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件來自 台灣畜產種原知識庫
https://agrkb.angrin.tlri.gov.tw



一、 前言
  台灣山羊的飼養規模有漸漸萎縮的趨勢,依據農業統計年報資料顯示,民國99年羊隻飼養總頭數還有204,854頭,在爆發羊痘後,總淘汰與撲殺的羊隻頭數高達2萬3千多頭,約占台灣總飼養羊隻頭數的1/10,但我們都非常了解,實際淘汰數目應不僅如此。羊痘爆發後,雖經全面施打疫苗,疫情得以控制,但此疾病已經重創本土養羊產業。102年全台羊隻飼養頭數只剩下160,820頭,而104年底台灣地區羊隻總飼養頭數為156,045頭,其中肉羊在養頭數為105,022頭,乳羊51,023頭。105年底台灣地區羊隻總飼養頭數則比104年更少了10,000頭,只剩下146,000頭,其中肉羊在養頭數不足100,000頭,為98,731頭,乳羊在養頭數為47,269頭。至106年,台灣羊隻在養總頭數則只剩144,733頭,乳羊更只剩下45,265頭,連續6年減少。羊乳產量也從97年的17,801公噸逐年遞減,至105年已經不足15,000公噸,106年更只剩14,200公噸。與牛乳產量相比,97年為315,559公噸,106年為386,362公噸,這10年間,牛乳產量增加了22.4%,而羊乳產量則減少了約20%。根據最新的農委會調查數據,至108年第3季,國內飼養羊隻總頭數為14萬3千頭,肉羊10萬1千頭,乳羊則只剩約4萬2千頭。其實國內不乏乳、肉羊飼養成績優良牧場,其產乳或產肉之規模與品質均有不錯的水準,然而從這幾年在養總頭數來看,肉羊僅能維持一定頭數,但乳羊產業不僅遇到嚴重的瓶頸,每年持續以約5-7%比例日漸萎縮,其前景著實令人堪憂。當然,有很多面向必須一一來探討,包括飼養配方、各年齡羊群管理、疾病預防與自衛防疫,以及公羊與母羊的繁殖作業和現場疾病等,但因為時間與篇幅關係,筆者想要在此探討母羊的繁殖與產仔。當然由於自己經驗有限,又擔心自己班門弄斧,若文章中有疏失遺漏之處,還請專家學者不吝指教。

二、繁殖的重要性與管理
  由於羊隻的飼養可以獲得美味的肉類與豐富營養的乳汁,是飼養成本及技術門檻不高,以及飼養效益良好且穩定的畜牧產業,加上動物性情溫和、體型適中,是國人喜歡飼養的動物。儘管如此,若要有更大的飼養規模與目標,有更穩定的經濟效益,那麼正確地了解母羊的繁殖,妥善地配種和飼養管理,使其每年均產出健康仔畜,不僅可以汰換效益不佳羊群,更可以提供更好的產值表現,帶來更大的飼養效益。但台灣的科研單位與產業,包括獸醫,長久以來漸漸地忽略了山羊的繁殖管理以及圍產期(perinatal period)的飼養和疾病預防,使得母羊的繁殖表現不佳,仔畜成長率也大受影響,終究無法幫助產業快速的達到成長目標。因此,若能充分了解母羊的繁殖管理和適當的飼餵的重要性,就可以促進母羊健康,降低母羊繁殖上的罹病風險,產出健康及離乳率良好的仔羊,每年便可達到預期的經濟目標。

1. 母羊的繁殖特性
  山羊通常具有季節性的繁殖生理,包括公羊生精活動(從中等減少到極低的精子產量)、配子質量(受精率和胚胎存活率的變化),排卵頻率(有無排卵),以及排卵率(每個排卵期排出的卵數)。這導致了衍生的新鮮動物的季節性供應產品(肉,牛奶和奶酪)或多或少出生季節明顯分佈。母羊配種後懷孕期約147至155天,完全依賴卵巢上黃體所產生的助孕素(progesterone)以維持懷孕;母羊屬於短日照發情動物(Short day breeders),最早可於七月下旬開始有發情週期,若沒有配種懷孕,則發情可以持續到隔年二月。

2. 適配母羊的生理標準及管理
  為了讓母羊(包括女羊)於分娩時可以產出較多的仔畜,在發情時就要提供較好的日糧營養規格,使卵巢上有較好的濾泡發育及排卵;因此,配種適期母羊的體重和體態(胖瘦度,body condition score)就成為現場母羊日糧營養及採食狀況是否符合要求的最佳評估標準。薩能或阿爾拜因品種女羊於10月齡左右、體重約36公斤(約為成熟母羊體種的60%),體態評分(body condition score, BCS)為3.0 (1分代表最瘦,5分代表最肥)之標準時,才可以開始配種;雖然,女羊在5~7月齡左右就有可能達性成熟,但此時並不能予以配種。初次配種,建議採自然交配方式,而不以人工授精方式,以增加配種懷孕率。若是年齡過輕便開始配種而懷孕,其缺點包括:排卵率低、難產率高(較窄小的骨盆腔與較大的單胞胎)以及胎距(kidding interval)延長等。儘量維持經產母羊配種時的體態評分最低應為2.5,不要超過3.5以上,以避免懷孕末期容易發生妊娠毒血症。母羊在配種前6~8週,若能提高日糧能量濃度,可以促進發情徵兆、促進多濾泡發育與排卵,以提高懷孕率與產仔數,因為繁殖是非常耗能的。在發情觀察時,每天至少2次,並儘量避免在餵飼時進行;母羊發情行為包括不安、規律搖尾、頻繁咩咩叫、外陰潮紅及水腫,以及陰道排出清澈分泌物等,泌乳母羊發情時,其產乳量會有明顯下降情形。

3. 母羊繁殖管理
  飼養乳羊,母羊約一年產仔一次,若是肉羊,則理想上為每2年產3胎,在正常的營養狀況下,肉用母羊約在產後平均35~40天左右可以恢復發情。在現場,一般讓母羊與公羊同欄飼養,使其配種的時間約為每個配種季節約45天。種公羊與種母羊飼養頭數的比例建議最少為1:50,種公羊比例過低,容易導致懷孕率下降,公羊使用時間縮短。由於台灣地處亞熱帶至熱帶氣候區域,加上國人於冬夏季有不同的羊肉與羊奶消費習慣,因此,除了飼養更健康、更高品質的乳、肉產品的動物之外,若要追求更高的經濟效益,則必須要提高母羊在春季的發情率與懷孕率,但在此季節的母羊卻是處於幾乎不發情的正常生理狀態。因此,調節母羊的生理狀態並使其發情就是很重要的繁殖管理技術。調節母羊發情的方法包括公羊效應法、光罩調節法,以及荷爾蒙處理等。單獨使用公羊效應來誘發母羊發情的效果有限,但公羊效應可搭配其他人工誘發方法,能有效增強誘發發情效果。以外源性賀爾蒙調節非繁殖季節母羊的發情方法的優點雖然可以使群體處理的母羊發情集中,但成本較高,而且大多只能誘發母羊單次發情;也可能因外源性賀爾蒙多次使用而在羊隻體內產生HCG抗體,使羊隻再度利用此法處理時效果減弱。另外,也由於為了動物福利的飼養原則,也慢慢建議業者朝向減少使用化學合成之外源性賀爾蒙使用之目標,而利用公羊效應法或光照處理之做法來調節非發情季節之母羊的發情。但因為過去畜產試驗所恆春分所的黃政齊分所長以及王得吉主任有諸多的技術經驗分享講習並豐富的學術研究成果發表,在此就不再引用敘述。母羊在配種前除了要額外增加熱能與蛋白質的補充以提高繁殖效能之外,也要注意日糧中維生素A及E的補充,特別是採用完全圈飼方式並提供乾草為唯⼀芻料來源飼養的肉用母羊,建議在配種季節前一個月給予肌肉注射維生素AD3E,能有效改善羊群的繁殖效率。

三、母羊的懷孕、生產及助產
  母羊配種後的懷孕必須予以確認,一般懷孕期約147至155天,養羊業者都要非常了解母羊正常分娩的症狀,才能在發生異常情形或是母羊出現難產時候,予以正確助產,以維護母羊和仔畜的生命及健康,減少損失。

1. 早期懷孕診斷
  現場母羊多採公羊自然配種為主,一般與公羊混飼配種時間為40~45天,約2個發情週期為主;配種後則必須將母羊與公羊隔離飼養約40~50天後,進行超音波早期懷孕診斷。以超音波診斷的好處在於除了可以確定母羊是否懷孕以外,經驗好的操作者還可以檢查出胎兒的數目,這對懷孕末期的飼養管理有很大的幫助,懷3胞胎或4胞胎的母羊在懷孕末期,就必須給予較多的熱能供應,提供胎兒生長發育所需,並避免母羊酮症與妊娠毒血症發生。

2. 母羊的生產
  分娩前的乳房發育並膨大是母羊分娩前重要的徵兆之一,頭產女羊在懷孕第4個月開始便會出現明顯的乳房發育,與分娩前一1至2週,乳房除了明顯膨大之外,並有初乳樣乳汁分泌出來。母羊分娩前幾天,外陰有明顯水腫並出現皺褶,有時會流出暗紅色至褐色黏液樣物質。分娩前,母羊焦躁不安,時臥時起,喜歡躺臥在牆角或尋找較安靜的地方準備產仔。一般母羊陣痛開始,第一水袋破裂後45-60分鐘會看到胎羊前腳露出產道,30-45分鐘後,小羊就會出生,第一隻小羊出生後的30分鐘,第二隻小羊就會生出來。正常分娩時,可見胎兒兩前肢先伸出陰道,在頭露出外陰之後,母羊會繼續努責並將胎兒排出。一般雙胞胎的仔羊分娩出的間隔時間約10~20分鐘或更長,有些可能會達到1個小時以上。若母羊分娩前就有食慾下降、精神不佳情形,產仔時間會延長,另外,也要注意第2或3隻胎羊產出時,若母羊呈現疲乏無力情形,就必須予以適當助產。

3. 難產與助產
  現場母羊發生難產的原因,除了胎羊過大之外,大多的原因為母羊罹患酮症或乳熱,導致娩力不足、產道開張不足而有難產現象。一般來講,若分娩時,母羊努責10~20分鐘後,即未見其繼續努責或未見破水,或破水20分鐘後仍未見胎羊生出,則可能就有難產並必須予以助產。進行助產前,應先將手臂以清潔劑洗淨,再稍加浸泡稀釋且無刺激性之消毒水徹底消毒。助產時,手指集中、緩慢撐開母羊外陰後,溫和地伸入產道,當觸及胎兒前肢時,將兩條前肢一起保定並配合母羊的努責緩慢並溫和地拉出胎羊。若母羊產道未開張或完全開張,檢查發現胎位不正,或無法有效將胎兒助產出來,就必須考慮請獸醫師到場進行帝王切開術,以取出胎羊。以下有一些胎位不正之圖片及助產方法 (http://www.jrcnboergoats.net/goat-health.html),例如:

圖一

單一胎羊正常姿勢,兩
腳及頭部朝前伸展。

圖二

尾位姿勢,兩後腳先
看見,此姿勢有時可
以順利生產,但常常
需要予以協助。

圖三

尾位、髖關節向前屈
曲,先看見尾巴及臀
部,此姿勢通常需要
予以協助,調整方法
如下:先將胎羊推回
腹腔,先調整一隻後
腳向後伸展,接著再
調整另一隻。

【圖四】

一隻前腳肩關節屈區:
先將胎羊稍微推回腹
腔,調整屈區後腳向
後伸展,再拉出胎羊。

【圖五】

頸關節向後屈區:先
將胎羊稍微推回腹腔
,溫和地調整屈區頭
部向產道外伸展後,
再拉出胎羊。

【圖六】

2隻胎羊擠在一起,可
以看到3隻以上的前腳
:先嘗試檢查哪隻腳
是哪隻胎羊的,先將
較下方的羊微推回腹
腔,讓較上方的羊先
助產出來,再助產另
一隻胎羊。

四、母羊懷孕末期飼養管理與酮症之防治
1. 懷孕末期增加熱能供應
  母羊乳腺發育時期多在懷孕期間的後1/3,而大多數胎兒的發育也多在此期間,因此此時期母羊營養的需求會明顯的增加,特別是雙胞胎或三胞胎等胎羊佔據母羊腹腔體積越來越多,減少瘤胃的空間、降低了母羊的採食量;由於此階段母羊需要大量熱能,羊場若沒有特別提高其熱能供應,除了會導致胎兒發育不正常,導致胎羊出生時虛弱以及體重過輕,仔羊育成率低下,也會導致母羊的代謝疾病發生,如酮症以及妊娠毒血症等。在懷孕的最後4-6週,為了滿足其子宮內胎兒正常的發育,每個胎兒每天需另外供應300-400 g的精料。另外需要特別注意,女羊在懷孕末期仍需要供應較高營養及熱能之飼糧以維持生長,應該避免女羊與乾乳母羊飼養在同一欄,以避免爭鬥欺負,造成女羊健康危害及流產。為了避免母羊懷孕末期的妊娠毒血症以及分娩後的代謝疾病,建議初產女羊於最後一個月的乾物質採食量應達到體重的2.4-2.5%,而經產母羊則為2.0-2.2%。也千萬不要因為母羊能量的需求,一下子從高粗料比例日糧突然轉換餵飼高能量日糧,這種突然日糧的改變會降低採食量,導致在泌乳初期體態評分快速下降、產乳量下降、產乳高峰無法持續延長、糞便性狀異常,以及代謝疾病如酮症的發生率上升。在分娩前,一般建議穀物所占日糧中乾物質的比例要達到體重的1%,然後在母羊產仔後開始泌乳,熱能供應也要漸漸增加。也就是說,針對一頭60公斤、懷雙胞胎的母羊,其穀物的供應至少要達到600公克;但此比例也要與母羊年齡、體態評分、子宮內胎羊數目以及泌乳潛能一起評估。

2. 酮症的防治
  酮症特別是母羊懷有多胞胎並在懷孕末期常見的代謝疾病,其原因乃胚胎發育需要較多的熱能,母羊身體為了應付能量需求,分解脂肪以維持正常的血糖濃度,因而產生過多的酮體積蓄在血液中,引起酮症。酮症發病初期,母羊只是呈現精神沉鬱、食慾稍有下降,此時給予治療之效果最好;若發病初期未立即給予適當處置,一旦發病延誤早期治療時間,若並羊倒臥不起,則治療預後效果不佳,因此及早發現並立即予以治療是提高治療效果的黃金原則。若母羊精神狀況非常虛弱危險,則必須考慮立即施行剖腹產,越早將胎兒取出對母羊越好;若母羊尚無急迫性的生命危險,則可以施打前列腺素或類固醇消炎藥(dexamethasone 10 mg)人工引產。口服丙二醇連續3至4日非常重要,可以提供母羊所需熱能;第1及2日,每日2次、每次50 ml,食慾恢復後,第3及4日改成每日1次,每次50 ml。丙二醇雖然對母羊酮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但也要注意其亦具有食慾抑制、降低瘤胃pH值以及過量容易導致動物酸中毒等風險,因此要特別注意使用之劑量。靜脈輸液給予50%葡萄糖100 ml及綜合B群維生素,以上添加於500 ml乳酸林格氏液緩慢給予,增加血糖濃度,可以減緩肝臟酮體的產生。另外,添加20~30 ml的美極命®以及合併肌肉注射維生素B1 (thiamine),除了可以強化肝臟功能外,也可以提升能量代謝速率,並促進母羊的食慾。母羊在懷孕最後2週需要8 g的鈣以及4 g的磷,因此妊娠毒血症母羊常會合併罹患乳熱(低血鈣症),因此建議靜脈或皮下方式給予鈣劑,也可以口服乳酸鈣凝膠(12.5 g calcium lactate)及7.5 g氯化鉀,避免低血鈣發生。若母羊食慾廢絕數天,則灌服健康羊隻瘤胃液可以改善瘤胃環境,增進食慾。注意其他健康母羊群的管理,控制懷孕母羊體態評分在3.25~3.5。

五、結語
  良好正確的母羊的飼養及繁殖管理,除了可以提升產仔與仔羊育成率以外,並且可以改善羊隻的遺傳性能,提高飼養經濟效益。因此,飼養者必須確實了解母羊的繁殖特性、適當的建立調節發情技術並予以有效配種,然後精準掌握母羊懷孕期,特別是於母羊懷孕末期提高精料餵飼量,並給予優質芻料任食,維持分娩時期母羊的良好健康狀態。羊隻飼養者,也應有能力看到羊隻健康狀態的改變,在母羊有疾病時後,可以適時給予正確處置,及早恢復母羊健康,減少損失。最後提醒大家,唯有產業自己提升飼養管理以及衛生防疫的知識與能力,才能在現今的產業危機時,為國內養羊事業走出更好願景的新的方向,彼此共勉。




此文件的網址 : 
https://agrkb.angrin.tlri.gov.tw/index.php?page=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