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許多重要的因素會造成初乳免疫球蛋白G的變異:
1.
牛隻的牛齡和與抗原接觸的程度。
通常初乳的免疫球蛋白G是由母畜血液中的免疫球蛋白G來的,所以不論是自然感染或是注射疫苗,隨著母畜接觸抗原程度的增加,初乳的免疫球蛋白G含量也會增加。母牛產生抗體的能力、疫苗的種類和施打的時間也必然會影響免疫球蛋白G的含量;因此 徹底為經產牛和女牛執行一致而且可靠的疫苗施打計畫是提升初乳免疫球蛋白G含量最好的方法。我們也經常發現適當施打疫苗的女牛所產的初乳,品質和大部分的經產牛很接近。
2.
分娩後搾取初乳的時間。
最近的研究證實母牛分娩後乳房中初乳的免疫球蛋白G會逐漸下降;如果在分娩後12小時再搾取初乳,免疫球蛋白G的濃度會下降33%;基至在分娩後2小時,乳房中初乳的免疫球蛋白G濃度已經明顯的下降。所以在分娩後儘快搾取初乳是保障初乳品質的基礎。
3.
初乳的產量。
有一些研究顯示,當初乳的產量很高時(8.5公斤)免疫球蛋白G的濃度會下降,可能是免疫球蛋白G被初乳的量稀釋所致。但是最近的研究鄰發現初乳的產量和免疫球蛋白G的濃度的相關性並不高。這個問題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有具體的結論和推薦。
4.
其它因素。
例如:產前搾乳和乾乳期的長度都會影響初乳免疫球蛋白G濃度;分娩的季節也是影響因素之一,因為熱緊迫會降低初乳免疫球蛋白G的濃度。
現場測定初乳免疫球蛋白G的方法
測定初乳免疫球蛋白G的濃度是初乳管理計劃的基礎。初乳管理計畫的關鍵在於儘可能使用高品質的初乳來餵飼仔牛,但是因為初乳的免疫球蛋白G濃度變異非常大,如果現場沒有簡易的方法來測定初乳的免疫球蛋白G濃度,我們就很難建立穩定有效的初乳管理計畫。所以訓練現場管理 人員持續的監測初乳免疫球蛋白G濃度是良好初乳管理的基礎,也是必須不斷檢討監控的管制點。
初乳計(colostrometer)是目前在現場測定初乳免疫球蛋白G濃度最佳的工具。初乳計是根據初乳球蛋白濃度和比重之間的關係所設計的,假說初乳的基它成份含量相對穩定,免疫球蛋白G的含量越高,比重也隨之增加。初乳計同時標示免疫球蛋白G濃度和不同顏色區兩種刻度,現場使 用時以顏色來判別初乳品質比較實用,因為初乳變異很大,要精確判斷含量的數據較為困難。
初乳計的設計是必須在室溫下(約20℃)使用,反而造成現場使用的不便,因為調整初乳的溫度並不方便;研究人員發現將初乳計用來測定溫度接近牛隻體溫(39℃)的初乳時會低估免疫球蛋白G的含量;Mechor et al.,(1991)發表的下列的迴歸公式來校正不同溫度下的免疫球蛋白G讀數:
校正後讀數=校正前讀數-13.2+0.8×溫度(℃)
假設在39℃所測得的免疫球蛋白G含量是30公克/公升,則這個初乳樣品的實際免疫球蛋白G含量應該在30─13.2+0.8×39=48公克/公升。
實務操作上,建議在搾得初乳後立即用初乳計測定,如果初乳計浮在綠色區域,代表這個初乳至少含有50公克/公升的免疫球蛋白G(通常應該更多),所以可以放心的用於仔牛的第一餐餵飼;如果浮在紅色或黃色區域,分別代表免疫球蛋白G濃度約為10和25公克/公升,這樣的初乳就 不適合用於第一餐的餵飼。
初乳的攝食量
初乳的攝食量是影響血漿免疫球蛋白G濃度的第二個因素,也是酪農最有能力掌握的一個因素。讓仔牛自己吸母乳、用奶瓶餵飼、用食道餵飼管強迫餵食是餵飼仔牛常用的三種方法。
讓仔牛自己吸母乳對仔牛和酪農而言都是最差的選擇。仔牛(尤其是荷蘭牛的仔牛)自行站立和尋找乳頭的能力不佳,所以要自行吸取足量初乳相當困難。許多研究都明白地指出,放任仔牛自行吸母乳的情況下,有超過40%的仔牛無法建立足夠的被動免疫。微生物污染是小牛自行吸母 乳的另外一個問題,母牛和分娩環境是許多病源性微生物的溫床,例如:Mycobacterium avium Paratuberculosis (造成副結核Johne's disease的細菌)、Salmonella spp.(沙門氏菌)、Cryptosporidium(隱孢子蟲)。因此,大部分的技術人員都會建議酪農在仔牛出生後儘快將仔牛帶離開,以免經由母牛感染到病源;在這種情況下,刺激和餵飼仔牛的工作就必須由酪農代替。
使用食道餵飼管必須具備訓練有素的專業技巧才能將餵飼管放在適當的位置,並且避免對仔牛造成物理性的傷害。餵飼器材的清潔是非常重要的。使用食道餵飼管餵食時,初乳會進入瘤胃,在瘤胃停留3-4小時才進入下消化道,所以免疫球蛋白G的吸收效率會比用奶瓶餵飼差;食道餵飼 管的優點是可以強迫餵食較多的初乳,也比較容易將作業程序標準化。
免疫球蛋白G的表面吸收率
免疫球蛋白G的表面吸收率(Apparent Efficiency of Absorption. AEA) 是指仔牛將所攝食的抗體吸收進入血液中的能力,計算方法如下:
表面吸收率 (%)=血漿的免疫球蛋白G(公克/公升)×血漿量 (公升)
免疫球蛋白G攝食量 (公克)
因為我們只測定仔牛血漿的免疫球蛋白G濃度,而不是估算實際吸收的總量,所以只能稱之為「表面」吸收率。一開始被吸收進入血液的免疫球蛋白G有一部份會被代謝而離開血液循環或是進入身體的其它組織;到目前為止我們對這方面的了解並不十分清楚,據估計約有50%被吸收進入 血液的免疫球蛋白G會因為各種原因離開血液,因此表面吸收率的最大可能值約為50%。這方面還需要許多研究來徹底的了影響免疫球蛋白G在血液循環內外平衡的因素和動物的個體差異。
第一次餵飼初乳的時間
影響表面吸收率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仔牛出生後第一次餵飼初乳的時間。這個觀念已經有許多文獻的支持;強調儘快餵飼第一餐初乳主要是顧慮免疫球蛋白G吸收效率的下降;仔牛出生後腸道上表皮細胞的成熟、腸道菌群的建立、和腸道消化酵素的逐漸增加都會造成表面吸收率的下降。
一般業界接受的觀念假設表面吸收率和仔牛出生後的小時數是呈曲線關係(【圖一】),但是這個觀念並沒有得到所有文獻的支持,有些文獻認為兩者的關係是直線的,也有文獻認為在仔牛出生12小時內免疫球蛋白G的表面吸收率是沒有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