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中之SCC的範圍可從數千個至數千萬個。而DHI之報表中,以SCS體細胞分來表示,範圍是由0至9。表5為2005年DHI牛群各體細胞數各月份之分佈,並與2000年比較。這些數值在2005年與2000年比較,已顯示出進步很多。1988年Dr.Mc Dowell訪台灣,檢討DHI檔案中之SCS,建議每一級SCS之理想百分比,作為台灣DHI牛群SCC改善之目標。從七月至十月,SCS超過4之百分比應在37%以下,在2000年此數值尚未達到,而2005年之DHI牛群則已達到改進目標,似乎仍有再改進之空間。
DHI牛群之繁殖效率
牛群繁殖之狀況對乳產量與酪農收益有很大之影響,繁殖問題將致泌乳期太長或長的乾乳期或兩者皆是,兩者皆對酪農來說是很浪費生產成本的。表6為2004年與2005年DHI牛群繁殖效率之摘要,在2000年DHI牛群胎距為421天而2005年為423天,與理想之胎距1年1胎延長了58天,顯示繁殖問題為另一重要待解決之問題。
表 5. 2005年DHI牛群各體細胞數分紋各月份之分佈,並與2000年比較 |
LSCS SCC 2005 |
Jan Feb Mar Apr May Jun Jul Aug Sep Oct Nov Dec |
0 0~1.8 7.9 8.3
8.0 8.4 9.0 6.1 6.9 5.0 5.7
6.9 8.3 7.2 |
subtotal 80.3 80.4 79.1 79.6 78.4 77.0 77.0 77.2 78.2 78.2 79.7 79.5 |
In 2000 65.3 78.5 66.8 73.8 69.1 65.7 57.5 61.0 60.2 61.7 63.5 65.3 |
5 28.4~56.5 9.4
9.3 9.9
9.5 9.8
10.3 10.0 9.9
9.4 9.4
9.1 9.0 |
表 6. 2004年與2005年DHI牛群繁殖效率之摘要 |
|
胎
距 |
母 牛 ( 頭 數 ) 百分率 |
2004 2005 2004 2005 | |
Under330
1598 1509
8.2 7.73 |
|
總 數 19518 19540 100.0 100 |
|
平 均 421 423 |
表7.台灣荷蘭乳牛乳產量與乳成分及體細胞分數等性狀乏遺傳變異率與性狀間遺傳與環境之相關 |
Milk Fat Protein Lactose Fat Protein |
Milk yield 0.34
0.89 0.98 0.97 -0.11 -0.04
0.36 |
註:遺傳變異率為對角線粗體數值;對角線粗體數值上方及下方分別為遺傳與環境之相關 |
台灣DHI未來可行措施 |
|
1. | 自2000年台灣成為WTO會員國後,酪農的牛乳生產效率應有持續的改善,以與國際市場競爭。酪農應善用DHI計畫之資訊來管理其牛群特殊之情況。DHI的紀錄與報表應可協助酪農來作其牛群每日重要的決定。因為近幾年來台灣的網路很流行,DHI計畫已於種原網站設立DHI服務網站,使酪農於測乳採樣後,能儘快由網站來取得其牛群資訊。特一戶酪農有其自己的牧場代碼及密碼,而後可進入其牛群的資料檔,可例行容易地下載其牛群資訊,並且列印約20種不同形式量身自訂之管理報表及以顏色來強調其中重要的資訊。 |
2. | 多年來,每月DHI測乳採樣都來自當日連續2次的擠乳而為正統的DHI制度。在2006年,我們執行一項探討只用一次測乳採樣紀錄來預測採樣當日乳量的預測因子研究,並將建立DHI-AP(DHI一上、下午輪測制度),如此在DHI輔導員有限人力之情況下,將可使更多的酪農戶與母牛參加DHI計畫。 |
3. | 為保證牛隻防疫及健康,所有台灣的乳牛群均以液態氮冷烙來作為個別牛隻識別制度,在2007年有些DHI牛群將鼓勵採用無限射頻識別系統(RFID)並以PDA及牧場的電腦連線以研究DHI之效率。RFID已廣泛用於各行業之識別系統,可應用作為個別牛隻耳標號碼且不需電池,不易損壞且可經久耐用。RFID經由一個讀取器啟動而發出訊號,並將訊號傳入讀取器,讀取器所讀到之編碼與電腦下載之牛群資訊可顯示於PDA上,讀取器可為手持式之捧狀或為走道通過之固定型式讀取器,來掃描母牛之RFID。掃描的距離可達數公尺。PDA也有軟體來供酪農現場輸入紀錄,再由PDA上傳至牧場電腦,如此可在現場輸入資料及作牛群管理決定,其特性為快速、確實,不須用手寫下紀錄。美國有數個DHIA中心已鼓勵酪農採用此方法來進行DHI紀錄、收集、保存、現場列印資訊的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