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頁 | 顯示此文件為可列印格式]
此文件提供者: shuYing - [評分 : 0.00 (0 票選) | 評分!]
芻作專欄
畜試所恆春分所陳嘉昇
在本刊撰寫芻作專欄已歷數個寒暑,看著這幾年來國產芻料的消長尤其是青割玉米的起伏,真是點滴在心頭。到今年,對青割玉米的愛用者來說,可說是「大獲全勝」,量夠多了、貨夠(太)乾了、價格夠便宜了,看著青割玉米供給量的確立,心頭不再那麼緊了,不禁萌起倦勤之意,但是編輯的盛情難卻,只得按下驛動的心繼續與大家的對談。然而愈了解狀況就愈難下筆,不敢一味天馬行空高談闊論,只好再來談青割玉米,好好談一次與大家切身的「乾物率」!
乾物率28%∼34%
青割玉米「乾物率」雖然只是一個詞,但背後隱藏好多的涵意,如果讓酪農或草農來票選青割玉米的關鍵字,我想應該是非「乾物率」莫屬。
不管從計價或從品質的角度來看,「乾物率」是酪農與草農的共同焦點。主管單位去年曾召開一次青割玉米品質基準的討論,會中的共識是以乾物率28%∼34%的青割玉米為標準,乾物率27%以下及35%以上視為次級品,算是導正市場品質秩序的第一步建議。這樣的標準是有利於青貯調製與飼養的,然而乾物率怎麼變化?與產量及品質的關係為何?我相信一般人,包括最在意收穫對象是輕或重的草農都是「模模糊糊」。為讓大家有實際的數據可以理解,本文借助恆春分所101年秋作的調查結果扼要說明,調查對象包括四個品種,從吐絲後第4天開始間隔4-5天調查,直到吐絲後50天止,圖1、2、3的產量或乾物率是四個品種的平均值。
|
圖1莖葉、苞穗、全株乾物率與吐絲後日數的關係 |
|
圖2莖葉、苞穗、全株鮮
重產量與吐絲後日數的關係 |
|
圖3莖葉、苞穗、全株
乾重產量與吐絲後日數的關係 |
部位與產量
青割玉米可大分為莖葉及苞穗兩部分。初期苞穗乾物率較低,在乾物率25%以後快速上升,到全株乾物率約30%的適割期時,實際是由苞穗的40%乾物率與莖葉的25%乾物率所構成,因此苞穗比例的大小牽動著全株乾物率。反觀莖葉的
乾物率在25∼27%時有一個較長的遲滯期,對乾物率的影響較苞穗小。這也是為什麼苞穗比例大者乾物率會較高,而苞穗比例小者會有遲遲等不到適割期的感覺的原因。
以鮮重產量而言,總鮮重約在乾物率28∼30%時達頂點;莖葉的鮮重確實是一路下滑,下部葉片的乾枯掉落是主因;苞穗鮮重在全株乾物率約35%時達頂點(乾重則續增加)。莖葉與苞穗兩者相加,在全株乾物率28∼34%時算是在鮮重產量的高檔,太嫩與過老降時降低的幅度都不小。
乾物產量則不同,因苞穗的重量持續提高,在38天(全株乾物率約35%)時超越莖葉,頂點約在45天左右才出現。若以總乾物量計,在20天(全株乾物率約25%)時收穫的乾物產量只有38天(全株乾物率約35%)收穫的七
成,因此若以乾物計價,提前收穫的浪費可說是太大了。
調查數據雖然如此,但實際上在賣方市場時,草農總愛在全株乾物率
未達25%就催著要採收,認為之後鮮重會降低,為何會有如此落差呢?推敲其原因,可能是習慣早收導致苞穗比例太小,而因苞穗比例小,故又強調密植以增加產量,兩者互為因果。由本文所引述的數據可知,在穗的比例與發育正常的前提下,乾物率25%之後苞穗所增加的
總鮮重足以弭補莖葉鮮重的損失,要到乾物率28-30%時總鮮重才會到達頂點;但是,在習慣性的密植之下,穗部的增重不及莖葉水分的降低,草農眼看莖葉的失重當然心急。由此也可知苞穗對乾物率與產量的影響甚大,對有大穗潛力的品種而言,提高株距(20公分)可以延緩鮮
重的降低,而且有提高產量的效果。
營養與青貯
從營養成分來看,提前收穫時的澱粉累積是不足的,從圖4可知吐絲後初期澱粉的累積尚少,酸洗纖維(ADF)含量很高,然後隨著澱粉累積酸洗纖維一路下降,直到澱粉累積達頂點(乾物率約40%),而莖桿過於老化,酸
洗纖維才又上升。另須注意的是,圖4的數據來自樣品磨粉後的化學分析,實際上未經磨悴的莖桿、玉米粒的採食與消化損失當更大,因此,乾物率40%以上的青割玉米最好加以細切或輾碎。
以青貯調製的立場來看,適當的水分可增加青貯料的緊密度,有助於達成無氧環境。水分不足易有酵母菌及黴菌生長;水分過高則延長發酵時間、產酸過多,促使蛋白質分解,降低飼養價值。一般認為最適全株最是乾物率為30-35%,對水平式
青貯而言,30%以上易滲漏,酸度提高,降低採食量;35%以上,對水平式或香腸式都有不易緊實的問題,壓力與密封更為重要。
|
圖 4
酸洗纖維含量與吐絲後日數的關係 |
[回上頁 | 顯示此文件為可列印格式]
此文件提供者: shuYing - [評分 : 0.00 (0 票選) | 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