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事曆
上個月2024年 4月下個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今天
 主選單
 出版刊物
 訪問統計

 隨機小語
智者因希望而忍人生之痛苦。

[愛利畢德斯]
 隨機文章
體型評鑑 (1622)
農牧旬刊2008年2月15日 (1603)
畜牧半月刊2008年11月10日 (1697)
採精紀錄資料表 (1042)
杜洛克母豬合照(中文) (619)
 熱門連結網站


SmartSection is developed by The SmartFactory (http://www.smartfactory.ca), a division of InBox Solutions (http://www.inboxsolutions.net)
種原文件 > > 談『乳』牛品種
談『乳』牛品種
ShuYing 發佈於 2007/4/19 (11929 次瀏覽)
談『乳』牛品種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張秀鑾

遺傳育種組 黃鈺嘉


牛:牛於動物分類上屬脊椎動物,偶蹄類;而現存的『牛』依不同界定標準可區分為多種類群。例如,一般用於企業化生產之畜牛有60條染色體, 除包括特羅斯牛(Bos taurus,廣稱為『溫帶牛』)、瘤牛(Bos indicus,俗稱『熱帶牛』)或其混合種外,尚有同樣擁有60條染色體之地域性牛種,如亞洲犛牛、爪哇牛(斑騰牛)及美洲野牛等。至於大額牛、野黃牛或印度野牛之染色體數目為58條;而水牛染色體目則更少,如非洲水牛有52條染色體,河川型水牛有50條染色體,沼澤型水牛則僅有48條染色體。因此,溫帶牛與熱帶牛可經由雜交產生具繁衍能力之後代,但水牛則無法與一般企業化生產用之畜牛(溫帶牛、熱帶牛或其混合種等)進行雜交繁殖;而其他具相同染色體數之牛種,也不一定可雜交繁殖。然河川型與沼澤型水牛雖然具有不同數目之染色體,卻可以成功地雜交與繁殖,並分類如圖1所示。

圖1 牛的「集合-子集合」

牛與乳牛:歐美已開發國家之乳牛品種以溫帶牛為主,但依字意解析,『乳牛』是指以產乳為主要目的之牛隻,故亦應包括生產不同品質牛乳服務人類之水牛、瘤牛或犛牛等。同時,大部份的『乳牛』乃源自兼用目的之牛種,如乳肉,乳役或乳役肉等兼用目的,進而依區域特性與人類需求重點培育,發展出外觀迥然不同之體型,如圖2。『牛』除提供乳、肉及役用外,尚有其他諸多功能,如以休閒娛樂為目的之『鬥牛』,生產毛毯之『毛皮用牛』,甚或取血為目的之『血牛』-非洲肯亞的馬賽人在馬賽牛頸上割一小口﹐插上葦管生飲牛血或取用牛血。雖然人類有牛隻之搾乳紀錄可追溯自西元前9,000年以前,但有關其馴化年代,則有稱係在西元前6,500年或3,500年以前,甚或在西元前10,000至5,000年間於中東土耳其馴化等不同說法;惟其馴化時間是在綿羊、山羊、豬與狗之後,則殆無疑義。依生物自然繁殖原則,現代乳業生產線上理論上應有一半牛隻是屬於無法產乳的公牛,故以產乳為『單一』目的之乳牛品種應為近代選種制度下之衍生物;例如,以全球第一大乳牛品種-荷蘭牛而言,仍有多個國家將其視為乳肉兼用種使用。因此,未來完全單一乳用目的之『乳牛』品種形成,需藉助於選性繁殖技術,如精子分離技術等,廣泛地應用於酪農產業,酪農方可隨悉心所欲地控制仔牛性別,繁衍個別牛群所需仔牛。

圖2 不同使用目的牛隻之體型特徵

不同『乳』牛:犛牛主要分布於亞洲,如印度、俄羅斯、帕米爾高原、新疆與青康藏高原(海拔4000公尺以上)等地;犛牛之品種繁多,雖乳量不高且乳期不長(5~6個月),但具有能適應高原等酷寒惡烈環境之優勢,是為其他牛種所不及的。在分類上,犛牛與『歐洲牛』或『熱帶牛』係屬不同『屬』,且與荷蘭牛雜交所生雜交一代後裔公牛為不育,但其雜交一代後裔母牛乳產量則較其親代犛牛者為高;惟其雜交二代仍會面臨適應性之問題;故對酷寒的高原地區而言,犛牛仍是最佳的產乳牛種。畜養之水牛依外貌和習性,可分為沼澤型和河川型兩類。沼澤型水牛過去是東南亞地區主要役畜,河川型則分布於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地﹐且已有部分發展為乳用品種(約有20個品種),其有較長之懷孕期(約315天)。同時,水牛在印巴地區也是一優秀的乳用牛隻,如印度之摩拉水牛,其平均高峯日產量約14~15公斤,亦有日產31.5㎏ 之記錄;而最優的摩拉水牛,其平均日產乳量可達18㎏,泌乳期為300天。台灣水牛屬於沼澤型水牛,我國曾於1960年自菲律賓引進河川型乳用摩拉水牛七頭(三公四母),嘗試應用雜交與級進育種策略,將台灣水牛改良為乳役兼用種以提升其產乳性能;惟當時農民見摩拉水牛與台灣水牛之外觀長相有異,極不願先民遺留的老朋友水牛改頭換面,致使改良計畫失敗。瘤牛為熱帶地區特有牛種,其因鬐甲部有一肌肉組織隆起似瘤而得名;且依特性而有乳用、肉用及役用等類型之分。瘤牛具有耐熱、耐旱與耐粗飼之特性,且與普通牛雜交之後代,具有生育力。許多國家利用瘤牛與歐洲肉牛進行雜交選育,培育出含不同程度瘤牛血統之優良新品種。此外,台灣地區亦曾於日據時代自印度引進辛地牛,進行台灣黃牛乳用能力改良;而澳洲則應用辛地紅及沙希華瘤牛與娟姍牛雜交,進而育成耐熱且抗蜱的乳用瘤牛(Australian Milking Zebu)。

一些乳牛品種』:『談到『什麼是品種?』,這個問題無法由分類學上得到確切的答案。然若依『植物品種及種苗法』定義,品種是指「…..至少一個性狀與任何其他植物群體區別,經指定繁殖方法下其主要性狀維持不變者」;而依動物品種之傳統定義,則是指選育出來一群具有相似特性,且此相似特性可經代代相傳而保留下來者。現代家畜育種遺傳學之父J. L. Lush博士將品種定義視為『育種者』間彼此的默契,如黑白花與紅白花荷蘭牛被視為同一個『品種』的牛(荷蘭牛 Holstein),但長得壯一點與荷蘭牛有著相似黑白花外觀的Holando-Argentino或Dutch Black Pied,或與紅白花具相似外觀的Meuse-Rhine-Yssel (MRY, Dutch Red-and-White) 卻又被認定(登記)為另一個獨立品種。從文化面,不論歐洲牛、美洲野牛、水牛、黃牛或犛牛等都是『牛』,且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而現今已開發國家之『商業乳牛』,均源自歐洲英倫海峽之鄰區。台灣地區曾引入娟姍牛,依拉瓦氏牛與荷蘭牛等乳用種,至今除荷蘭牛獨佔乳牛產業外,國立台灣大學尚有少數娟姍牛之雜交後裔牛外,其餘曾被引進之『牛種』之後裔均已無法追尋。目前北美地區荷蘭牛佔約90﹪以上,依美國2005年乳牛品種調查資料顯示:荷蘭牛、娟姍牛、瑞士黃牛、更賽牛與愛爾夏牛分別佔95.2、3.8、0.4、0.3﹪與0.2﹪;而加拿大區亦相似,荷蘭牛、愛爾夏與娟姍牛分別佔93、3與3﹪,其他牛種僅佔約1﹪。荷蘭牛(Holstein)外觀為黑白花或紅白花,仔牛初生重可達40㎏ 以上,公與母牛成熟重分別約為1,000與680 ㎏。依2004年參與美國乳牛群性能改良計畫(DHI)之410萬頭乳牛記錄顯示,305天乳量平均為9640㎏、乳脂率3.69%與乳蛋白質率3.09%。紅白花荷蘭牛曾在美加地區掀起一陣飼養熱潮,但因優秀公牛為數不多,故近年來飼養頭數銳減。然歐洲地區仍以黑白花荷蘭牛為主力品種,惟地區性特殊品種亦不在少數,如瑞士黃牛、短角乳牛或法國諾曼第牛等亦均能獨霸一隅。目前黑白花荷蘭牛為我國唯一的乳牛品種,其於日據時代即引入台灣地區,但戰後僅少數留存;直至1961~1971年後方重新引入荷蘭牛發展乳牛事業,並於1977與1978年開始乳牛登錄與乳牛群改良計畫。2005年10月31日中華民國乳業發展協會舉辦『乳牛品種利用及規劃研討會』,部份與會專家建議有限度地開放荷蘭牛以外之其他乳牛品種進口,俾供雜交選育、休閒觀光或特殊乳製品之開發生產;故預計未來業者與政府種原登錄率不高、乳牛頭數下降與乳量需求不增等等問題後,鄉間山坡不同乳牛品種的蹤跡應是可期的。

已開發國家常見之商用乳牛品種外貌與特徵
品種荷蘭牛瑞士黃牛埃爾夏牛更賽牛娟姍牛
來源荷蘭瑞士蘇格蘭埃爾夏英倫海峽更賽島英倫海峽娟姍島

1000 ㎏

900 ㎏

845 ㎏

750 ㎏

680 ㎏

680 ㎏

630 ㎏

550 ㎏

500 ㎏

450 ㎏

體型

大型

中~大型

中型

小型

小型

毛色

黑白或

紅白花

銀灰至黑褐色;
乳房與四肢內側顏色較淡
白底褐/紅斑,毛色變異大黃褐色;腹部、四肢、乳房等為白色;鼻為乳黃色淡黃褐色至濃褐色;眼大、蹄硬、體積小,活潑好奇
表型



『牛種原保存與利用』:『全球牛種隨天然之地理環境呈現多樣化面貌,造就了基因的多樣性。在奧克拉荷馬大學網站中,有關『Cattle』的品種介紹,涵括200種以上的登錄牛種(其中尚不包括水牛與犛牛),故可推測現存之品種數目應遠大於此數。1986年中國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編印『中國牛品種志』中,計收集40多種中國地方品種,而世界糧農組織(FAO)估計在非洲至少仍有80多種牛品種存在;雖然入侵種嚴重污染甚或替代某些非洲『本地種』血緣,但其『地方種』仍有其優勢,如恩達麻牛(N'dama)具有抗舌蠅(tsetse fly,一種吸血性家蠅)傳播之嗜睡病,為牛種原保存與利用的良好範例;現已有育種公司開始進行恩達麻牛大規模選育與繁殖生產之計畫。此外,台灣黃牛具耐熱、耐粗食與抗壁蝨等特性,而台灣水牛則有耐粗放、抗病力強與適坡地耕作等優勢,故雖不是現今之主要商業品種,但在全球溫室效應、口蹄疫、禽流感與狂牛症 …等重重威脅與壓力下,種原保存工作之持續推動更應受到重視,並應積極開發與利用已保存的各項牛隻遺傳資源。荷蘭牛雖為一半世紀前台灣陸續引入的國外種原,但經多年來酪農的努力培育,亦逐漸成為我國重要的畜產遺傳資源之一,其除擁有良好的適應性與性能外,更因長期環境適應性之選拔已能耐受本島高濕熱氣候,故逐步形成適合台灣之乳牛品系,未來如能結合血統登錄與種牛場設立,進一步出口熱帶地區所需乳牛種原應為可期。
  以 PDF 格式瀏覽這篇文章 列印文章 發送文章

文章導覽
上一篇 近年來國內乳業發展之現況與展望 2005年優質牛競賽成績 下一篇
 visiter

 本頁 QR Code

 搜尋

進階搜尋

 電子相簿
中央畜產會200711期L1588-11拍賣照片

 隨機好書

 夥伴網站

http://www.angrin.tlri.gov.tw

http://www.naif.org.tw/

http://www.coa.gov.tw

http://www.tlrihc.gov.tw/

http://minipigs.angrin.tlri.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