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事曆
上個月2024年 5月下個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今天
 主選單
 出版刊物
 訪問統計

 隨機小語
不讓恐懼左右自己

[傑克遜布朗]
 隨機文章
採精記錄 (1576)
藍瑞斯公豬合照(中文) (1751)
藍瑞斯完檢(英文) (1887)
現代養豬2009年9月號 (1547)
藍瑞斯採精照片 (1048)
 熱門連結網站


[回上頁 | 顯示此文件為可列印格式]

此文件提供者: shuYing - [評分 : 0.00 (0 票選) | 評分!]


壹、序言

陳序-台灣乳業五十年(以文代序)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牧處處長 陳幸浩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台灣乳業發展史就彷如夫子所言,從志學、而立、不惑、一舉已邁入知命之年了。回首這段五十年的歷史,應感謝許多產、官、學界以及酪農朋友們,由於這些哲人先賢的默默耕耘且無怨的付出,成就了現今台灣乳業的發展;然而能夠全程參與並為台灣乳業留下最佳見證者,非中華民國乳業協會莫屬且無人能出其右了,承蒙陳秘書長榮泰兄的舉薦,希望本人能為此專輯作序增采,幾經思慮本人誠願就一位曾親自參與台灣乳業的工作者,以文代序方式憶溯50年來台灣乳業的階段發展簡歷,一來祝賀乳協的知命之壽,也為歷史作見證。

草創期(46年-54年)

  台灣位處亞熱帶,高溫多濕的自然環境本就是不適合溫帶乳牛生長,更遑論發展乳業了,然而乳業是少數能夠不與人爭食,又可供應人類優質營養的畜牧產業,即令先天上或有不足之處,但政府仍十分堅持積極的發展乳業,未曾放棄或偏廢過,時憶民國46年間農復會為配合執行第二期的國家四年經建計畫,在桃園縣的平鎮與楊梅的山坡地,推廣坡地酪農事業起始,是為政府推動台灣乳業的濫觴,因此相較於乳協成立於民國44年而言,乳協應該稱得上是乳業的老大哥呢!時序進入到民國54年,政府開放乳粉進口,導致酪農的生乳滯銷毫無出路,台灣乳業遭逢第一次危機,政府當時當機立斷,採取以下因應措施:對進口乳粉開徵「乳業捐」、責成農林廳成立「乳業發展小組」管理乳業基金,召開廠農協調會議讓乳廠恢復收乳、開辦學童乳增加鮮乳出路等,至此政府對乳業才算有了明確的政策,採行由政府強勢主導的契約產銷制度,雖然政策是十足的保護酪農而顯得保守,但在政府保護措施下,也奠定了爾後台灣乳業發展的基石。

調整期(55年-65年)

  草創期間在乳業基金的專款專用挹注下,國內乳業平穩的發展近十年光景,但民國65年政府開放進口牛肉,造成國內肉牛嚴重滯銷,也拖累了剛剛起步的乳業,是為台灣乳業第二次危機,此際政府緊急收購過賸肉牛予以屠宰凍存,並利用乳業基金補助酪農戶冬季剩餘乳款,台灣乳業才得以逐漸復甦,並逐步邁向第二階段的成長期。

成長期(66年-78年)

  60至70年代台灣的經濟開始起飛,民眾對於動物性蛋白質的需求殷切,因此提供整體的畜牧業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民間乳品消費概念也由早期的「補品」提昇至「食品」層次,鮮乳的消費量隨之明顯增加,因此這段期間雖偶有零星的乳廠與酪農間收乳糾紛個案發生外,大體上廠農的合作關係尚稱穩定。這段期間國內的生乳產量每年都能維持10﹪以上的高成長率,養乳牛不再是辛苦又不好賺的行業,吸引許多年輕農民的投入,全國許多鄉鎮新紛紛成立酪農專業區,獨特的酪農專業區的生產型態儼然成型,酪農戶數也隨之攀升,此一成長期約略維持了15年之久。此際為因應日益擴張的鮮乳市場,乳廠鼓勵酪農擴大飼養規模,因而酪農們一窩蜂的自國外引進大量的懷孕女牛,儘速產乳來應付市場需求,74年至77年間為進口牛的高峰期,國內總共進口了2萬5千餘頭高產懷孕女牛,酪農們組團赴美國選購牛隻蔚為風潮,國內酪農的平均飼養乳牛頭數從68年的21頭,至78年大幅增加到48頭,飼養百頭以上的酪農戶更達200戶以上,每戶酪農的投資金額超過千萬元以上,酪農業自此真正成為資本、技術與勞力密集的產業。

成熟期(79年-87年)

  民國79年起台灣乳業又面臨了新的問題與挑戰,首先政府終止已開徵23年的乳業捐,經費頓減了50﹪,此外長期的高成長率,乳品市場已趨飽和,無法再承受過多的冬季賸餘乳,導致乳品市場嚴重價格戰,另外消費者對還原乳充斥的疑慮日益高漲,加以政府開始籌劃加入GATT組織(WTO的前身),長期的保護政策終將結束的壓力,酪農與乳廠都體認到乳業除了須面對以消費者為導向的變革,更要面對國際化與自由化的競爭,這段轉型期將近有10年之久政府陸續採取了以下多項措施:擴編乳業推廣經費全數由公務預算支應、暫停乳牛進口三年、三年後採總量配額管制、推動鮮乳標章制度管控鮮乳品質、推動衛星牧場制度建立和諧的廠農關係、推動降低酪農生產成本計畫(目標為6年內降低20﹪)、鼓勵乳廠開發新的乳製品(如發酵乳)、檢討放寬現行乳業相關法規等,這一連串的措施,仍能讓乳廠與酪農們先站穩腳步,再調整步伐認真踏實地面對變革,雖然乳業已過了發展的高峰期,從業酪農戶減少了40﹪,但平均飼養規模卻大幅增加至87年的154頭,酪農業又再次由資本、技術與勞力密集的產業轉型成為中小農企業了,至於酪農的收益方面,由於產銷制度已健全酪農收益十分穩定,依據農林廳所做的農家所得調查,酪農戶年收益從73年到85年間連續獲得單項專業農戶的第1名,13連霸的傲人成就,殊感欣慰,此段期間堪稱台灣乳業的鼎盛時期,廠農間合作關係和諧且互蒙其利。

挑戰期(88年迄今)

  民國88年起 ,我國向世界貿易組織(WTO)叩關的腳步日趨緊湊,與各會員國所展開的多邊談判也陸續定案,因而國內農業真正感受到國際化與自由化的競爭壓力是無可迴避的,台灣乳業長期受政府制液態乳進口的保護,獨力營造出發展「鮮乳」的特殊環境,是否會被國外低價液態乳所攻陷?可否確保本土乳製品高市場佔有率?成為產官學界共同關切的課題,因此這段期間政府極力改造乳業經營環境,諸如:提昇酪農戶企業化經營理念、建立自動化與高效率的現代化牧場、強化酪農團體自主化功能、建立更緊密的廠農合作關係、推廣高品質的乳製品等措施;民國91年我國正式加入 WTO後的初期3年,國外液態乳的進口採行關稅配額制,由於國內鮮乳低溫運輸機制的牢固,加以國內乳廠的充分自律,每年的關稅配額均未能用罄,幸好市場並未發生進口乳品充斥的現象,本土乳品仍能確保超過九成五以上的高市場佔有率,著實應感謝國內乳廠發揮與酪農共存共榮的自律精神,未採行以進口乳品取代收乳的經營模式,方有此成果。然而自民國94年起,全面開放液態乳進口,國內乳業又要面臨新的一波挑戰,國內以現有的基礎是否能禁得起這波考驗,連續劇仍在繼續上演著,並未就此劃下句點,期待所有從事乳業的產官學界朋友們齊力貢獻智慧與心力,發揮團隊精神,戮力去突破困境。

  瞬間乳協已是五十歲的中年人了,伴同的則是台灣乳業「知天命」的成功與面對加入WTO的嚴峻挑戰,藉此除了感謝乳協多年來為台灣乳業的貢獻外,自忖身為曾陸續參與台灣乳業近四十年的老兵,只能不揣淺陋地藉此篇幅憶往台灣乳業的辛酸點滴,期許能發揮見諸過去、策勵將來之效,畢竟「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再回首又有多少個五十年容我們蹉跎呢!年輕的時候要築夢,長大之後能圓夢,老年之後須懷夢,台灣乳業的歷史何嘗不是這樣的寫照呢!在此許一個願,願台灣乳業在跨入第六十個年頭的時候,真能達到「耳順之年」沉穩與順心的境界,更新望她能長長久久,永保安康。



[回上頁 | 顯示此文件為可列印格式]

此文件提供者: shuYing - [評分 : 0.00 (0 票選) | 評分!]
 visiter

 搜尋

進階搜尋

 電子相簿
中央畜產會201303期D1196-07拍賣照片

 隨機好書

 夥伴網站

http://www.angrin.tlri.gov.tw

http://www.naif.org.tw/

http://www.coa.gov.tw

http://www.tlrihc.gov.tw/

http://minipigs.angrin.tlri.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