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與東南亞國家
■ 農委會國際農業合作科 林麗芳 農業合作現況
壹、前言
農業國際化將是二十一世紀農業發展的主流,然而由於國內農業發展面臨農村人口高齡化、農業生產效益不易提升之瓶頸,農民及農企業為因應生產及經營的衝擊,紛採赴海外尋求原料供應及建立生產據點。東南亞地區因鄰近台灣自然環境類似且天然資源豐富,加上華僑與當地經濟關係密切,歷年來已有相當穩固之合作基礎,對我拓展海外農業合作提供有利環境。行政院農委會配合外交推動「南向農業合作」計畫並據以加強與印尼、泰國、越南、菲律賓等國家之農業合作,逐年編列預算透過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亞太糧肥技術中心、國際土地政策研究訓練中心及其他相關機構等辦理「南向農業合作計畫」,歷年來成果極為豐碩。
貳、南向國家農業合作現況
一、印尼
1. | 八十四年七月十六日於印尼雅加達簽署「農業合作備忘錄」。 |
2. | 八十五年九月於印尼召開第一次工作小組會議,雙方並簽署「中印尼農業合作第一次工作小組會議備忘錄」及「中印尼農業合作執行細則」。 |
3. | 八十六年一月及十二月分別於印尼雅加達召開第一屆及第二屆中印尼農業部長級暨執行委員會議。 |
4. | 八十七年五月在印尼峇里島召開第三次工作小組會議,會中決定擴大辦理雙邊農業合作示範計畫及人員互訪。 |
5. | 依據中印尼農業合作第三次工作小組會議決議,八十八年度推動十項先驅示範計畫,並辦理中印尼青年農民互訪計畫,邀請印尼青年農民來華研習。另於七月中印尼農業合作先驅示範計畫考察團赴印尼實地考察評估計畫執行情形。 |
6. | 八十八年在台北召開中印尼農業合作第四次工作小組會議。 |
7. | 九十年三月底至四月初辦理中印尼青年農民互訪計畫,邀請印尼青年農民來華研習。 |
二、越南
1. | 洽簽農業相關協定及備忘錄 |
八十八年五月簽署中越農漁業合作協定,在該協定架構下積極洽簽「保育瀕臨絕種物種技術合作備忘錄」、「動物檢疫備忘錄」、「植物檢疫備忘錄」等。 | |
2. | 農業高層官員互訪 |
自八十八年以來,本會陳前主任委員希煌、彭前主委作奎、林前主委享能等陸續應邀赴越南訪問考察;越方訪華政要包括越南商工總會主席段維成、水產部副部長阮氏紅明、農業與農村發展部副部長范宏江等。 | |
3. | 人才培訓 |
4. | 農漁業合作計畫 |
三、菲律賓
1. | 八十四年底由孫前主任委員明賢率畜牧及養殖等相關業者赴菲考察投資環境。其 後,雙方農業合作與投資議題即納入中菲經貿部長會議中討論推動。 |
2. | 八十年七月雙方簽訂中菲海道通行協定暨農漁業合作備忘錄。 |
3. | 八十七年度經費補助亞太糧食肥料技術中心及菲律賓共同執行「機械化大量繁殖寄生蜂防治玉米螟計畫」。 |
4. | 透過國合會每年均邀請菲國農技人員來華參加講習訓練,課程內容包括「水產養殖」、「小農技術開發及轉移」、「農業經營」、「農產加工」、「養鴨技術」、「農產品之生產與運銷」、「蔬菜栽培與採種」等專業講習班。 |
5. | 提供漁業訓練設備及派遣遠洋漁業訓練船赴菲,提供菲方各界及海事學校師生實地了解航海及漁撈設備之操作並介紹我國遠洋漁船海上作業情形。 |
四、泰國
1. | 泰王山地計畫 |
(1) 在皇家安康農場興建安康農訓中心。 | |
(2) 推動泰北高地混農林經營研究與推廣、興建三處育苗室,繁殖苗木十五萬株。 | |
(3) 改善泰北茶樹品種、增加栽培面積並提高製茶技術。 | |
(4) 建立果樹示範園、培養優良砧木母株。 | |
(5) 引進蔬菜栽培新技術並進行技術人員訓練。 | |
(6) 針對皇家蔬菜與果產品進行加工技術之發展與訓練。 | |
(7) 推動食用菇發展計畫。 | |
(8) 辦理蔬果殘毒檢測與花卉栽培等計畫。 | |
2. | 農業學術合作計畫 |
(1) 與泰國園藝科技合作計畫: | |
於87年度至89年度透過中興大學與泰國合作單位互相訪問、考察,初步收集泰國氣候、地理、農業概況及果樹產業之資訊並編印報告。 | |
(2) 中泰雙邊農企業學術合作計畫 | |
包括支援泰國清邁大學農企業課程教學、中泰農產品進口管理制度之比較研究、泰國清邁大學扮演區域農業推廣及跨國農業合作育成中心可行性之研究。 | |
3. | 九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由我國住泰國代表處鄭代表博久與泰國駐台北貿易經濟辦事處畢代表耀華,代表雙方政府於農委會完成簽訂「台泰農業合作協定」。 |
參、未來展望
在考量我國農業及資源條件,及東南亞各國對農業合作需求,未來將以下列原則推展農業合作。
一、 | 以農業合作規劃,而非侷限於農業技術援助。 |
二、 | 以不危害國內農企業發展,及有助於形成產業策略聯盟,選擇性推展產業及鄉村發展計畫。 |
三、 | 以發揮資源的利用效率,推展整體性之產業及鄉村發展計畫。 |
四、 | 以技術傳播配合制度建立,增進農業合作成效。 |
五、 | 以參與及結合國際組織,與當地政府推動之暨有農業及鄉村發展計畫,建立普遍參與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