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事曆
上個月2024年 12月下個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今天
 主選單
 出版刊物
 訪問統計

 隨機文章
杜洛克公豬合照(中文) (1884)
杜洛克採精照片 (1263)
約克夏完檢(中文) (1128)
杜洛克公豬合照(英文) (840)
藍瑞斯公豬合照(英文) (665)
 熱門連結網站


[回上頁 | 顯示此文件為可列印格式]

此文件提供者: shuYing - [評分 : 0.00 (0 票選) | 評分!]


 

當地原產的巴里牛種:印尼小農

永續農業最合適的牛品種

 

 

哈里莫第˙馬特荷(Harimurti Martojo)

 

印度尼西亞 茂格農業大學畜產學院 

動物育種暨遺傳實驗室

 

 

緒言

印尼總人口大約二億六百萬人,其中有四百五十萬戶飼養家畜;而養牛戶約有半數是小農經營。印尼群島的土地面積共有一百八十萬平方公里,係由超過 13000 個島嶼所構成;島嶼從西端的蘇門達臘延伸到東邊的新幾內亞島。最大的島是卡里曼丹(婆羅洲),其面積佔總面積的 28 %,而爪哇島只佔印尼總面積的 6-7 %,卻是人口最密集的島嶼,大約居住總人口的 60 %。就農業生態帶來看,其變化至大,從潮濕的海岸性沼澤溼地:包括蘇門達臘、爪哇、蘇拉威西和巴里島等地,變到亞潮濕半旱陸地:包括爪哇東半部、蘇拉威西和大部分的奴砂天卡拉島等地。由西邊到東邊,其間有潮濕到乾燥氣候的層次出現。在大約 60 % 的群島上,雨季期間大約有7到 9 個月連續不斷下雨,而在乾季期間則不超過兩個月不下雨。至於在東邊的島嶼,其降雨量為最少,乾季期間,有 3 到 8 個月之久而不同。平均溫度可說維持在一定範圍,即熱季與涼季月份的溫差只有幾度,變化不大。耕作制度的調節,依降雨量會比依氣溫更多。種植農場與食物作物的地區大部分是位於西部濕潤地帶,而大規模的貧瘠草地則在東部乾燥的島嶼。熱帶雨林地區可在蘇門達臘島、卡里曼丹、巴布亞島見到、而且可在爪哇、馬都拉島、巴里島、蘇拉威西等的限定區域見到。發出砍伐森林警報的措施目前仍然存在著,這是應付非法砍伐樹木的活動所需。

各地土壤的肥沃相異很大,一方面由於氣候,另方面在許多大大小小的島嶼上存在的火山活動,都有強烈的影響。大雨會導致土壤侵蝕,而高溫會使土壤產生化學變化。東半部島嶼通常是非常貧瘠的土壤,不適於作物集約經營。動物生產系統牽涉到反芻動物與非反芻動物兩者,經由作物和動物的結合,進而促使具有產物累加性的分支系統間產生互補作用帶來利益。這種統合體系的經濟利益即可導致產業永續經營(德文特拉, 1993)。

 

 

動物生產系統
本文只敘述三種主要養牛生產系統(德文杜拉, 1993)
1.大規模的放牧系統
大部分屬於低投入低產出的系統,透過新技術的應用謀求改進的機會較少

*利用當地的草地放牧

*在高原森林地帶和森林邊緣地區放牧
2. 作物可耕地及牧地兼作系統
在這些系統中作物與動物間的互相配合,頗為重要。

*路旁及共有草地吃草,有時與收割後作物殘株的放牧併用

*動物用繩子拴住或任其自由接近食草

*舍飼欄餵牧草、農作物殘餘和農工業副產物
3.常年生樹木農作物統合系統

利用椰子、橡膠、油棕櫚和水果樹下放牧。

在第一項的主要系統中,農民起初是小自耕農,有時候是部落的領導者,具有幾百頭家畜的家族畜群。第二系統幾乎全部是小自耕農。第三系統屬於最古老的傳統系統,是小自耕農在傳統的椰子種植農場椰子樹下放牧。然而第三種系統中亦有相當新的嘗試,即現在仍在試辦的大型商業化種植農場(橡膠、油棕櫚和水果樹等)與小自耕農的畜牧生產(小型和大型反芻動物)做統合經營。

 

飼料資源

在東邊的島嶼,即西東南島(NTB)和東東南島(NTT),有廣大面積的天然牧草地,可供整年不停地放牧水牛、牛和羊。由於放牧地是大家共有的,所以沒有人對放牧地的維護負起責任。如今這些地區大部分有問題,就是調查中的快速生長雜草, Chromolaena odorata。針對該問題有最新的非正式觀察,即在NTT有 80 % 的放牧地區被該野草覆蓋,結果殺死所有可吃的天然植物,造成牛和其他反芻動物嚴重的飼料資源問題。

對這些反芻動物來說,總體上可利用的牧草大概是足夠的,可是問題出在牧草分佈不均。其實牧草在蘇門達臘是供給過剩,而在爪哇、馬都拉和東邊的島及巴布亞等地是供給不足。正在進行中的試驗是將牧草與常年的樹木作物加以整合,即與油棕櫚、橡膠、水果樹等結合種植。

大部分的牛隻以天然的草料為食,這些草料長在荒地、路旁、未種植地,以及農作物收割後的殘株田地。較為集約的經營方式下,牛隻是整年在廐舍飼養,而在粗放經營方式下,牛在白天被驅趕或放出,在大自然共有的放牧地吃草,在夜晚則圈養。

 

巴里牛品種

巴里牛是印尼現存四種品種之一。該四種是阿斯葉牛(Aceh)、陪希希牛(Pesisir)、馬都拉牛(Madra)及巴里牛(Bali)等。另有孫邦-恩格雷牛(Sumban-Ongole)和爪哇安-恩格雷牛(Javan-Ongole)也被認為本地的品種。雖然沒有正式歷史紀錄存在,人們普遍承認巴里牛是現存家畜化的野牛(班登,Banteng)直系後代;現仍存活的爪哇野牛(班登,Banteng)在爪哇的三處國家野生自然保護公園(Ujung Kulon, Baluran and Blambangan) ,列為瀕於絕種的動物。

 

爪哇野牛(班登, Banteng)與巴里牛(Bali Cattle)的分類

爪哇野牛在分類上已有許多命名,例如Bos sondaicus, Bos sundaicus, Bos javanicus, Bos bantinger, Bos banten, Bos bantinger, Bibos banteng和Bibos sondaicus等 (Merkens, 1926)。最後兩個學名使用Bibos,這是依據爪哇野牛與其他同屬名牛種(Bos)分開,把爪哇野牛歸於不同的牛種(Bibos),因與現有野生牛中的印度野牛(Gaur)以及大額牛(Gayal)的關係更為密切。有關爪哇野牛最早在 1836 年,由Schlegel和Muller用文件記載報告(Merkens, 1926)。其中提及爪哇野牛在爪哇和加里曼丹(婆羅洲)的森林裡被發現,處在野生狀態的一小群牛中有一頭公牛,數頭母牛以及小牛。根據該報導爪哇野牛是一種大型動物,公牛身高 1.76 公尺;而梯荷恩(t'Hoen)在 20 世紀初有報導小型牛的身高為 1.4 至 1.5 公尺,胸周長為 2.0 至 2.1 公尺。最近對野生動物保護區現存爪哇野牛依然沒有任何體測報導,這是因為在野生狀態下的動物比較難以捕捉。至於在爪哇動物園中的少數野生的爪哇野牛樣品,其來源和被捕獲的年代都沒有確實的紀錄可查,因此產生疑問,究竟是屬於真的野生爪哇野牛或者是已被馴化的巴里牛。如今兩者即爪哇野牛和巴里牛的辨別,只有在身體大小和一些行為性狀而已。

由 IUCN/SSC 亞洲野牛專家團體(拜兒等, 1995)採用最近的分類名字中,三種亞種爪哇野牛命名為緬甸爪哇野牛(Bos javanicus birmanicus)、爪哇野牛(Bos javanicus javanicus)和加里曼丹爪哇野牛(Bos javanicus lowii)。這些事實導致尚未解決的問題,即被圈養的野牛的繁殖計劃中多少亞種應予認定並包括在內。對於全球的野生爪哇野牛,利用最新的 DNA 技術確定傳統認定的三種亞種是否有根據,需進一步評估其遺傳和表型變異。此外,被圈養野生牛族群的遺傳情況是否為純種,還有未解答的問題。許多圈養的族群基礎牛,其實是巴里牛,也就是野生爪哇野牛的家畜化型。由於爪哇野牛與一般家牛間可互相交配,在動物園族群也可能含有從巴里牛X家畜牛(Bos taurus)的雜種得來的遺傳物質。對爪哇的國立野生動物保護區的野生爪哇野牛族群而言,家畜化與再野生化的巴里牛以及其他品種的牛也可能對爪哇野牛的遺傳完整性造成危險並使純種問題更加混淆。

 

保護

IUCN 紅資料名單及美國瀕臨絕種法案已將爪哇野生牛列為瀕臨絕種動物,兩者均以最近三代的爪哇野生牛的總數已減少至少超過百分之 20 % 為根據。雖然目前 CITES 名單上爪哇野生牛尚未被列入, IUCN/SSC 亞洲野牛專家團體(拜耳等, 1955),卻正在尋求把爪哇野生牛列名在 附錄 I 中。由於巴里牛,目前尚不需要擔心巴里牛有無努力保護的問題,因為現有飼養總頭數,巴里牛估計有 230 萬頭。但有值得擔心的是純種保存問題,密集使用雜交計畫的結果,利用外來的牛種自然交配或人工授精不加選擇的雜交會造成純種牛的滅絕。

 

現有頭數的估計和分佈
爪哇野牛(班登, The Banteng)

爪哇野牛已知無亞族群超過 500 頭,而超過 50 頭的亞族群依然存在的有 6 到 8 個。在婆羅洲的總頭數,其動向還是不得而知。雖然爪哇野牛在爪哇島上遭到非法獵捕、棲息地受破壞及家畜疾病感染等的威脅,在爪哇島上的爪哇野牛總數,卻是比較的穩定。

巴里牛(The Bali cattle)

在五個巴里牛主要產地的現有(2000 年)頭數,估計如下(塔里布等, 2002)
巴里島         529,000             南蘇拉威西 718,000
西東南島     377,000              藍本           255,000 (最近增加的資料)
東東南島     443,000

在其他的省份,小農粗放經營所飼養的巴里牛總數,有著快速成長。以東南蘇拉威西省的實例,是大有希望的省份之一,最近的總數達三十萬頭。在 1923 年以少量進口巴里牛開始,直到目前為止,進行五年計劃大量進口。該繁殖計畫是透過政府所擁有的牛隻分配給參與計劃的農民繁殖,然後再分配後代給參與計劃的其他農民。這是另外一個實例在許多新的產牛區域(移居計畫),為了粗放農業經營,將優良的巴里牛品種當成先導品種推廣。

然而有一些擔心的事發生在金融危機年份,由於幾年提取超過,使巴里牛的總數趨向負成長,平均為負 12.3 %。在這方面,當地政府業已採取制止負成長趨勢的措施。茲為比較當地主要品種總數,將統計數據列舉如下:

安格牛     1,033,000

巴里牛     2,632,000

馬都拉牛  1,131,000

其他牛種  4,980,000 (包括外來種和雜種) 

細想這些數目所表示的意義時,可把它當作生存和繁殖的優越能力,並藉此事實當作依據得到的結論是:巴里牛族群的頭數最多,表示可作為最適合小自耕農養牛的本地牛品種。


照片 I. 接近東努沙登加蘭省(Nusa Tenggara Timur )首都古邦(Kupang)傳統的巴里牛墟。


照片 II.   成年巴里牛

 

特徵

爪哇野牛(Banteng)一向被看作所有野牛種中最好的牛種。亦為東南亞地區最可能的家畜化牛祖先種。爪哇野牛屬於性別上具有二形的品種,即成年公牛的毛色是暗藍黑色,而母牛和小牛是紅棕色。兩性的臀部都有白色斑和兩性的牛都有頭角,不過公牛的角既大且重。爪哇野牛比印度野牛小些,性情則比印度野生牛更為平和些。沿著其脊骨有著狹長的黑斑紋,僅在犢牛和母牛可見。公牛在 12 至 18 月大時,身上的毛色開始變暗,達到成熟時公牛全身幾乎變成黑色。當閹割公牛時,全身黑毛在閹割後數個月內漸漸轉變為紅色。該野牛的身體是相當的大骨架子,而且肌肉發達。成年公牛的體重在 600 到 800 公斤之間,而成年母牛的體重為 500 至 650 公斤之間。野生的平均壽命是 11 年,雖然最長能活到 20 至 25 年。被關養的爪哇野牛活到 16 至19 歲,甚至到 20 歲中期(貝耳等, 1955)。爪哇野牛是無肩峰的。

 

照片 III.  前面是巴里女牛而後方暗褐色的是巴里小公牛,攝於古邦(Kupang)傳統牛墟

 

照片 IV. 黃色載牛卡車與牛墟一景(地點,Kupang)


 

巴里牛的生產性狀

巴里牛的特徵與爪哇野牛相似,只有身軀大小與性情有差別而已。家畜化的結果變成更小型,變成更容易管理和變成溫順的動物。表 1. 顯示巴里母牛在粗放經營下所表現的平均生長性能。

 

表 1.  顯示巴里母牛在粗放經營下所表現的平均生長性能

生產性狀(公斤)

巴里牛

NTT牛

NTB牛

南蘇拉威西牛

出生體重

16.8

11.9

12.7

12.3

斷奶體重

82.9

79.2

83.9

64.4

滿一歲體重

127.5

100.3

129.7

99.2

發身期體重

170.4

179.8

182.6

225.2

成熟母牛體重

303.3

221.5

241.9

211.0

資料來源:塔利布等(2002)

NTB牛、NTT牛和南蘇拉威西牛等 3 個品種的成熟公牛平均體重在 335 至 363 公斤之間,而巴里牛的體重卻可重達 395 公斤(塔利布等, 2002)。巴里牛的繁殖性能與產乳性能如下表 2. 所示。

表 2.  巴里牛的繁殖性能與產乳性能

性狀

巴里牛

NTT牛

NTB牛

南蘇拉威西牛

發身期年齡(年)

2.0

2.5

2.0

2.5

產犢年齡(月)

32

41

36

36

產犢間隔(月)

14

15.4

16

15.7

產犢率(%)

66.3

66.6

51.7

60.4

犢牛死亡率(%)

8.5

48

15

8

產乳量(公斤/6 個月)

274.5

165

--

164

資料來源:塔利布等(2002)

以這些母牛的平均數值與溫帶集約生產方式飼養的家牛種(Bos taurus)牛作為比較,通常可認為低,可是就印度尼西亞原產的牛品種而言,這些數據還是屬於高水準,尤其是產犢率。

上面兩個表中的數據是引用在 2002 年由 ACIAR-CRIAS 等辦的巴里牛研討會中所發表的最新未出版論文(ACIAR-CRIAS, 2002)。該數據係依據在 4 個地區田間觀察及測量有限數動物所得資料。在該測量很可能受到不同環境及管理系統影響,以此作出性能數據的比較似為不恰當。也許可看作在各種的農業生態帶下謀求生存的平均值。

 

獨特的先驅者特性

在嚴厲的環境下,牛隻在數種性狀上會表現變小些或降低其性能,例如出生犢牛體重較少,母牛產乳量較低,犢牛成長率較慢、小牛開始能吃草料的年齡較早以及母牛能維持良好的營養狀況等。把牛隻看成一批或一群,在短時或長時的緊迫性氣候情況下,牛隻亦會現出,有能力降低出生率(出生小牛百分率/批)及有能力提高小牛死亡率當作牛群生存的方法。平均生長速度緩慢和各種不同年齡體重減少也是牛群生存的方式。最後一點就是假如有需要,牛隻也能表現野生祖先的性狀並回到再野生化或野生動物的性狀,在野外求生存而不受人類的干擾。最新的事實證明就是,在印尼的許多無人居住的小島上,可見到再野生化的巴里牛群,及最極端的例子,即在北澳科堡半島有再野生化巴里牛群興旺。

結論是巴里牛是一種在不同環境之下,能夠顯示出不同表現型,通常亦稱表現型的可塑性,這個能力可能對於集約經營系統不是有益的,但是對於小農系統是有利的。

 

遺傳的改良(育種計畫)

利用本地和外來品種曾進行純種配種、雜種配種及選拔計劃。以下是從 19 世紀初開始所得成果的簡明報告(麥肯, 1926;富台等, 2002;馬特荷, 2002)。

恩格雷牛(Ongole)和伊沙牛(Hissar)品種

不斷的努力嘗試當地品種(阿斯葉牛,陪希希牛,馬都拉牛,巴里牛,爪哇安-恩格雷牛與孫邦-恩格雷牛)以印度引進的恩格雷牛(Ongole)公牛來做改良,在 19 世紀初東爪哇就有紀錄,例如用恩格雷牛(Ongole)改良當地的小型爪哇安牛(Javan)品種(現在被認為已經絕種)。在那一世紀,曾由數個私人種植園公司繼續進口少數的恩格雷牛來生產大型役用牛。在 19 世紀末,為了防止印度發生的牛瘟侵入,該項進口才被終止。直到 1920 年才重新開始從印度更大量進口恩格雷牛,為的是在松巴島上開始純種繁殖恩格雷牛,至 1923 年,其總數則約達 1500 頭。從此以後,松巴島就成為其他地區種畜的來源。至於伊沙牛(Hisar)品種也有進口,並在蘇門答臘和北蘇拉威西利用。

馬都拉牛品種

在 20 世紀初期,馬都拉島決定要保持純種的馬都拉牛品種,並從其他品種中隔離出來成為封閉群。馬都拉牛在爪哇和佛羅勒斯島著手試辦繁殖,然而該項工作並未發展得好,卻逐漸轉變為巴里牛品種。

巴里牛品種

在 1926 年的時候,巴里牛品種在巴里島上有 275,000 頭,而在龍目島上則有 125,000 頭。然後,巴里牛散佈到帝汶島、蘇拉威西的南部以及在其他東邊島嶼區域。經過一個世紀努力的結果,包括其他品種(本地和外來)在內,現有總頭數最多時曾達 980 萬頭,其中 260 萬頭為巴里牛品種。在印尼的大部分農業生態帯裡,事實證明巴里牛是優秀品種中最好的品種。再者,事實是牛隻總頭數中的大多數落在小農掌握,這已足夠證明這件事實,即巴里牛是最適合小農戶飼養。

外來牛品種

在第二個五年計劃下,從 1970 年著手開始外來牛種和冷凍精液的進口。許多雜交計劃利用外來公牛:歐洲系家畜牛(Bos taurus),印度系家畜牛(Bos Indicus)和印度系家畜牛衍生牛種(Bos indicus derivatives)或冷凍精液(人工配種)。可是過去 30 年在這些地區並未得到理想的結果,除非利用印度牛或印度牛衍生種。如此的計劃在嚴酷的地帶很可能變成絕不會成功,除非得到供應足夠草料的保證,而且農民可以負擔得起雜種牛所需要的飼料和精料費用。實際上,在大部分的東邊島嶼地區上有充足的牧地,但這些土地是共有而未曾有過適當的管理,因此放牧未受到控制,而導致這些大片土地生產力偏低。在這些地區根本就沒有施行飼料作物栽培。當地的巴里牛維持生存通常要靠飼料樹、森林中割下的草類或附近森林放牧。在東邊地區,飼料作物的栽培尚未成為佔人口中多數的小農和邊際地農民優先的需要。

 

為小農農耕系統所需要的育種計劃

獨特的小農養牛方式近來引起特別的注意,因為事實是:為改進生產力而引進已開發國家所發展的新科技,雖然努力去嘗試,卻以失敗作結束。在前面所提過的ACIAR研討會上已有提案,係以新方法達到更好結果的建議,計有:在育種(Martojo, 2002; Talibetal, 2002),在營養(Bamualim and Wirdahayati, 2002)及在經營安排(Fordyce et al., 2002)等方面。最為當前的建議是關於「對永續的生計和發展作出貢獻;使家畜生產實現永續性育種計畫」(INRA and CIRAD, 2002)。這建議是基於三個生產層次的存在:即第一層次為以生存為基礎的生產;第二層次為以市場基礎的生產;第三層次為以高投生產。小自耕農系統是符合第一層次,並且需要一種特別的方法去計畫及應用各種改良嘗試。

 

疾病抵抗性

與本地牛相比,外來牛和雜種牛對寄生蟲感染和疾病的抵抗是較弱的,這是已知的事實。此外,不好的交通系統、通訊、和行銷基礎設施等,使得這些地區難以到達,如此,推廣服務是處在配備不良的情形下,要去滿足一種有效轉移技術的需求,而這技術是投入集中改良過品種最需要的。因此,經過數個五年計劃試驗之後,印尼政府應該能夠作出最佳育種策略的結論,那就是本地牛是小農制度最適合的牛種。各地最適合的牛種計有:阿斯葉省是阿斯葉牛品種、西蘇門達臘是陪希希牛品種、爪哇島的有一些省份是爪哇安-恩格雷牛品種、馬都拉省是馬都拉牛品種,以及最重要的是其他省份,與東方的島嶼和加里曼丹(婆羅洲)是巴里牛品種。

 

巴里牛的弱點

儘管當作先驅者的品種該有的優秀品質都具有,巴里牛還是有其弱點。巴里牛唯一具有易感性的是惡性鼻黏膜炎。這種病大部分透過羊為媒介感染。這就是為什麼在有很多羊群的省份,像西爪哇島巴里牛是無法倖存的。另外一個巴里牛獨有的疾病是 Jembrana 病。這種病也有很高的發病率,而目前還沒有開發出經濟有效的疫苗。有趣的事實是,只有巴里牛來自巴里島者就有(巴里牛可能有很高的近親繁殖比率,那是因為要保存努力的結果,把純種的巴里牛封閉幾十年所致),而巴里牛來自其他地區者(NTT、NTB、南蘇拉威西)就沒有這種易感性。這較嚴重的缺點未曾影響政府利用巴里牛去改良現有牛群,及利用巴里牛開始新的牛群發展計畫。

 

巴里牛在小農家生活所扮演的角色

在嚴厲的環境條件下,當地的家畜比改良過的家畜表現還要好很多。為了改良該品種的遺傳潛力,在人為改善的環境下提升高產性能,這樣的做法不會是永續性實施。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科學家和決策者都低估巴里牛。這些當地的巴里牛在這些地區業已適應許多年,並且已經與邊緣地區的鄉村小農經濟以各種理由融合成為一體。
有關巴里牛的重要貢獻已經有研究及報導,其主要角色如下:
*後代(小牛)的來源
*增重
*如同一個儲蓄(緊急時現金的來源)
*農作收穫失敗的保險費
*耕種工作和拖運農產品的役用動物
*糞便供作肥料用

前兩種作用是生物生產性狀已有很多的研究和得到最多的注意,不過第二項性狀在嚴厲的環境下,也許變成不是重要的。因為存活才是最重要的,快速成長的動物其生存機會可能會減少。在草原地區,農作物的種植為最低限度,如此情形只有第一和第三項作用是重要的。

 

有機農業系統

現今環境問題在國際上漸漸受到注意。當地原產的牛種是重要的,且為構成小農養牛生產系統所必需的成分。由於小農生產系統在本質上屬於有機性質並且依據當前的看法為現今最永續性的系統就是有機農業。農民也喜愛當地的牛,因為當地的牛比較不需要費心費力,且通常與大部分改良過的牛或雜種牛有關聯的問題也發生比較少。

生態或有機農業被視為化學集約農業的替代。朝這方向走,有一個重點為生態和經濟兼顧的農業方式而發展當地的科技。在此擬不辯論雜交育種或外來遺傳基因的干擾本身就是不永續性的問題,但是目前印尼農村小自耕農地區實在不能承受這種干擾;因為在這些地區的農業生產,其本質是低的外部投入性質。由於任何外來的干擾需要更密集的投入,結果會導致生態失衡,而使長期的永續性遭受損害。有關的政策尚待調整,包括保持當地原產的巴里牛品種,以及改進其效率而不被外來遺傳基因有所干擾,實有賴於品種內遺傳基因改良,有效利用當地可用的資源。

 

結論
依據上述各項事實,巴里牛可認為印尼幾百萬家庭現在仍舊實行的低投入高產出生產系統下最適合當地的牛品種。

 

 

參考文獻

Bamualim, A. and Wirdahayati R.B. 2002. Nutrition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to improve Bali cattle productivity in Nusa Tenggara. In: Proceeding of an ACIAR Workshop on “Strategies to Improve Bali Cattle in Eastern Indonesia”, Denpasar, Bali, Indonesia.

Byers O., Hedges S. and Seal U.S. (Eds.).1995. Asian Wild Cattle Conservation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Plan Workshop. Working document. IUCN/SSC Conservation Breeding Group, Apple Valley, Minnesota, USADevendra C. 1993. Sustainable Animal Production from Small Farm Systems in South- East Asia. FAO Animal Production and Health Paper 106. FAO, Rome, Italy. 143 pp.

Devendra C., Thomas D., Jabbar M.A. and Kudo H. 1997. Livestock Production improvement in Crop-Animal Systems in the Rainfed Agro-ecological Zones of Southeast Asia. ILRI (International Livestock Research Institute), Nairobi, Kenya. 116 pp.

Fordyce G., Panjaitan T., Muzani and Poppi D. 2002. Management to facilitate genetic improvement of Bali cattle in Eastern Indonesia. In: Proceeding of an ACIAR Workshop on “Strategies to Improve Bali Cattle in Eastern Indonesia”, Denpasar, Bali, Indonesia.

Martojo H. 2002. A simple selection program for smallholder Bali cattle farmers. In: Proceeding of an ACIAR Workshop on “Strategies to Improve Bali Cattle in Eastern Indonesia”, Denpasar, Bali, Indonesia

Merkens J. 1926. De Paarden en Runderteelt in Nederlandsch-Indie. Landsdrukkerij- Weltevreden, Nederland.

Talib C., Entwistle K., Siregar A., Budiarti-Turner S. and Lindsay D. 2002. Survey of population and production Dynamics of Bali cattle and existing breeding programs in Indonesia. In: Proceeding of an ACIAR Workshop on “Strategies to Improve Bali Cattle in Eastern Indonesia”, Denpasar, Bali, Indonesia.



[回上頁 | 顯示此文件為可列印格式]

此文件提供者: shuYing - [評分 : 0.00 (0 票選) | 評分!]
 所徽


 搜尋

進階搜尋

 電子相簿
經產鼻紋– 白群 - 耳號1

 隨機好書

 夥伴網站

http://www.angrin.tlri.gov.tw

http://www.naif.org.tw/

http://www.coa.gov.tw

http://www.tlrihc.gov.tw/

http://minipigs.angrin.tlri.gov.tw


 隨機小語
莫問收穫,但問耕耘。

[曾國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