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管理
新竹分所 李國華 編譯
一、 |
前言 |
||||||||||||||||
好不容易將乳牛配上懷孕,卻發生早期流產的憾事,然而會造成牛隻流產的原因很多,但是有一項原因常被酪農朋友所忽略那就是「牛滴蟲病」,牛滴蟲病是牛的一種性病,經由性交方式而傳染,亦可籍自人工授精方式傳播開來,牛滴蟲病主要以『胎兒早期死亡和母牛不孕』為特徵,致產犢間距延長。那麼造成牛滴蟲病(Trichomoniasis)的病原是甚麼?答案是『牛胎毛滴蟲』(Tritrichomonasfoetus),它是原蟲(Protozoa)的一種,原蟲係動物界中最原始的一群,真個體是由學一個細胞所組成。牛胎毛滴蟲在顯微鏡下呈現紡綞至梨形之外觀,長10-25µm,寬3-15µm,但是在人工培養基中培養時可能會變成球形。在它的前端,有三條鞭毛與蟲體長度大致相同,真有後鞭毛沿波動膜向後端伸展。雖然牛胎毛滴蟲可以在冷凍精液的製程中存活下來,但它會因乾燥或高溫而死亡。現今牛胎毛滴蟲分佈於世界各地。 |
|||||||||||||||||
二、 |
傳播途徑 |
||||||||||||||||
|
牛胎毛滴蟲主要感染牛的生殖系統,寄生於母牛的陰道或子宮和公牛的生殖道(包皮、陰莖黏模及輸精管)。被感染的懷孕母牛,在其胎兒體內、胎盤和胎液中都有大量的牛胎毛滴蟲。如果進行牛人工授精器具消毒不全也是傳播本病的途徑之一。 |
||||||||||||||||
三、 |
臨床症狀 |
||||||||||||||||
(一) |
母牛 |
||||||||||||||||
|
牛滴蟲病在牛群屬於散發類型的疾病,造成牛隻之繁殖障礙。最常見的臨床症狀是因胚胎死亡引起母牛的不孕症,如此導致母牛屢配不上,妊檢時母牛群懷孕率低(例如,太多非懷孕但正常的母牛)。在產犢旺季,除了產犢的牛隻數量減少之外,還診斷到〝非懷孕且生殖道異常〞的母牛頭數增加,這些異常包括子宮蓄膿、子宮內膜炎或木乃伊胎兒。 |
||||||||||||||||
|
表1.牛滴蟲病對母牛生殖乏影響: |
||||||||||||||||
|
|
||||||||||||||||
(二) |
公牛 |
||||||||||||||||
|
臨床上被滴蟲感染的公牛無徵候,也不影響其生殖性能或精液品質,但蟲體會寄生在陰莖和包皮膜上,能成為帶原者經由交配傳染給母牛,因此公牛是傳播滴蟲病的主要媒介。因為乳牛廣泛使用人工授精的方式進行自己種,所以此病較少發生在乳牛。將已感染的公牛進行自然交配母牛時,母牛約有30%∼90%之被感染率,而且已感染公牛在所有年齡層都可能無限期地保有感染力(傳播給母牛)。 |
||||||||||||||||
四、 |
診療和控制 |
||||||||||||||||
(一) |
如何診斷牛滴蟲病?可從牛隻的病歷和臨床症狀著手,雖然有陰道粘液凝集試驗及各種血清學方法來診斷牛胎毛滴蟲的感染,但最確實的方法仍是以顯微鏡檢查並鐘建該原蟲的存在作為確診。本病之診斷對象首推公牛,因為牠們是最有可能之攜帶者。公牛可以從包皮囊沖洗液發現牛胎毛滴蟲,然從精液中則不易發現。在嚴重感染的母牛滴蟲可以從陰道或子宮黏液及滲出液、尿囊液、胎膜、胎盤、胎兒胃內容或胎組織等處發現。若以直接顯微鏡不能檢出蟲體,亦可將上述材料以
CPLM、BGPS或Diamond's medium等培養基培養以檢出蟲體。研究報告指 |
||||||||||||||||
(二) |
本病的治療交給專業的獸醫師處理,臨床上各種咪唑(imidazoles)類藥物已被用於治療已感染公牛,但是無法確保每一種咪唑類藥物是兼具安全又有效的。文獻指出,使用伊普立唑(Ipronidazole)藥可能是最有效的治療藥物,但由於該藥物pH值低,常常在注射部位引起無菌性臉腫。另外,治療成功後,公牛很可能容易再被感染,且會產生對伊普立唑之耐藥性問題。因此存在最大的問題是治療成功與否的判定,是依據通過重複採樣檢測來判定的,這意味著該公牛有可能永遠不會被確診為陰性,因此,無法關立出該公牛之無條件推薦使用權。 |
||||||||||||||||
(三) |
牛滴蟲病之控制方法:1.購買公牛時,檢查是否有感染牛胎毛滴蟲,種公牛亦需時常定期採樣檢查。2.被檢出為已感染的公牛,不得再做為種 用,最好立即淘汰。3.採精的種公牛則需經常檢查,以確保精液的品質。4病母牛停止繁婚至少90天,並改以人工授精方式配種,避免傳染給種公牛。5.採 用人工授精授術進行牛隻配種是有效的防制措施,但要嚴格消毒授精之器具。 |
||||||||||||||||
五、 |
主要參考文獻 |
||||||||||||||||
1. |
李永基。1986。家畜寄生蟲學。藝軒圖書出版社,台北,pp. 218-221。 |
||||||||||||||||
|
Eugene D. Janzen. 2018. Overview of Trichomoniasis in Cattle. Production Animal Health, Faculty of Veterinary Medicine, University of Calg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