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近親配種、品種間雜交甚至屬間雜交在很久以前即被用來生產特定目的的家畜禽,但是這些育種方法多是以經驗法則為依據。家畜禽遺傳育種的理論建立與應用,可以說是到了本世紀 -1900年之後,才開始被有系統的彙整與推演。雖然在1918年 Fisher 發表了親屬相關係數的理論,随後Wright 研究出以路徑係數來計算親屬係數等學理工作,為家畜禽育種立下了基礎。但是真正結合這些理論應用到家畜禽遺傳育種的實務工作,則是歸功於1930年代的Lush 大師,他推導出估算育種價的方法,可說是家畜禽遺傳育種研究的開山鼻祖。爾後在1940年代Hzael博士創立了選拔指數,針對高經濟效益之多項性狀同時進行選拔,該項工具對肉畜的選拔影響十分深遠。往後伴隨著人工授精以及生殖科技的發展,家畜禽生產性能的改進,在本世紀而言,可以說是一路呈現直線的快速改進。以蛋雞而言,已經是到了一天一個蛋的境地了;再舉例乳年為例,本世紀初期年產2000公斤的乳牛已屬不錯,然而經這一世紀的改良,年產10000公斤的乳年比比皆是。因此,有些人存疑,若仍依這些基礎性的育種理論去做品種改良,我們否會走到改進的極限。不過我相信在下個世紀(21世紀)裡,傳統育種方法仍會被應用 20 - 30年。當然走向21世紀,新的育種方法,諸如胚移置、胚分割、胚的性別鑑定、基因轉殖、複製動物,這些新興的科技會逐步地與傳統方法融合,相輔相成,最後走到基因選擇、多元化特殊產品的21世紀育種目標。然而在未來這幾年,基因圖譜建置完成之前,應用中間指標的選拔方式,仍有其研究與應用的實質面。因為家畜禽產品之生產,其實就是一系列持續地分子生化作用,幼畜的體內定含有由不同基因而導引產生的各項中間生化產物,如能用來作為早期選拔的指標,應可發揮節約資源的功效。
傳統的動物選拔,第一個當然就是選品種,再來才是選個體與選擇配種系統模式,畜試所這四十年來作了不少的傳統選育試驗,希望這些工作能夠定期的檢討,如每五年或十年進行過去選育工作之檢討。例如:四品種雜交是否比三品種雜交有效率,三品種雜交比二品種雜交好嗎?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要結合經濟分析,俾便提供農民一個最佳的選擇。此外在跨向二十一世紀的同時,大家要共勉的是地球只有一個,僅重視家畜禽保種不夠的。因家畜禽保種是我們份內的職責,但是其他動、植物甚至生態的保存,在考量全球自覺性發起的多樣性生物公約( Biodiversity )時,我們仍要多盡一分心力,多關心與注意我們的同周圍環境,想想我們還能多作些什麼來保護我們這個地球。
池雙慶 博士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