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園地 |
專題報導:擠乳機器人實務分享(上)
畜試所產業組 李佳蓉
近來越來越多農戶引進自動化擠乳機器人設備,並陸續有牧場規劃轉型為全機器人擠乳並廢除人工產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產業組(以下簡稱本組)就 109 年使用櫥櫃型擠牛乳機器人(型號:Lely Astronaut A5,以下簡稱機器人)之經驗,搭配飼養管理調整分成『準備建置期』、『啟用磨合期』、『蜜月期』與『務實期』四部分進行關鍵重點分享。
一、 |
準備建置期 |
( 一 ) |
規模評估 |
|
採機器人搭配傳統擠乳線之乳牛場,需負擔二套系統之保養與耗材費用,若泌乳牛數不足難以平衡成本。1 台手臂可執行之泌乳牛頭數建議在 40 至 50 頭之間,當只有1 台機器人手臂而不維持傳統擠乳線,若遇到手臂故障,可能面臨一日無法擠乳之窘境,因此建議泌乳牛頭數符合 2 台手臂以上才考慮轉型全機器人場。 |
( 二 ) |
基礎設備 |
|
機器人 24 小時運作,安裝機器人之地點強烈建議安裝傳輸速度 20M 以上網路或 使用手機 4G 連線,透過網路遠端連線能有效幫助牧場進行資料管理、牛隻設定、品質 監控,更可讓廠商進行遠端維護,減少往來交通支出。 |
( 三 ) |
牛舍動線設計 |
|
機器人設備所需區域雖然比傳統擠乳線小,但地基必須提升一定高度才能排水、排糞,因此必須增加走道長度以減少斜率,牛隻可負荷斜度為 3 度,且設計上須避免過多轉角,擠乳區和機器主機區皆須有充足照明、降溫設備及地板防滑墊。 |
|
在擠乳動線上,強烈建議設置訓練區以進行新牛訓練與讓懶惰牛不得不擠奶,等待區每頭牛須有 6 平方公尺以上空間,可避免牛隻衝撞造成體細胞數上升,若訓練區規劃為 5 頭牛以上,需有飲水槽,避免牛隻在訓練區等上一小時沒有水喝。等待區建議設 2 至 3 道閘門,依牛隻數量提供合適空間。 |
|
因任何階段、任何乳量的牛隻都可以進入機器人,建議於規劃初期直接劃入分群門與隔離區,以利高低產分群及治療牛隔離,特別是乳房炎牛隻治療程序,需有隔離區才能提升操作效率。 |
|
機器人啟用初期,牛隻剛訓練且不太會進入機器人時,若機器人到貯乳槽(或稱 冷凍桶)牛奶輸送管線長度太長,生乳可能於室溫下「滯空」數小時,難以控制生菌數。 於原廠設定下,建議輸送管不要超過 20 公尺。 |
|
貯乳槽方面,使用獨立貯乳槽或是與傳統共用各自有優缺點(如表 1)。奶車載奶過程中,抽奶與清洗須中斷機器人 20 至 40 分鐘,擠壓牛隻擠乳時間,且牛隻是 24 小 時隨時進去擠乳,抗生素自主檢驗時機是一大挑戰,如採全機器人擠乳,建議採雙乳缸換缸制,可確保生乳品質且可避免機器人閒置。 |
|
傳統與機器人共用乳缸- 單缸 |
傳統與機器人共用乳缸- 雙缸(換缸) |
傳統與機器人各自單獨乳缸 |
優 點 |
只有一套系統,較省經費。 |
1. 機器人擠乳不必中斷。 |
1. 可以單獨得知牛乳品質,並 |
缺 點 |
1. 高生菌數或高體細胞數時難以找到原因。 |
1. 高生菌數或高體細胞數時難以找到原因。 |
1. 須兩套空壓系統、熱水器與供水 |
( 四 ) |
牛隻評估 |
|
場內泌乳牛評估與挑選乃機器人引進之一大關鍵點,本組就過去一年經驗歸納出三大指標,包含乳頭性狀、髖骨寬度與牛隻穩定度。 |
乳頭性狀:肚臍低於乳房、前分房低後分房高、其中一對交叉奶、其中一顆嚴重 內 /
外翹奶,或是其中一顆乳頭長度短於 4 公分,皆容易擠乳失敗;乳頭過近者,於漲 乳時多可正常擠乳,但奶量降低時有擠乳失敗之風險。當牛隻擠乳頻繁失敗,除機器
須花費大量時間嘗試外,亦提高乳房炎風險。乳頭歪、前高後低或是並排之乳頭(如 圖 1),機器人多可正常上杯,只是偵測時間會拉長。
髖骨長度:髖骨寬度大於 65 公分之母牛,若體態評分(Body Condition Score;BCS)3.5
分以上,有高比例不願意主動擠乳,甚至不在乎漲奶之痛苦而選擇讓奶流失, 因其保定欄杆會夾住腹肚造成不適,且會增加流產之風險,另外髖骨過寬之母牛亦容
易造成牛床欄杆損壞。
牛隻穩定度:牛隻若過於神經質(例如女牛),將難以適應機器人手臂,其問題 包含踢杯造成乳杯折損、上杯屢次失敗占用時間和造成其他牛驚慌等,且綁防踢繩無
助於機器人上杯,只會加速乳杯損壞。建議對牛隻進行簡單測試,讓牛隻較不熟悉的 人空手經過牛身邊,突然拍牛腿部或乳房時,出現驚跳或踢人動作牛隻不建議進入機
器人。
乳頭性狀、髖骨寬度與牛隻穩定度皆可透過品種選育改善,當符合機器人之泌乳 牛數常年達 40 頭以上,即可以考慮引進機器人。
圖 1. 稍微歪斜、前高後低或是稍微併攏的乳頭,擠乳機器人 |
( 五 ) |
載運生乳評估與協調 |
|
機器人是 24 小時運作,但牛隻有喜歡擠乳和不喜歡擠乳的時間(如圖 2)。受傳統擠乳作息影響,牛隻『時間一到』就起立擠乳,即使經過數週的作息擾亂訓練,多數老母牛仍無法改變,擠乳離峰時段包含放料與深夜。引進機器人後,若採用單一乳缸,建議協調奶車載運時間至擠乳離峰時段(以本組管理模式是放料後三小時),避免牛隻因等待機器抽奶、清洗,造成焦躁、衝撞,使牛群體細胞數上升。 |
圖 2. 在機器未滿載的狀態下,可以看出牛隻偏好擠奶的時間與離峰時段。 |
二、 |
啟用磨合期 |
( 一 ) |
人員訓練 |
|
機器人建置完畢後開始啟用,人員訓練尤為重要,除了牧場主人自己外,建議所有員工都要學習機器人日常檢查、新牛設定、耗材更換,並確實做壓力表、溫度等各種紀錄,至少有二人能全盤了解這台機器人所有的運作,啟用初期常有突發狀況需立 即解決,因此須有人每日巡視 4 至 5 次。 |
( 二 ) |
牛隻訓練 |
牛隻訓練初期,牛隻可以先經過未有任何阻擋(前後門皆打開)的機器艙,步行數次後才啟動擠乳,使用訓練區讓牛明白『必須經過機器人才有飯吃』可事半功倍。 |
讓新牛看著舊牛擠乳的過程、熟悉聲音,亦是提升訓練成功率的好方法,最後,切勿用棍棒訓練。
須特別注意,即使牛隻第一次進機器人顯示擠乳成功,後續仍有部分牛隻會因為 乳房形狀改變等原因,致使第二次擠不到奶。建議新牛第一次擠乳須於晨間傳統擠乳
後 5 到 6 小時進行,並於傍晚擠乳前完成第二次擠乳訓練,若第二次擠乳多次嘗試皆
失敗,可立即轉回傳統擠乳,該狀況多為擠乳前後乳房形狀變化大,導致機器人難以 記憶位置,不僅刷洗容易偏離使生菌數上升,該種牛進機器人後容易因每日擠奶次數
不正常而乳房炎。
優先進入機器人的牛隻,建議以出乳速度慢、分房大小不一、出乳速度不一,或 乳頭容易塌扁造成漏風問題的牛隻開始。不僅可以讓傳統擠乳流程順暢、避免等待單
一牛隻、減少漏風造成其乳房炎外,這類牛若有反覆乳房炎問題,部分進到機器人後 可以得到改善。於泌乳高峰、欲提高產能隻牛隻,可於第二批訓練,避免因操作不熟
悉或訓練步驟不對造成乳房炎而損失。
第一批可一口氣訓練 10 隻牛以上,一天推進機器人 3 次,擠奶次數太少容易讓生
乳滯空時間過長而有生菌數飆升等問題,搭配訓練區可大幅減少訓練時間與人力。
( 三 ) 日糧調整
多數牛隻進入機器人後,擠乳次數上升(本組平均 2.8 次),乳房有更多的泌奶空
間,高產牛奶量多會更上一層,營養方面亦須補上才能避免牛隻消瘦。部分牧場採用 精料當作補充料,雖然精料能吸引牛隻擠乳,但瘤胃過酸、食慾下降及蹄病等問題將
接踵而至,所增加乳量不一定能平衡後續損失。本組採用豆殼取代精料,並依牛隻體 態調整添加量,可有效減少精料帶來之問題。
後續『蜜月期』與『務實期』將在擠乳機器人實務分享(下)為大家分享機器人承載上限計算與常見管理問題等。如須現場輔導,請電洽產業組一股李佳蓉助理研究 員
06-5911211#2913。
「酪農天地」推廣期刊稿約格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