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痘之診斷與防治(摘錄)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家畜衛生試驗所疫學研究組組長◎李淑慧
前言
羊痘病毒(Capripoxviruses)是會引起綿羊痘(Sheep pox)、山羊痘(Goat pox)和牛結節疹(Lumpy skin disease)的病原,是一種高度傳染性的病毒性疾病,可造成相關畜產品無法輸出,而引發重大經濟損失。尤其綿羊痘影響的層面最大。本病50多年來一直存在亞洲和非洲地區,目前已開發國家大都已徹底根除本病,或是仍有此病但不對外宣稱,如中國大陸。近年來隨著合法及非法的活畜貿易輸出,本病似乎有向外擴張之危機,如越南、蒙古及希臘皆有疫情傳出,越南在過去半年內即有四波疫情發生,臺灣地理位置與中國大陸及越南極為接近,加上最近兩岸交流頻繁,應嚴防本病之入侵。
病因
羊痘病毒屬於痘病毒科(Poxviridae)羊痘病毒屬(Capripoxvirus)。綿羊痘、山羊痘與牛結節疹(Lumpy skin disease)之間有交叉保護作用。多數毒株具有種別特異性,會造成嚴重的臨床症狀;而有些毒株則對綿羊和山羊皆有感受性。病原對酸不穩定,對乾燥有抵抗力,文獻報導病毒可於皮屑及痂皮中至少存活三個月、於乾燥結痂之皮屑中可能存活數年之久。本病無法由臨床症狀、病理學變化及血清學反應來區分是屬於何種病原,必需仰賴分子生物學之診斷方可區別綿羊痘、山羊痘及牛結節疹。
傳播方式:本病多靠動物直接接觸或間接與污染接觸而傳播。病毒可由飛沫傳播,透過昆蟲機械式叮咬或者直接接觸含病毒之皮屑、分泌物、糞尿或是吸入含病毒之粉塵等。在污染牧場中病毒至少可存活半年之久。
發病率及死亡率:發病率的起伏極大,死亡率常介於10%至50%。所有年齡層均會受到影響,但死亡主要發生在年輕的羔羊,其次是一歲羊和成羊。由高死亡率、流產、乳房炎、皮膚的痘瘡造成羊毛及羊肉的損失,進而無法出口而嚴重影響國際的貿易。
疾病等級:羊痘目前被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列為須通報的疾病。
公共衛生:本病非屬人畜共通傳染病,不會感染人。
感受性動物:綿羊、山羊。美麗諾綿羊(Merino sheep)感受性較高。
潛伏期:人工感染為2至3日,自然感染為8-13天,最長可達21天。
預後:仔羊的死亡率高。死亡率高峰期為全身病變出現後2週左右。若是發生在新爆發地區死亡率可高達100%,若本病已成為地方性疾病,其發病率及死亡率則有極大的變化,死亡率與該場之飼養管理有極大的關係。
流行病學
本病50多年來一直存在亞洲和非洲地區,廣存於印度、孟加拉、中東、北非和中非,目前已開發國家大都已徹底根除本病。文獻指出曾自尼日利亞、蘇丹、肯尼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葉門、土耳其、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地分離出不同的capripoxvirus株,這些病毒可以交叉感染,並可以交叉保護。綿羊痘在印度是地方性疾病,幾乎所有地區皆會發生,尤其是卡納塔克邦,為該國主要的綿羊飼養區域。卡納塔克邦有超過750萬隻綿羊族群,綿羊在印度是一個很重要的家庭收入來源,被牧羊人稱為『移動銀行』。不過,這個收入往往因為各種傳染病,包括綿羊痘而減少。
臨床症狀
特徵為頭部及身體會出現皮膚痘瘡。綿羊或山羊臨床症狀相似,且在具有感受性的品種及幼年動物引起嚴重損失,感染初期會發燒,繼而於皮膚出現紅疹、丘疹、嚴重者全身可見痘瘡,病變甚至出現在呼吸道、消化道及內臟器官。惡性型的羊痘,常出現於小山羊與小綿羊,特徵是皮膚、呼吸道黏膜及口腔出現痘瘡,初期呈現發燒、鼻炎、流淚及結膜炎。約2日後腋下、乳房、眼瞼、唇、鼻孔、陰唇及陰囊等毛較稀疏的部位出現紅疹,繼而逐漸變成丘疹、水,最後癒合結痂。恢復約需20至30日。惡性型羊痘常出現於仔羊,痘瘡可見於無毛皮膚、呼吸道黏膜及口腔,如伴隨二次性感染,可引起發燒與敗血症,死亡率可達50%至80%。良性型羊痘常見於成羊,皮膚病變較輕微,全身性反應溫和,死亡率約5%至10%。
臺灣北部羊痘病例臨床症狀:
初期出現類似山羊接觸傳染性化膿性口炎(Orf)的疫情,且陸續死亡,據畜主稱死亡率高達五成,臨床上顯現極度瘦削、發燒、流鼻汁、眼鼻分泌物增加、結膜炎及呼吸困難、乳房炎、流產及嚴重皮膚病變。
肉眼病變
患羊極度消瘦且營養不良、眼鼻分泌物增加。全身出現突起硬實結節、尤以背部及肩頸部最明顯。口、唇、臉部周圍、耳朵內側皮膚及乳房皮膚組織,呈不同程度的皮膚病變,包括小紅疹、丘疹、圓型潰瘍及結痂等病變。口腔、嘴唇及舌等黏膜組織皆可見大小不一丘疹及小水泡,口、唇呈嚴重潰瘍灶。鼻腔粘膜潮紅,可見多個0.2~0.6公分直徑大小的黃白色圓型突起及糜爛灶。纖維素性胸膜肺炎,肺濕重潮紅,切面呈瀰漫性水腫病變,左、右膈葉密佈直徑0.2~0.5公分硬實大小的白色突起圓形結節,部份結節中央呈出血壞死灶。大型結節切面呈灰色硬實出血壞死病變,周圍呈明顯水腫。左、右尖葉呈局部硬實梅干色樣肺炎病變。肺支氣管腔內充滿泡沫樣粘稠黏液。肺支氣管黏膜潮紅充出血。氣管黏膜可見大小不一圓形丘疹樣病變。壞疽性乳房炎,乳房皮下水腫,乳頭呈乾性壞疽,切開有特殊惡臭。乳房皮膚密發大小不一圓形結節、膿瘡及小水泡。鼠蹊及前肩淋巴結腫大。心冠狀溝脂肪及心肌呈點狀出血。
病理學診斷
羊痘病變與感染禽痘及豬痘病毒所造成的病變類似,會產生局部棘皮增生(Acanthosis),接著形成水,開始侵犯上皮層的馬爾丕基層(Malpighian layer),接著形成膿皰、潰瘍,外覆一層纖維素壞死滲出物。但禽痘及豬痘僅容易於皮膚無毛處發生,若無二次感染其病變不會侵入真皮層。但羊痘病毒不只會造成表皮局部棘皮增生也會引起嚴重真皮層血管炎病變,導致全面性嚴重皮膚炎病變。有一些綿羊痘細胞(Sheep pox cells),細胞質中含有大型嗜酸性包涵體。病變初期周圍皮膚組織有不同程度的水腫及出血,膿皰表面常可見乾燥滲出物與羊毛糾結成團。惡性型於口腔、咽喉及腹膜有小的灰白色及紅色病灶,灰色類淋巴組織病變常見於網膜及腎臟。顯微鏡下可見皮膚棘皮增生、水及馬爾丕基層受侵犯的情形。綿羊痘主要感染巨噬細胞與纖維芽細胞,引致細胞核空泡化,並有大型質內包涵體。
羊痘與羊接觸傳染性化膿性口炎類症鑑別
一、電子顯微鏡學:
為區別兩者最佳的工具。羊痘病毒顆粒呈圓形,直徑約250-300nm大小。羊接觸傳染性化膿性口炎病毒顆粒呈長卵形,寬約80nm,長約150-200nm。
二、臨床症狀及肉眼病變:
羊痘對動物的致病性高,全齡羊隻皆會感染,傳播快速,除造成全身嚴重皮膚炎病變外,亦會導致肺水腫及肺炎,粘膜面也會出現痘狀病變,並常會繼發二次感染導致動物有高發病率及死亡率。發病動物常呈發熱、呼吸困難、乳房炎、皮膚痘瘡及潰瘍等病變,懷孕母畜也會有流產現象。 羊接觸傳染性化膿性口炎,大都發生在初生仔羊,口鼻及眼周圍呈膿瘡病變,不會發生在粘膜面、肺臟及其他實質臟器,死亡率低。
三、組織病理學:
羊痘患畜皮膚及肺臟組織可見嗜酸性質內包涵體,許多細胞核內不見染色質,呈孔洞狀空泡化病變。羊接觸傳染性化膿性口炎患畜僅皮膚棘皮層呈增生變性及淺層潰瘍病變,不會有嗜酸性質內包涵體及特徵性孔洞狀細胞核出現。
疫苗免疫
國外目前有減毒活毒疫苗及福馬林不活化鋁膠吸附疫苗可選擇使用。而臺灣地區目前因為本病之清淨區,故禁止使用疫苗。
防疫及處置
發現疑患本病的動物時,應立即向動物防疫主管機關報告。非疫國發生本病應採行撲殺政策,並嚴格禁止感染場動物或畜產品的移動,撲殺的屍體以焚毀、掩埋或化製方式處理。感染場淨空後應徹底消毒並且停飼動物。
消毒
次氯酸鈉、酚類(2%)、碘劑、福馬林(10%)及生石灰均可應用於感染場內及環境之消毒。
患羊臨床上可見消瘦及皮膚呈嚴重痘瘡病變。
本文原載:防檢局「草食動物重要動物傳染病專輯」
參考文獻
- 劉振軒、張文發、邱慧英。羊痘 (sheep pox and goat pox; SGP)。甲類動物傳染病之簡介。1998。p62-65。
- 丁履紉。綿羊和山羊痘。動植物疫病害蟲診斷鑑定作業流程。動物疫病。病毒篇II。 2006。
- S. Babiuk, T. R. Bowden, D. B. Boyle, D. B. Wallace and R. P. Kitching, Capripoxviruses: An Emerging Worldwide Threat to Sheep,Goats and Cattle. Transboundary and Emerging Diseases. 55 (2008) p263–272
- V. Bhanuprakash, A.R.S. Moorthy, G. Krishnappa, R.N. Srinivasa Gowa & B.K. Indrani. An epidemiological study of sheep pox infection in Karnataka state, India. Rev. sci. tech. Off. Int. Epiz.,2005, 24(3) p909-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