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牛 瘟
牛瘟是一種急性、高熱性的反芻獸病毒性疾病,好發於牛和水牛,也可感染羊、鹿等偶蹄類。其特徵為消化道的發炎、壞死和潰瘍,常伴隨著出血性的下痢。牛瘟病毒為副黏液病毒(Paramyxoviridae)的麻疹病毒屬(Morbillivirus)。本病病毒可經病牛飛沫、排泄物、空氣傳播或是經由直接接觸而感染其他健康牛隻,患牛的移動也是本病散播的主因。當牛感染了具毒力的病毒株後,感染率約100%,致死率可能大於90%,預後甚差。
本病潛伏期約2-6天,弱毒株引起的溫和型可達1~2週,視病毒毒力而異。發病牛隻臨床症狀包括體溫突升40℃以上,口腔黏膜灰白壞死區易出血,口鼻流出有色惡臭,嚴重下痢,瘦削脫水,孕畜常流產。解剖病變上,牛瘟的動物常是嚴重下痢引起死亡,淋巴結、口腔和消化道黏膜上皮對牛瘟病毒具高度敏感性,消化道黏膜有鬱血、壞死性炎症,Peyer's
patches潰瘍。
非牛瘟疫區的獸醫人員對牛瘟的特徵須特別警覺,有懷疑的病例應立即尋求實驗室的幫助。本病對症治療無效,應將發病動物儘速撲殺,嚴禁移動並加強檢疫。
二、牛海綿狀腦病
牛海綿狀腦病俗稱狂牛病,是一種乳牛與肉牛致死性的傳染性神經退行性疾病。其病原是一種非細菌非病毒且不具核酸的
Prion
蛋白質,對熱、紫外線、輻射照射及消毒劑均有很強的抵抗力,以一般常用的物理、化學方法並無法破壞,此病原多凝集於腦脊髓組織、內臟及骨髓等處。
發病初期牛隻最初的症狀是不安且不願意通過走道而進入泌乳室,觸覺及聽覺異常敏銳,輕微共濟失調,保定時踢腿,對其他的動物及保定人員有攻擊性行為及表現恐懼感。症狀持續演變,可以持續幾天到幾個月,臨床上症狀以行為改變及運動失調為主,包括增重及產乳量降低、呻吟、流涎、目光呆滯、狂怒、失去方向感、亂跑衝撞、痙攣等。
經解剖進行病理學檢查,可在牛腦部灰質和神經細胞有空泡樣病變產生,這種空泡在腦部組織形成就如同海綿空隙般故稱海綿狀腦病症。
牛海綿狀腦病的發生除了會對畜牧產業造成衝擊外,也會威脅人類的健康。自1996年開始,科學家發現了一種人類新興的疾病-新變異型庫賈氏症(new
variant CJD),病患因腦部組織受損,會逐漸出現精神障礙等癡呆症狀終至死亡,依據流行病學調查與實驗室的證據顯示,罹患這種疾病的人可能和曾經食入感染牛海綿狀腦病的牛製品有關聯,所以引起社會大眾的疑懼與恐慌,所幸至目前為止,全世界僅有上百人感染這種新變異型庫賈氏症。
目前我國未發現任何牛海綿狀腦病的病例,但對於牛海綿狀腦病的監控、防疫系統與緊急措施的執行,係全國性的疾病防治,故須由中央到地方共同動員參與以全面防範牛海綿狀腦病的侵入。
三、結核病
本病係由分枝桿菌屬(Mycobacterium
spp.)細菌所引起之重要人畜共通傳染病。牛結核病在我國是法定家畜傳染病,並且採用「檢驗及撲殺」政策。
結核桿菌主要感染路徑為呼吸道(飛沫感染),其次是由污染之乳汁、糞、尿和飼料、飲水等經消化道感染。其他經胎盤、乳房、交配或皮膚傷口等之感染則極少。此菌可在汙染的欄舍環境存活160天,在未經處理的糞便可生存160-293天。
重症牛會呈現咳嗽、體表淋巴結腫大、食慾減退、削瘦和乳量減少等症狀;但因為現行定期的檢驗與撲殺政策、感染牛一般在輕症而毫無臨床症狀時即被淘汰。肺臟受侵害時可呈連續乾咳和呼吸困難等肺炎症狀;侵害消化道時,有的會呈間歇性下痢或便秘;侵害子宮則可有化膿性乾酪樣含血之分泌物。侵害中樞神經系統則可引起不全麻痺、知覺過敏及迴旋運動等運動障礙;侵害乳房則會呈結節性、限局性或瀰漫性腫脹,乳房淋巴結腫大。
本病之基本病變為肉芽腫(結核結節Tubercle),大小由小斑點至數十公分直徑大。中心部呈黃白色或白色等各種色彩,乳酪樣或乾酪樣,有的有鈣化的感覺。外圍常有黃白色結締組織之被膜,當結節變大後常常會破潰而流出乳酪樣液體。結核結節可出現於肺臟、淋巴結、胸膜、腹膜、肝臟、腎臟、乳房和皮膚等全身各部位,若病灶發生在胸腔肋膜面,則會出現多發性堅硬如珍珠樣的小結節,稱之為珍珠病(Pearly
disease)。
我國目前依據84年3月15日公告修正之檢驗方法係以牛型純蛋白結核菌素(PPD結核菌素)0.1ml(3mg/ml)注射於尾部皺壁皮內的皮內注射法為原則,必要時可行皮下或頸側皮內注射法。皮內注射法之判定,係於注射後第72小時(前後六小時內),以視診及觸診來進行檢查結果的判定,牛隻注射部位出現任何腫脹均為陽性反應。預防本病最好的方法即加強檢疫,防止帶菌牛進入牛群使疫情擴大。因此每年均需對牛隻進行結核菌素試驗,將陽性牛隻剔除並且撲殺。另外也需注意每週最少消毒牧場及畜舍一次,並注意牛隻的飼養管理及衛生情形。
四、臌 脹
反芻動物的瘤胃(第一胃)內微生物種類繁多,好像一具有生理機能的醱酵糟,這些微生物可利用牛、羊採食進入的食物(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等)進行醱酵作用而產生氣體,並藉「噯氣」反射經口排出。若醱酵異常亢進而產生過量氣體,或正常醱酵產生之氣體無法噯出,則氣體蓄積於第一胃和第二胃內使瘤胃過度膨脹以至於消化機能等受到障礙,即為臌脹。臌脹依氣體形成和蓄積之樣式,一般又分為急性原發性臌脹、急性繼發性臌脹及慢性臌脹(Chronic
tympany)。急性原發性臌脹多發生於牛隻採食大量易發酵之豆科牧草或多量含高蛋自質精料,在第一胃內產生多量泡沫性氣體,這些氣體與其他胃內容混合在一起而無法遊離並噯出,所以又稱為泡沫性臌脹。急性繼發性臌脹多繼發於食道梗塞、第一胃收縮無力、頸迷走神經腹枝障礙等妨礙正常噯氣排出時,所以又稱單純性臌脹。慢性臌脹亦多繼發於前胃弛緩、迷走神經障礙等正常噯氣受妨礙時,但其蓄積之游離氣體量較少且反復發生。
臨床症狀可見病牛腹部快速的膨大,尤其左脅部特別顯著,腹壁緊張富彈力,叩診可聽見鼓樣聲音。嚴重臌脹的病牛呼吸困難並有血液循環。瘤胃運動、噯氣和反芻在初期暫時性增加,但隨即低下,甚至全停;食慾減退至廢絕。病初尚排軟便,後則全停。其他在初期可見不安、踢腹部、滾轉、興奮或沈鬱、頻頻反復起立和伏臥、乳量激減,最後則陷於失神、步伐不穩。輕症牛由口和肛門排出氣體,約經半天至一天而癒,重症牛的病程急激,不速治療則數小時內死亡。
牛隻若是臌脹,則需要馬上予以治療,治療包括:
1. |
以鼻胃管先排放瘤胃中氣體後,投與重碳酸鈉(150~200g溶於1公升水中)及液體石蠟(2L,與等量生理食鹽水於口腔中灌服,當作抗發泡劑並促進胃腸道蠕動)。 |
2. |
胃穿刺:以套管針由左脅部刺入可排除游離性氣泡,但泡沫性臌脹時無效。 |
3. |
胃導管人工排氣。 |
4. |
第一胃切開術,將異物取出。 |
5. |
第一胃液移植:氣體排除後,尤其行第一胃切開手術或投與抗生素之牛,以健康牛第一胃液3~6公升移植注入患牛胃內。 |
6. |
若是有創傷性第二胃炎問題,則需要針對問題予以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