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牛體型評鑑制度的演變
美國是一個對於乳牛體型研究與改良相當重視的國家,自1864年由歐洲引進荷蘭牛隻後經過10年便成立乳牛登錄協會與荷蘭牛協會的組織,在1920年美國荷蘭牛協會對高產的母牛找出其體型之共同特點,建立荷蘭種用母牛理想體型模型,並以此理想體型模型作為乳牛體型育種改良的目標。于1941年採用牛隻的一般外觀,乳牛特徵,體軀深度與泌乳系統等四個性狀來評定其體型最後分數,同時以30:20:20:30的比例來評定其等級,自1967至1982年美國荷蘭牛協會實施牛體型描述評鑑計畫,將乳牛的體型分為12性狀,每性狀由3個或5個代碼來代表性狀的優劣,每性狀的代碼1表理想性狀,代碼2表性狀尚可,代碼3∼5表該性狀的缺點,可建議酪農使用證明公牛的精液來作矯正配種,以期後代體型能逐漸改良。美國荷蘭牛協會於1983年元月開始採用50分線型分數評鑑制度,根據專家學者的報告指出功能性狀對長壽性的相關性相當高,為能改進牛隻體型評鑑制度更趨向合理化、實際化,美國荷蘭乳牛協會於1993年5月更改體型最後分數的計算方式,評審項目由四項增至五項,即由骨架、腿蹄、乳牛特徵、體軀容積以及乳房等5個部分,並按15:15:20:10:40之比例來計算乳牛體型的最後分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