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頁 | 顯示此文件為可列印格式]
此文件提供者: agrkb - [評分 : 0.00 (0 票選) | 評分!]
推動羊雙人道屠宰
台灣動物科技研究所/楊天樹博士
前 言
家畜禽是高等動物,不但能感覺飢渴、痛苦及恐懼等,而且也如同人類一般,講求生活品質,即使是野生動物或是較低等的生物亦不例外。所謂生活品質是所有家畜禽都享有基本的五大生活自由,其不該因為人類的經濟目的而被剝奪(因安全理由則例外),這些國際上生物、社會等各界凝聚的共識。
動物也許不具人類般的靈性,但是確有我們一般的感性,這包括生理上的傷痛感覺和心理上的苦難感應。愛護動物不僅是維護其生存權利,也是不讓其遭受不必要的苦難,這種觀念本是已開發社會的共識,也是家畜生產中重要的考量因素。維護動物福祉是世界性的道德講究,也是我們社會大眾的義務與責任,甚至是法律上的要求。國內的流浪狗處置、野生動物的保護,實驗動物的規範及家畜動物的福祉,都已有法律上的保障。
|
|
減少屠宰的苦難
畜牧生產已從過去單純的生產成本考量,進而到維護生態環境的顧慮,再包括目前所謂生活道德上的講究。這種講究關係著畜產業的整體社會觀瞻,當然更影響整個產業的永續經營。各畜產業應本著愛護動物、尊重生命之理念,建立品質優良、合乎環保、維護道德的形象。
令外界常詬病的家畜福祉問題是屠宰過程中動物遭遇的痛苦,社會大眾特別關心的是屠宰時不必要的苦難。傳統屠殺家畜禽係以利刃直接穿刺心臟或割喉,這種方法固然也是迅速確實,但可造成死亡痛苦,不合今日動物福祉之原則。屠宰家畜禽前之運輸必須最少緊迫,屠宰前必須致昏,這已是一項必須遵守的法律;歐美先進國家如此,我國動物福利法中也有相關規定。一般民間最普遍使用的昏厥法是通電致昏,少數幾家講究的改用二氧化碳燻昏,而一些傳統小型屠宰場仍採棒擊。電擊致昏引進國內甚久,其對肉質可因操作不當而產生些不良的影響;二氧化碳氣體致昏後之肉質較佳,不過對動物是否造成窒息時的緊迫,則有不同的看法;以手持棍棒敲擊是項最不合動物福祉的致昏法,理由是位置與勁道不一難以控制。以探針撞擊破壞大腦曾是經濟有效的致昏法,但今日卻有傳播狂牛症或搔羊症的威脅。
生活的品質也包括安祥地喪生,當然,死亡本來就不能奢談安樂,但至少可以減少苦難。家畜禽在放血屠宰前必須有效的致昏,讓其在喪失意識的情況下死亡,這是法律的規定,也應是從業人員的信條。市場內的活禽割頸放血、家畜屠宰場不適當的致昏(例棍棒重擊)或直接心臟穿刺利刃割喉屠宰,這些固然有其傳統的迷思,但目前都被視為有違動物福祉的落伍作法。目前改進的致昏技術,已可依傳統市場或加工之不同需要,調整效果而生產適當之肉質。活宰家畜禽的屠體肉質較好並非事實,科學上的證據和實際操作的經驗上都已證實電宰的效果一樣好。運輸和屠宰過程,最需要以「愛心」、「善意」及「人道」來看待,最忌持有「反正要屠殺」的心態。
動物福祉的措施只要有心執行,一些問題其實很容易解決,簡單的改變即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屠宰場內預先設定移動路線,確定動物群只能按預定路線單向移動,而且以小群為單位,再配合緩慢、穩定、安靜地動作,即能避免使用電極棒驅趕,而減少許多緊迫,也提升工作效率。此外,家畜具強烈的好奇心,在驅趕的過程中,任何的聲響、燈光、器具都會分散注意力。利用較高的隔板,阻絕外界的吸引,這些作法都是舉手之勞,但效果顯著。屠宰場內管理不善和昏厥設備維護不當,容易造成使用效果打折而增加動物苦難。當然,也有的是規畫管理不適,例欄舍設計不佳,走道溜滑等,也造成額外的傷害和痛苦。屠宰場設計的缺失、違反動物行為的作業,例如走道黑暗,又有強風吹襲或有人員在前吵雜工作,造成動物恐懼和驅趕困難,而迫使工作人員採用更激烈的方法驅趕,增加動物痛苦程度。業者在屠宰家畜時除了應該遵循基本規範之外,更應利用我們之智慧和科技,來講求更少痛苦的人道方法。
屠宰會受到社會人仕的指責,其癥結主要出在從業人員缺乏動物福祉的觀念和教育,甚至情緒反彈地認為這些動物保護團體的呼籲僅是敵對的控訴,是種挾洋自重、只營私利的措施,而提出的要求毫無實質價值或意義。畜產界這種想法必須摒除,不然會被外界解讀為業者觀念保守、頑固與落伍。自然界中猛獸為攝食而獵殺是生態中的一環,但過程總是迅速確實而講求效率。動物為求生存而殺生的行動,本來就是一項生物權,而我們吃肉也是天經地義。然而,講究文明之萬物之靈在殺生過程之中反而造成額外的生命虐待,則是一種罪過。畜產業界應與愛護動物團體攜手,一起為尊重生命的理念而互相勉勵,共同為提升動物福祉而努力。
因應知識經濟的新觀念
家畜禽是否平順地過日子、平靜地死亡(屠宰),牽涉到對其生理和心理本質的了解和評定的標準。「快活」或「福祉」不僅是有形的實在表現,也是無形的心靈感覺。要使動物快活,大致而言可從「環境」、「遺傳」及「措施」三方來著手。改良畜舍的設計和屠宰場的設施,這些都是能使動物快樂和減少痛苦的作法。選拔適合集約經營的品系,例如飼養較少啄羽行為的雞群或不好咬鬥的豬群,便可降低動物間彼此的傷害。維持家畜禽健康或均衡的體能、活潑內外在飼養或生活的環境,這些不但可讓動物更活潑愉快也可減少緊迫的傷害。研究動物舒適或痛苦的程度,進而改善管理制度,並設計良好的經營模式,是新經濟時代的畜產趨勢。
資訊經濟或知識經濟的時代內,畜產被視為服務業的一部份,不再是以生產價廉物美的動物性蛋白為單一目的,也從過去單純的生產成本計算,進而到維護生態環境的考量,再包括目前所謂生活道德上的講究。於是,畜產品消費行為不僅是基於營養動機,更被視為生活享受的一部份。然而,動物保護雖是共識,但是其在實際的執行上仍有許多不同的認知;國內如此,先進國家亦然;一些城鄉觀念差距,有時甚至彼此對立。社會人仕若認為畜產業者應以愛護寵物的心態對待家畜,當然不切實際。若以野生動物的觀點來檢視畜產作業,也不甚公平,因為家畜禽大都是經歷長期的馴化,而改變了一些野性,對整個生產體系之安適性,不宜以野生動物之習性來衡量。當然,有些畜產業者的情緒反應,也激化了城鄉對立;認為動物福祉推動者存心扼殺畜產發展,而有抗拒的心態。積極主動地讓社會大眾了解家畜禽經濟生產的實況、減少認知差距,實際上是畜產業者的責任,其實也是一種行銷上的需求。
動物福祉是社會大眾關懷生態、環保、人性的一種意識延伸,亦是一種社會進步後自然產生的道德要求和法律規範。今日台灣大眾對愛護動物、尊重生命的觀念也漸與先進國家之社會同步。畜產業者不能以傳統農業社會的作法來應付廿一世紀的潮流,需要將動物福祉視為情、理、法的基本措施。我國的動物福利推動工作,有賴學術界、民間團體、媒體、產業界及行政單位共同溝通協調和齊心協助。雖然各項措施起步晚於先進國家,但各方都具決心與毅力將生物道德的理念和動物福利的準則,深入社會各階層,而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
[回上頁 | 顯示此文件為可列印格式]
此文件提供者: agrkb - [評分 : 0.00 (0 票選) | 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