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場企業化管理(二)
□ |
品質規定在農產品,應包括內在品質及外觀品質。 |
□ |
內在品質指風味,是味覺及嗅覺組合而成之口感、喉韻,另有酸、甜、苦、辣、香氣、營養價值、安全性(毒性、農藥殘毒、重金屬等)。 |
□ |
例如水果之等級區分項目有品種別、成熟度、形狀完整性、色澤均勻、外皮清潔、果肉厚薄、果實緊密、無腐爛、無病蟲害、堅實沈重、外皮細膩、無碰壓傷、無溢膠。 |
□ |
外觀品質指顏色、形狀、大小、輕重、缺陷等,即所謂「規格規定」。 |
□ |
果粒大小均勻、無霜害、新鮮度、無裂果或裂痕、甜度高、茸毛完整、果肉脆嫩、漿液多、水份多、果粉完整、果穗完成、無脫蒂、果粒大小(特大、大、中、小)…。 |
□ |
依不同水果而有不同規定,但台灣之習慣將之分為特級、優級、良級三種,而果粒以L(大)、M(中)、S(小)等三級分之。 |
分級的優點: |
|
□ |
方便運輸、貯藏、包裝和展示販賣等作業。 |
□ |
分級雖不能提高其品質,但可提高滿是消費者的程度。 |
□ |
可以應不同市場需要,供應不同等級的產品,最後增進同一產品市場價值,提高總販賣金額。 |
包 裝 |
|
□ |
採收後分級完成應注意包裝,打包後出貨之包裝謂之外包裝(Packing或Out packing),外包裝內之物品本身的包裝謂之內包裝(Packaging或inner Packing)。 |
□ |
外包裝容器常見者有竹簍、竹籃、草袋、麻袋、紙箱、木箱、塑膠袋、塑膠網袋、塑膠箱。 |
以紙箱為例,水果之紙箱包裝,規格為長×寬×高(cm),計容量(公升),例如椪柑之45×32×21紙箱,裝後重量為15公斤。45×30×34紙箱,裝後重量為24公斤;茄子之紙箱,25×36×40裝後重量為20公斤。 |
|
□ |
切花類分盆、把數、小包裝、大包裝,例如星辰花一把10兩,小包裝內20把。 |
包裝具有功能如下: |
|
□ |
保護功能:可減少產品在運儲過程中受損,以保持良好的狀況。 |
□ |
辨認功能:因包裝的不同使產品間有了差異,藉此而易於辨認不同產品。 |
□ |
推銷功能:一個精美的包裝設計可引起消費者的興趣,刺激購買慾。 |
□ |
便利功能:可方便攜帶、使用等。 |
□ |
經濟的功能:良好的包裝可減低運輸費用,同時選用合宜的低成本材料包裝,亦可降低成本。 |
Ⅲ-2 GMP認證 |
|
□ |
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的縮寫)是指良好作業規範。先實施於製藥工業後才推動於食品。 |
□ |
推行食品GMP之主要目的包含下列五項: |
1.提高國產加工食品之品質與衛生安全。 |
|
2.強化食品製造業者之自主管理體制。 |
|
3.保障消費者與製造者之權益。 |
|
4.促進國產加工食品之競爭能力。 |
|
5.促進食品工業之健全發展。 |
|
□ |
我國食品GMP之規範可分為通則及專則兩類,「通則」適用於所有食品工廠,「專則」依個別產品性質不同及實際需要予以訂定,通則可視為母法,專則可喻為子法。 |
□ |
目前已訂有專則者計有下列二十五種:(1)飲料、(2)烘焙食品、(3)食用油脂、(4)乳品、(5)嬰兒配方、(6)醬油、(7)食用冰品、(8)麵條、(9)糖果、(10)即食餐食、(11)味精、(12)茶葉、(13)黃豆加工、(19)冷藏調理、(20)脫水食品、(21)醃漬蔬果、(22)麵粉、(23)精製糖、(24)澱粉糖類、(25)一般食品。 |
□ |
通則及專則內容均含有下列十五章,分別是(1)目的、(2)適用範圍、(3)專有名詞定義、(4)廠區環境、(5)廠房與設施、(6)機器設備、(7)組織與人事、(8)衛生管理、(9)製程管制、(10)品質管制、(11)倉儲與運輸管制、(12)標示、(13)顧客抱怨處理與成品回收、(14)紀錄處理、(15)附則。 |
□ |
十五章中涵括食品GMP制度中軟、硬體之規定,其主要係依據(1)減少人為失誤;(2)防止產品發生污染及品質劣變;(3)建立健全的管理體系等三項食品GMP精神(或稱基本原則),並針對管理四大要素(4M)所訂定。 |
□ |
管理四大要素即(1)人員(Man):由適作的人員來製造與管理、(2)原料(Material):要選用良好的原材料來製造,(3)設備(Machine):要採用標準的廠房和機器設備,(4)方法(Method):遵照既定的最適方法來製造。 |
□ |
在推動制度規定方面「食品GMP推行方案」及「食品GMP認證制度實施規章」。 |
□ |
目前申請食品GMP認證作業之流程依序為:申請、資料審查、現場評核、產品抽驗、認定、簽約、授證、追蹤管理等八大步驟。 |
□ |
凡通過嚴格公正之認證制度的產品,皆可在認證產品的外包裝上標印食品GMP標誌,以供識別並可接受執行機構之追蹤管理(可視為長期輔導)。 |
Ⅲ~3 CAS |
|
□ |
CAS是由中國農業標準(Chinese Agricultural Standard)三個英文字首而來,行政院農委會於民國78年訂定完成CAS制度。 |
□ |
旨在提升國產農產品及農產加工品品質,並協助消費者辨認產品品質,以維護生產者、販賣者及消費者之共同權益。 |
□ |
至民國87年5月底為止,CAS優良食品種類共有11大類,認證162家,認證品項達2698項,其中尤以肉品類最多。 |
□ |
CAS優良肉品類包括生鮮肉及加工肉兩類。CAS優良肉品的四大特點為:(1)品質及成份規格一定合於CAS國家標準。(2)衛生條件一定符合「食品衛生管理法」規定。(3)包裝穩固完整,標示內容誠實並且明確。(4)均以國產農水畜產為主原料,富含本土風味特色。 |
Ⅲ~4 HACCP |
|
□ |
HACCP (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s)即危害分析重點控制系統,是食品工業界進行之品管制度。 |
□ |
是透過有系統地分析與鑑定食品製造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危害,進行重點控制、分析控制方法,以防止危害產生。 |
□ |
尤其是減少微生物對傳統及新生代冷藏食品的危害,有顯著的改進。 |
□ |
HACCP的觀念是在1971年代末期,由美國發展出的。 |
□ |
它之所以優於傳統的微生物控制方法,乃在於它並不依賴傳統式的檢查方式與成品檢驗等局部且被動的管制,而是系統化地將重點集中在控制與食品安全間有直接影響的因素上。 |
□ |
HACCP將是未來食品衛生安全管理系統研發的主流。 |
□ |
HACCP系統主要分為二個部分,即危害分析(HA)與主要管制點(CCP)之設定及監控,即所謂重點控制。 |
□ |
危害分析係指仔細分析食品鏈中各個環節之危害因素及其危害程度。 |
□ |
重點控制則指依危害分析結果,設定主要管制點及監測方法。 |
□ |
此外也要考慮萬一失控時的補救措施,如回收計畫等的設定。 |
□ |
HACCP七項作業基本步驟如下: |
□ |
1.列出食品,分析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 |
2.尋找主要管制點。 |
|
3.建立每一主要管制點之管制界限。 |
|
4.建立每一主要管制點之監視方法。 |
|
5.建立適當的補救措施與回收計畫。 |
|
6.制定資料分析管理系統。 |
|
7.建立確認HACCP管制系統之方法。 |
|
□ |
主要管制點可分為下列幾類: |
|
1.原料檢查。 |
|
2.配方控制──水活性(AW)PH值。 |
|
3.加熱處理──溫度、時間。 |
|
4.冷藏或冷凍處理──溫度、時間。 |
|
5.清洗與消毒處理──劑量、種類、溫度、時間。 |
|
6.交互污染的防備──容器及用具、作業方式。 |
|
7.操作人員之衛生管理──教育訓練、健康檢查。 |
|
8.環境因素之控制──良好作業規範(GMP、CAS)衛生計畫。 |
Ⅲ~5 ISO-9000系列 |
|
□ |
國際標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ISO)是於1987年通過採行,內容相當完整的品管體系規範。 |
□ |
世界上已有90多個國家採用為國家品質標準。其內容包含ISO-9000~ ISO-9004等國際標準手冊。 |
□ |
其中ISO-9001至ISO-9003是屬於外部評鑑,ISO-9004則屬內部評鑑,幾乎所有新的品管理念都融入其中。 |
□ |
ISO-9000系列是一套涵蓋一個公司或工廠經營每一層面(如產品或服務的設計與開發、採購、製造、行銷、售後服務、成品及半成品管制、人事、品質記錄、品質制度與品質成本)的品質管理之指導原則。 |
其主要精神為: |
|
|
1.品質是一切符合顧客的要求。 |
|
2.品質是針對產品到達顧客手中的過程,而非限於產品本身。即品質是管理階層及作業員之共同責任。 |
□ |
ISO-9000系列即是一種品管程序之品質保證指導原則。可用TQC作業流程來表達ISO-9000系列之架構,其中包括七項品管、輔助性的統計分析以及綜合規劃的品管委員會之相互關係。 |
□ |
同時ISO-9000系列明顯地反映出以下6項保證品質的作法: |
1.品管是一連續不斷的過程 |
|
□ |
要以系統分析的方法,瞭解每個會影響產品品質之過程,並以介面觀念,管制每一個過程,以保證產品品質能符合要求(若以食品工廠為例,即所謂HACCP)。 |
□ |
追求品質要著重產品到達顧客手中的整個過程,而不是結果,且應持續進行,不可中斷,否則前功盡棄。 |
2.品管是全面性的 |
|
□ |
品質目標要透過品質管理來達成,完善的品質管理不應只是對產品進行品質管制,還應對相關的服務、廠商的管理方式與人員的品管觀念進行監督,以保障全面品質的水準。 |
□ |
所有員工從董事長到工友皆需有品管之概念與作為。 |
3.品管強調防患於未然 |
|
□ |
品管重在預防,事後檢驗只是補救措施而已。 |
4.品管必須服務顧客至上的原則 |
|
□ |
它是以顧客為需求為出發點,亦以滿足顧客之需求為終點。 |
□ |
是一種以行銷為導向的品質管理系統,符合品管標準與否,完全取決於顧客的要求。 |
5.以經濟成本評估品質績效 |
|
□ |
任何一項產品品質的提升都應對業者的利潤有利,才得以普及。 |
□ |
因此必須重視經濟成本的考量,以迎合顧客需求,拓展業績。 |
6.從品質政策之擬定至售後服務,對每一過程之管制均要詳細記錄並建檔存查。這個作法是系統化追蹤品質的必要手段,幾無異議。 |
|
|
Ⅳ 農企業行銷管理──市場需求 |
□ |
農企業產品應講求商品化,講求商品化應先瞭解市場需求(Market Demand),本單元簡介消費市場變化、消費者行為、市場區隔及行銷規劃。 |
Ⅳ~1 消費市場之變化 |
|
|
1.消費者之特性與權利要求的變化 |
□ |
在今日高消費時代,消費者有明顯的特性與權利要求。 |
□ |
其特性是消費具有快樂主義、合理主義及炫耀主義。 |
□ |
其權利要求是(1)要求安全與健康的權利;(2)要求獲得完整產品資訊的權利;(3)要求購買有自由選擇的權利;(4)要求有提出訴願的權利;(5)要求產品內容與供應者所聲稱一致的權利。 |
2.消費者之消費品質與購買數量的變化 |
|
□ |
由於國內所得的提高,消費者農產品,講求品質提高。 |
□ |
由於家庭結構的變化(孩子少、小家庭多等),消費者購買產品的單位數量不會太多而樣式需求增加。 |
□ |
基於交通工具普及化及主婦就業增多,採購次數降低,時間與距離拉長,形成隔時購買。 |
|
3.行銷通路的變化 |
□ |
由於國民所得提高,引起通路變化,例如國民所得在1,000美元時是百貨公司興起(民國64年)。在3,000美元時是超級市場興起(民國77年)。在8,000美元時量販店興起(民國80年。 |
□ |
行銷通路的銷貨終端店(即零售業)的經營方式亦在快速變化,例如: |
|
(1)多樣多量以滿足一次購足的消費者需求; |
|
(2)競爭節省管理費用,形成自我服務的形態; |
|
(3)大量採購,以降低成本,形成運銷的經營方式; |
|
(4)由於多樣多量的購買,促成經營電腦化的管理; |
(5)為使一次購足生鮮產品,應再加強研究發展的趨勢; |
|
|
(6)為快速滿足需求,快遞送貨業的興起。 |
|
Ⅳ~2 消費者行為 |
□ |
一群人直接參與取得財貨或勞務活動,包括引導此種活動之決策過程,即是消費者行為(Consumer Behavior)。 |
□ |
亦可說消費者行為是顧客致力於評估、取得、使用及處置產品與服務的一種決策過程。EKB模式決策過程:(銷售公式五步驟) |
|
1.問題認知(Problem Recognition)(喚起顧客的注意)購買過程始於消費者體認到問題或需要的產生,即消費者發現其實際狀況和預期狀況有所差異。 |
|
2.尋求(Search)(引起他的興趣) |
□ |
消費者確認問題或需要後,若消費者之購買意願很強,且所需之物品垂手可得,則消費者將立刻去購買該物品以滿足其需要,否則他將著手蒐集有關產品的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