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頁 | 顯示此文件為可列印格式]
此文件提供者: shuYing - [評分 : 0.00 (0 票選) | 評分!]
飼養管理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名譽教授 吳永惠
一、 |
前言 |
|
在乳牛場的訪視中,經常可看到一些場有仔牛罹患多發性關節炎,且大多己治療一段時間而束手無策,因為這是一種敗血症性關節炎,一般性治療大多無效,需由誘發原因去著手,因此本次擬介紹一下仔牛關節炎的原因與防治方法,供大家參考。 |
二、 |
原因 |
|
仔牛雖然也可因其皮膚較薄,在生下1∼2週若圈養在粗糙地面或床墊,民起臥時因關節鄰近皮膚頻繁摩擦而引起創傷、破潰、穿孔,進而引起關節感染,但這種關節炎在近年臺灣酪農養牛技術普遍提升下,尤其管理人員普遍會看到皮膚傷口即給予噴優碘下,發生機率已變得很少。 |
|
多發性關節炎之原因普遍都是全身性敗血症性感染所引起。亦即於生下時未能及時(最好生下6小時內)餵予足夠(至少2∼3公升)初乳,來獲得足夠的移行抗體以抵抗細菌的感染,若加上衛生管理條件不良,病原菌就趁機由未做好消毒之臍帶、扁桃腺、腸管(如沙門氏悍菌、大腸桿菌)或呼吸道(如黴漿菌)侵入,然後隨血流至全身引起敗血症性肺炎、關節炎,甚至死亡。 |
|
這類細菌包括沙門氏桿菌、大腸悍菌、黴漿菌、金色葡萄球菌、獸類嗜衣菌(Chlamydophila
pecorum)、化膿隱秘桿菌(Arcanobacterium pyogenes)以及鏈球菌等。 |
三、 |
症狀 |
|
多發性關節炎大多發於出生後四週齡內的小牛,有的如敗血症性大腸悍菌急性者司在出生後1天至1週內發病死亡。取血症通常會引起發熱,若沒有及時適當之治療,握著就會繼發前、後肢多處關節發炎和肺炎。依感染細菌之種類、急慢性和病變部位,有的還會併發腸炎下痢、腦膜腦炎性神經症狀。 |
如圖1,好發關節以踝關節、腕關節、膝關節為主。關節腫大、觸摸時較熱、有疼痛感,有時有波動感,小牛跛行或無法站立。 |
|
圖1.仔牛多發性關節炎。前肢之肩、肘、腕、球和冠關節均明顯腫大,因肩、肘關節顯著腫大而使前肢往外擴張。 |
四、治療
如圖2,為避免關節發生不可逆性變化(如血管翳形成、關節軟骨糜爛、軟骨下骨感染、骨髓炎)導致難以治癒,尤其化膿性關節炎,應及早治療,且療程和劑量要足夠。
|
|
圖2.小牛多發性關節炎。前肢之腕、球關節,後肢之飛節、球節和冠關節均腫大。已連續治療一段時間,但似乎無效果。 |
|
抗生素連續數天注射為最基本之療法,但需依病原種類(種類多,如原因項)選擇藥物或用廣效性抗生素,可能的話應併行藥物感受性試驗。但因藥物在關節中常達不到足夠之殺菌濃度,且炎症滲出液和纖維蛋白會妨礙殺菌,故在一般注射無效時,應將感受性抗生素注射入關節腔內,但此種注射須嚴格消毒皮膚,以免反而感染。化膿性關節炎施行關節腔引流,以移除炎症性產物,有促進治癒之效果。
非類固醇的消炎止痛劑可使用Phenylbutazone
4mg/Kg,一天三次。類固醇類藥物如潑尼松龍(Prednisolone)、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亦有消炎止痛效果,但對此種感染性關節炎則需非常小心斟酌使用(盡量不用)消炎酵素劑具有蛋白酒解作用,可促進滲出物及膿性分泌物之排出,淨化壞死組織,而使發炎迅速得以緩解。 |
[回上頁 | 顯示此文件為可列印格式]
此文件提供者: shuYing - [評分 : 0.00 (0 票選) | 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