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2011年)11月APEC高峰會議時,加拿大、墨西哥與日本表示,盼今年能參與TP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談判,目前TPP談判正在9個國家間進行,基本上由美國主導。美國期盼該談判能在最短時間內完成,以便為亞太地區奠定21世紀最具開放與高品質的自由貿易協定,所謂高品質,係指全面且將以最短時間達到整體經貿自由化的目標。加拿大與墨西哥也是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會員,但美國國內利害關係團體對加、墨兩國要參加TPP仍採取嚴格的審查標準。
今年6月,美國與其他8個會員歡迎加、墨參與TPP
談判,但美、紐與澳三國特別提醒加國,必須取消其畜產品供給管理制度,方有利加國之談判。何謂供給管理制度?目的何在?如何運作?其對產業的影響為何?迄今國內都未有完整的介紹,為使國人了解此一制度,本文收集相關資料並以加國乳品業為例加以說明,供識者參考。
(一)何謂供給管理制度
加國乳品業、禽肉(雞肉與火雞)業、蛋(食用與孵化用)業均實施該制度,始於1970年,主要目的是確保農民獲得公平所得,並穩定加工業者與消費者所付價格。其他牛肉、豬肉、穀物與油菜籽等產業則多已自由化,不需此種制度。烏拉圭回合談判之前,加國農產品都曾獲得政府不同程度的支持或保護,烏拉圭回合談判之後,所有農產品,除乳品、禽肉及蛋遭受供給面控制外,幾乎都
已自由化。如同字面的意義,市場是由供給而非需求決定,例如酪農之乳品價格是由生產面的成本而非市場決定,並輔以生產配額,邊境則採取高關稅以避免外來產品競爭。
(二)乳業供給管理制度歷史
加國乳業供給管理制度是由酪農結合政府力量,以穩定或增加酪農所得之一項機制。乳業是第一個實施全國性供給管理制度的產業,於1970年成立,蛋產業、火雞業及雞肉業分別於1972年、1974年及1978年成立,蛋孵業成立於1986年。加國政府很早就介入酪農產業,當時採取多項政策與計畫來支持乳業,範圍涵蓋運輸、冷藏、牛隻測試及奶油與乳酪出口分
1950代與1960年代,酪農發現要賺取適當的所得與生活確實很困難,因為農產品市場不穩定、波動幅度大、全球乳品價格低迷、收益變化甚大,而乳品加工業者議價能力強,更使情勢惡化。1970年代初,英國加入歐洲共同市場,使得加國又失去英國的乳酪市場,且農產品穩定協議會又無法有效處理乳業的問題:諸如協調聯邦與省之間的關係及控制乳品產量,避免生產過剩即是一項極大的挑戰。
此時的農業組織就有供給管理的形式,包括組織行銷協議會(marketing
board),制定會員共同遵循的底價。由於這些團體欠缺力量,故轉向省政府成
立行銷協議會。於是一些主要乳業生產地區,開始進行某種形式的供給管理,但省政府與地區生產組織也只能執行省級或區域性計畫,欠缺跨省的行銷法規,因而影響執行效能。例如,某些地區有供給管理計畫,但其他地區的生產過剩卻擾亂其行銷秩序並破壞價格穩定,且經常發生,此時則又需一個有力的協調單位,制訂統一行銷計章,也就是成立全國性的行銷協議會(national
marketing
boards)。
1963年成立 Canadian Dairy Conference,同年又成立
Canadian Dairy Advisory Committee。1965年,該委員會建議成立Canadian Dairy Commission,並於1967年成立。其目標是讓酪農能獲得合理之勞力與投資收益,而消費者能享有持續、穩定與高品質的乳品。
1970年實施全國乳品行銷計畫(National Dairy Marketing
Plan),最初有安大略(Ontario)、魁北克(Quebec)與聯邦政府參加,1974年底除Newfoundland省外,所有省份均參加,Newfoundland省則於2001年參加。該乳品行銷計畫最重要的功能是為加國的乳品業建立生產目標。
(三)運作方式
設定價格:酪農生產牛奶並銷售牛奶,生產之原料乳40%供食用,其餘則加工為乳酪、奶油、冰淇淋、優酪乳或其他乳製品,目標價格由省級的乳品委員會(Dairy
Commission)訂定。乳品委員會參考生產成本、市場情勢(包括考量整個乳品與乳製品需求,以及當前的產量)、其他利害關係人等因素來決定,最重要的是使生產者能獲得公平收益。
1995年,乳品、雞肉與蛋產業團敏感產業,加國依據烏拉圭回合農業協定,以關稅化方式開放最低配額探低關稅進口,配額外則採高關稅。因進口配額量少,故不會影響國內市場,例如進口乳酪只占國內市場的8%。配額外的關稅,蛋類為168%,雞肉238%,乳酪246%,奶油300%。關稅如此高,致進口品很難與國產品競爭,且採供給管理方式控制國內供給,但也因圍內產業受到高度保護,致使該類產業競爭力無法提高。
產業受到保護並保證獲得收益,乳業自然會吸引潛在生產者,或鼓勵現有生產者擴大生產。畢竟保證價格是根據生產成本決定,並非市場與競爭決定,因而不會有損失。但過度保護會扭曲生產,所以政府也建立配額制,每一生產者只生產其應有配額。
乳業在加國經濟中占極小的比例,但就農業來看則僅次於穀物與肉品,排在第三。1971年加國將近有145,000個酪農場,現在僅餘餘12,746個酪農場,40年來,酪農減少91%。在未實施供給管理的美國,酪農場也大幅減少,自1971年的591,870降至2008年的67,000,減少88%。因此,酪農的減少不能完全怪罪供給管理制度。
|
加國4公升全脂奶 |
美國4公升全脂奶 |
匯率(1塊加幣等於美元) |
2010年3月
2011年3月
2012年3月 |
8.92加幣
9.24加幣
9.60加幣 |
3.36美元
3.69美元
3.68美元 |
0.98美元
1.02美元
1.00美元 |
過去30年,酪農大幅減少,每個農場經營規模不斷擴大,每頭牛泌乳量增加,在需求穩定情形下,產品價格應下跌,但相反的,過去30年卻呈現上漲,較之通膨率為高。美國就是如此,其乳品消費者價格上漲幅度小於所有消費財價格。國際乳類食品學會報告有關生產者獲得的價格也顯示,2001年至2010年,加國產地乳品價格較之歐盟、紐、澳為高,最近有擴大現象。2010年元月,每百磅以農場價計算,美國與紐西蘭為15美元,歐盟為17美元,加國則為32美元。又消費者也因供給管理制度必須負擔高價,下表顯示加國與美國消費者在2010、2011與2012年3月支付的平均零售價格之比較,加國消費者負擔的價格為美國消費者的2倍至3倍,另進口受限於少量配額,故選擇也很有限。
本文轉戰自畜產報導第14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