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炎是乳羊最常見的乳腺疾病,主要由於乳房的泌乳組織受物理性、化學性創傷或微生物感染所引起,其中以微生物侵入乳房導致的乳房炎佔大部份。乳房炎大致分為潛在性乳房炎與臨床性乳房炎,兩者差別在於潛在性乳房炎僅出現乳汁的質或量的變化,而臨床性乳房炎除乳汁變化外,在乳房外觀上有紅腫熱痛與官能障礙等情形並且可能造成全身性症狀。雖然臨床性乳房炎發生佔乳羊乳房炎總數的少數,但情況嚴重的羊場發生率可能會高達該場之50%1。
■ 臨床性乳房炎
●發生率:小於全部乳房炎的5%1,通常為零星案例,但大規模爆發亦有可能發生。
●臨床症狀與病灶:乳房堅硬腫脹、乳腺上淋巴結變大、發燒、疲倦或因乳房疼痛造成的步態異常
●乳汁:顏色異常、含有碎屑與團塊、濃稠度異常
●治療與處理:
•擠乳與按摩治療
・冷熱敷及塗擦刺激劑
・乳房內注入或全身性給予抗生素
•支持性治療(消炎藥、輸液治療)
●預後:以有效藥物早期治療能有最好的預後,但進行治療後也有可能發展成潛在性乳房炎,且臨床上痊癒後細菌還是可能持續存在。
主要病原分類
■ 大腸菌群乳房炎 (Coliform Mastitis)
臨床性乳房炎的細菌分離中雖然常見大腸菌群,但通常並非造成山羊臨床性乳房炎的病原。因為山羊糞便相較牛糞乾燥,所以造成臨床性乳房炎機率較低,通常是母羊分娩前後造成感染。
●病原: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等大腸菌群,皆為革蘭氏陰性桿菌,並在胰蛋白大豆培養基(Tryptone Soy Agar(TSA))上形成灰黃色菌落。
●臨床症狀與病灶:發燒、心率上升以及乳房腫脹、疼痛、發熱,且因內毒素釋出而造成全身性疾病。
●感染途徑與控制:大腸菌群乳房炎多為由環境感染之疾病,因此預防策略應該針對環境,提供乾燥乾淨的墊料、擠乳後徹底乾燥、避免擠乳造成乳頭受傷。
■ 假單胞菌乳房炎(Pseudomonas Mastitis)
●病原:假單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為格蘭氏陰性桿菌,在馬康基氏培養基(MacConkey agar)呈現透明乾燥顆粒樣菌落,並於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銨培養基(Cetrimide agar)上呈現藍綠色顆粒樣菌落。
●臨床症狀與病灶:嚴重程度從潛在性到壞疽性乳房炎都有可能發生,通常呈現食慾不振、發燒、沈鬱等全身性疾病症狀,乳房堅實、腫脹疼痛。
●治療與處理:建議淘汰感染牛隻,但積極性治療可能治癒。
●傳染途徑與控制:受污染的水源、藥浴杯、榨乳機或潮濕的墊料為主要的感染途徑,控制方面應保持水源與環境衛生,包括榨乳者應穿橡膠手套、不共用擦乾乳頭使用的毛巾,並且定期清潔、更換榨乳所使用之器具與墊料。
■ 化膿隱密桿菌感染(Trueperella pyogenes)
●病原:化膿隱密桿菌(Trueperella pyogenes),為格蘭氏陰性桿菌,在血液培養基上形成絨毛樣微小具反光性菌落並呈現β溶血。
●臨床症狀與病灶:乳房會有多發性膿瘍病灶,在非泌乳期山羊感染較泌乳期山羊感染嚴重很多。
●治療及處理:若羊隻為慢性感染則建議淘汰,若無擴散跡象則可切除病畜感染的病灶。
■ 黴漿菌性乳房炎(Myoplasma Mastitis)
在臨床性乳房炎症狀持續但細菌培養重複呈現陰性時,可懷疑為黴漿菌感染,通常伴隨關節炎、肺炎、結膜炎等等症狀。不同種的黴漿菌具有不同的地區流行性以及臨床症狀。台灣目前有紀錄的黴漿菌感染包括絲狀黴漿菌山羊亞種(Mycoplasma
mycoides subsp. capri)、腐敗黴漿菌(Mycoplasma putrefaciens)、綿羊肺炎黴漿菌(Mycoplasma
ovipneumoniae)、牛黴漿菌(Mycoplasma bovis)及無乳黴漿菌(Mycoplasma agalactiae)等4,5。
●臨床症狀與病灶:感染前期會造成羊隻食慾下降、精神沈鬱,若出現化膿性乳房炎跟無乳症,則可能會進入敗血症階段。病畜分泌物由水狀變為黏稠結塊樣。感染時可能伴隨呼吸道炎症、關節炎及流產發生,若未進行治療則死亡率可高達20%1。
●治療與處理:對黴漿菌有效的抗生素可能有效,但也會可能提高已遭受感染動物成為潛在性帶原者的機率,且需延長停乳期。建議淘汰受感染動物,除非為地方性的流行則推薦群體中的所有動物皆接受治療。
●傳染途徑與控制:黴漿菌感染通常由潛在性帶原者傳入,亦有可能由耳芥蟲傳染。可以利用血清學檢測監控群體感染狀況,或以乳汁細菌培養檢測是否有黴漿菌存在。若檢測出感染動物則隔離或淘汰。因無乳黴漿菌可能為環境污染並由吸入或食入感染,因此環境衛生也需要注意,如:墊料與榨乳器具清潔與更換。
●受污染動物乳汁:若幼畜攝入受感染母畜乳汁,可能會發展出肺炎以及多發性關節炎,應避免受黴漿菌污染的乳汁給予幼畜食用,若仍要食用則須將生乳妥善滅菌。
■ 金黃色葡萄球菌乳房炎 (Staphylococcus aureus Mastitis)
為山羊最常見的臨床性乳房炎成因之一,可引起臨床性或潛在性的乳房炎,若為臨床性乳房炎則難以治療,因此菌會造成乳腺嚴重傷害,形成疤痕組織,使得抗生素無法經由血管擴散的作用,達到乳腺組織而發揮預期的殺菌效果。
●病原:為團塊或成對出現的格蘭氏陽性菌,以血液培養基進行細菌分離培養,菌落周圍呈現溶血現象,大部分是呈現分為部分溶血區與完全溶血區之雙溶血圈。
●臨床症狀與病灶:金黃色葡萄球菌可造成潛在性到嚴重壞疽性乳房炎。急性感染會造成乳房腫脹、發熱以及疼痛,並同時造成全身性疾病。慢性感染會造成乳量下降以及乳房出現硬塊或膿瘍。
若造成壞疽性乳房炎則乳房呈現缺血性壞死,並產生界線分明的紅黑色到紫黑色炎症反應。若為潛在性感染則難以治療,並且潛在性感染可視為有傳染給其他羊隻造成疾病的風險。
●治療與處理:若檢測結果顯示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則視為傳染性乳房炎,建議進行隔離或淘汰。若出現壞疽性乳房炎,依程度不同會有不同治療方法,前期為全身性給予抗生素、消炎藥以及輸液,後期則以手術移除壞疽病灶治療。
●傳染途徑與控制:細菌主要定殖於乳房、乳頭管與乳頭的傷口,並由藥浴杯、榨乳機或榨乳工人的手傳染給其他動物。金黃色葡萄球菌為間歇性排菌,檢測呈現陽性時應進行淘汰以避免傳染,若不淘汰則需要隔離,且因金黃色葡萄球菌為間歇性排菌可能會呈現偽陰性,應該在連續的細菌培養中呈現陰性且維持低體細胞數才可解除隔離。
●受污染動物乳汁:可能導致下痢、肺炎甚至造成幼童、小羊死亡,應避免食用受污染生乳,且因金黃色葡萄球菌之腸毒素對熱穩定,因此滅菌後乳汁亦不應食用。
■ 曼哈米亞桿菌乳房炎(Mannheimia Mastitis)
●病原:溶血性曼哈米亞桿菌(M. haemolytica)為綿羊常見乳房炎成因但偶爾也出現於山羊乳汁中。格蘭氏陰性菌,雙極染色桿菌,在血液培養基上呈現中型淡灰色透明菌落,且造成β溶血。
●臨床症狀與病灶:與金黃色葡萄球菌乳房炎相似,並為壞疽性乳房炎需要鑑別診斷之重要病原。
●治療與處理:溶血性曼哈米亞桿菌為上呼吸道的常在菌叢,通常由幼畜吸乳時由幼畜口腔傳染到母畜乳房導致乳房炎,及早離乳或出生後即與母羊隔離可降低感染風險。若可降低緊迫、免疫力低下或其他疾病引起的二次感染時溶血性曼哈米亞桿菌肺炎,避免細菌大量增殖、也可能可以降低傳染機率與乳房炎發生機率。
*kwchan@mail.ncyu.edu.tw
■ 參考資料
1.Pugh, D. G., Baird, A. N., Edmondson, M. A., & Passler, T. (2021). Diseases of the Mammary Gland. In Sheep, Goat, and Cervid Medicine (3rd ed., pp. 385–404). essay, Elsevier.
2.Matthews, J. (2016). Diseases of the mammary gland. In Diseases of the goat (4th ed.,pp. 185-203). essay, John Wiley & Sons Inc.
3.Constable, P. D., Hinchcliff, K. W., Done, S. H., & Grünberg, W. (2017). Diseases of the Mammary Gland, In Veterinary medicine: A textbook of the diseases of cattle,horses, sheep, pigs and goats (11th ed., pp. 1993–1994). essay, Elsevier.
4.Lin, H., Toung, O. P., Weng, H. X., Hsu, P., Chang, M. H., & Lai, J. (2022). The prevalence and species of Mycoplasma identified from dairy goats in Taiwan. Research in veterinary science, 151, 184–188.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s://doi.org/10.1016/j.rvsc.2022.08.017
5.鄭丞鈞(2020)。台灣乳羊黴漿菌之血清盛行率與乳汁中分子生物學之調查。國立中興大學獸醫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q8pw8b
6.Omaleki, L., Browning, G. F., Allen, J. L., & Barber, S. R. (2011). The role of Mannheimia species in ovine mastitis. Veterinary microbiology, 153(1-2), 67–72. https://doi.org/10.1016/j.vetmic.2011.03.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