Taiwan in 2000

Pig meat

 

Documents from the Workshop on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Farm Animals – 1998

New breed – Mitsai pig

 

 

Robert Swinhoe, explorer of nature resources in Formosa

Prehistoric inhabitants in Formosa might have had the ability to raise hunting dogs for wild animal hunting to obtain meat from pigs, deer, and other mammals

 

Pig toe with red paper used for people’s wish in temple

 



[回上頁 | 顯示此文件為可列印格式]

此文件提供者: shuYing - [評分 : 0.00 (0 票選) | 評分!]
 visiter

 本頁 QR Code

 搜尋

進階搜尋

 電子相簿
中央畜產會200601期L1267-04體型-四肢相片

 隨機好書

 夥伴網站

http://www.angrin.tlri.gov.tw

http://www.naif.org.tw/

http://www.coa.gov.tw

http://www.tlrihc.gov.tw/

http://minipigs.angrin.tlri.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