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上頁 | 顯示此文件為可列印格式]
此文件提供者: shuYing - [評分 : 0.00 (0 票選) | 評分!]
飼養管理對乳牛行為,健康和生產力的影響
郝淑薏 編譯
攜回有用的資訊
一、 |
乳牛全天需要有足夠、可方便採食的均衡飼糧。 |
二、 |
為確保乳牛的健康、飼效和生產效能,「飼糧營養」和「飼養管理技巧」二者缺一不可。 |
三、 |
應用「飼養管理技巧」,以少量多餐方式餵飼,將可降低飼料被乳牛分選挑食,並可鼓勵乳牛擠乳後,仍維持足夠地站立時間。 |
四、 |
良好的「飼養管理技巧」包括: |
|
(一)於擠乳前後,供應新鮮飼料。 |
|
(二)確保每隻乳牛獲有充份的飼糧供給量,並勤於將飼料推攏進飼料槽。 |
|
(三)確保母牛皆有足夠的飼槽採食空間。 |
前言
關於乳牛營養管理之研究,以往多集中在飼糧營養的層面,儘管在乳牛的健康和生產領域已有諸多進展,對於乳牛飼養方面,我們仍面臨著的相當挑戰。若實際地觀察乳牛性能表現,顯示了畜舍管理的重要性並不亞於營養層面,巴赫等(2008)以47畜群的橫斷面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y),發現若給飼相同的完全日糧,分析牛群間乳量變異之因素中,有56%並非屬「飼糧營養」層面,而是來自管理層面,諸如
:(1)乳牛是否有拒飼行為、(2)自由繫留欄(Free stall)給飼的密度、以及(3)飼料有無經常被推集入飼料槽等因素。本文將闡述「飼養管理技巧」對於乳牛行為、健康和生產力的影響,因之有關管理乳牛行為的研究,包括諸如
:如何進食、何時進食、以及乳牛實際上採食了哪些飼糧成分等等;本綜合研究的重要證據,顯示乳牛需要在對的時間且容易的方式,得獲取足夠量且足夠採食次數的飼糧,以滿足生理的基本需求,應用本文「飼養管理技巧」來管理乳牛天然進食行為之需求,如此乳牛將得以健康方式來消化食物,而維持良好的飼效和生產效能。
「飼養管理技巧」對於乳牛健康行為的重要性
●牛如何進食?
在自然放牧條件下,各地方的乳牛每日約4至9小時投入在覓食行為上(Hafez and Bouissou, 1975),根據台灣早期的調查文獻亦顯示,全天進食時間分段成若干的小餐量方式,通常進食最大餐量是在清晨初和傍晚後。現今多以集約式農舍飼養乳牛,典型以保守方式飼餵乳牛,全日的乾物質攝食(DMI)期間至多約6小時(DeVries et al., 2003),結果成牛進食的次數較少、每一餐採食的份量較多以及進食的速度更快,這樣的攝食方式與亞急性瘤胃酸中毒的發生率增加有關(SARA; Krause and Oetzel, 2006)。導致這風險的原因,在於餐後瘤胃的酸鹼度(pH值)下降,若餐中進食量增加或是飼料中有效纖維濃度降低,將致使瘤胃酸化(pH下降)的速度更加增(Allen, 1997);再者,當乳牛總進食的時間更少,將會增加牠們的飼料進食速率,而每日唾液分泌量減少(Beauchemin et al., 2008),使得瘤胃緩衝酸化的能力降低了,瘤胃因而被持續地酸化(pH值更減少)。反過來說,當乳牛消耗乾物質的進食速率能減緩下來,並且整天以更頻繁,更小量而多餐方式,使得瘤胃緩衝酸化的能力將可達最大化,如此全天內瘤胃酸鹼度(pH值)向下大傾落的問題將可被避免,因之亞急性瘤胃過酸症(SARA)的風險將可降低。若要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瘤胃健康,效能和生產力,需要應用「飼養管理技巧」,全天以小量多餐的餵飼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牛何時進食?
乳牛攝食活動在白天期間,在日出和日落時分較活躍,屬於晝飼行為方式,這種觀點乃是基於放牧的飼養方式。若目前以自由繫留欄舍的飼養方式而言,乳牛日間的採食活動,主要將受到了諸如
:飼料配給時間、飼料推攏進飼料槽的頻度、以及擠乳的時間所影響(DeVries et al., 2003)。另外,研究人員觀察,攝食活動的高峰極度接近於飼料抵達時間前後,約為從擠乳通道返回欄舍時發生。在後續實驗中,研究人員將飼料送達和擠乳的時間分隔了6小時,分別於動物擠乳6小時後再給飼,乳牛進食高峰時間的模式出現轉移,乳牛在飼槽的活動高峰,將發生在飼料抵達後,而非擠乳之後(DeVries and von Keyserlingk, 2005);顯示這些舍內群居飼以完全混合日糧(TMR)的乳牛,影響牠們日常進食時間的模式,主要是在於飼料配給時間的動態管理上,若以影響程度而言,尚且不致受到諸如
:飼料推攏進飼料槽頻度、擠乳時間的動態管理、或如同放牧牛隨者每日白晝時間脈動等因素,而有太大的影響。綜上所述,即或乳牛仍然可以零散地在全天自由進食,最大的一餐進食時間,往往是在新鮮飼料配給之後。
●實質上牛消費了什麼?
乳牛飼料成分通常採完全混合日糧(TMR)的形式組成。完全混合日糧是以均勻混合物給飼乳牛的一種套餐方式,目的是幫助減少乳牛分選飼料的挑食行為,避免乳牛大量偏食某些飼料成分,即在乳牛全日攝食的動態行為之間,須確保纖維攝入量達生理之需,維持瘤胃的恆定狀態,以促進瘤胃的正常消化功能(Coppock et al., 1981)。大多數經濟動物商業日糧是以TMR均勻混合物方式,為各發育期飼料配給的標準方式,特別是用於泌乳動物之需。然而事實上,即使提供了TMR飼料,乳牛或多或少地優先挑選TMR當中的穀類成分,而飼料被乳牛分選挑食挑出較長的草纖成分(Leonardi and Armentano, 2003; DeVries et al., 2007)。上述TMR飼料被乳牛分選挑食的行為,將導致母牛攝入過多的可發酵碳水化合物,因之有效纖維量將低於理想的比例值,導致瘤胃pH值偏低的危險(DeVries et al., 2008)。此外,有兩項研究觀察到,TMR被乳牛分選挑食與導致低乳脂率的牛奶有關,若以泌乳牛拒絕攝入TMR中草纖成分的長條粒而言,當每減少10%纖維攝入時,相當於乳中的脂肪成分將降低0.15%(DeVries et al., 2011a; Fish et al., 2012)。再者,TMR被乳牛選別的行為,將減少飼料槽內剩餘TMR的營養價值,特別是過了飼料送抵時間之後(DeVries et al., 2005; Hosseinkhani et al., 2008)。對於在欄舍中分群給飼之個別乳牛們,其中仍尚未採食者來說,如此可能是有害性的;比如當新鮮飼料送抵時,在飼槽間牛群倘若發生了高度競爭之選擇性挑食行為時,部分未得以採食到新鮮飼糧的牛隻,因之受影響而不易保持適當且足夠的營養需求,致終將難以維持高水平的生產效能和增長(Krause and Oetzel, 2006)。因此,我們可以應用「飼養管理技巧」,建立一套乳牛場飼養管理策略,列入包括
:乳牛採食之方式、何時採食,採食什麼之實行策略,因而得以維護瘤胃消化功能、維持健康優質的乳成分以及提昇牛群整體的飼糧效率。
營養管理的影響
新鮮飼料之配給管理方式,為影響乳牛進食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增加飼料配給的次數,將影響乳牛採食的行為模式,而進一步影響乳牛健康和生產力。若每天配給飼料一次,將之與配給飼料二次方式相較,乳牛攝食活動高峰,是在飼糧運抵飼料槽不久的時間內(DeVries et al., 2005)。考慮此種「配給新鮮飼料即達到攝食高峰時間」的行為反應模式,當研究者每天僅配給1餐時,將可能導致乳牛一次性地過多採食,由於瘤胃液酸鹼度(pH值)急遽的日變化,將使乳牛提早暴露於亞急性瘤胃過酸症(SARA)的風險中(DeVries et al., 2005)。反之,當更頻繁的餵飼(每天飼料配給的次數達4次和5次),牛隻將能更均衡地採食,如此將拉長全日攝食活動的時間(DeVries et al., 2005; Mantysaari et al., 2006)。綜上研究,每日配給飼料二次或更多次,相較於每日1次的管理方式,已證明了可降低飼料被乳牛分選挑食的問題(DeVries et al., 2005; Endres and Espejo, 2010),並且進一步將有助於全天中營養攝入量的一致性。因此,每日給飼至少一次以上的飼養管理方式,將有助於瘤胃pH值的一致性,且有助於改善乳脂肪(Rottman et al., 2011)、纖維消化率(Dhiman et al., 2002),以及潛在地經濟生產效能 (Mantysaari et al., 2006),在加拿大東部安大略省研究,顯示日配給飼糧2次比1次方式,較少發生有飼料被乳牛分選挑食的現象、有更高的乳脂率%以及更高的乳產量(Sova et al., unpublished results),最後有關飼料配給頻率的研究發現,每日配給1次飼糧的管理方式,而在某些情況下使得管理更加麻煩;例如:當在高環境溫度下,較高水分的TMR存置於飼料槽期間,以日配給一次的給飼方式,則將可能更大量加增選別風險,並且還可能限制乾物質攝取DMI(Miller-Cushon and DeVries, 2009)。
當飼餵TMR,乳牛自然地行為,傾向於持續地往前撥開飼料來分選挑食,而在飼槽內隨時可觸及的飼糧,隨之將遠離牛隻舌頭的範圍。因此,當配送飼料經由給料通道時,工作人員通常會推料以使飼糧能接近乳牛,以確保在下次飼料配給的空檔期間,乳牛仍有繼續採食的機會。研究者比較二種管理方式,對於「影響乳牛的攝食活動高峰」的研究中,以"工作人員配給新鮮飼料"方式之影響因素,將遠大於"工作人員將飼料推攏進飼料槽"方式(DeVries et al., 2003); 管如此,"將飼料推攏進飼料槽"仍可確保飼料被取食的機會,當牛想吃時仍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有證據表明,新鮮飼料之配給時機對於泌乳牛也相當重要。新鮮飼料通常可用來鼓勵"擠乳返回"後的乳牛,繼續維持站立姿勢進食而不躺下。研究人員闡明,飼槽內盛裝的新鮮飼料,將可鼓勵擠乳後有更長的站立時間(DeVries and von Keyserlingk, 2005)。因之,於擠乳期程給飼,可有最長的擠乳後站立時間。此外,根據研究記錄,擠乳後站立時間與乳房內感染的風險有相關性;以平均而言,母牛擠乳後躺下時間,在擠乳的第一個40至60分鐘後,與乳牛擠乳後40分鐘內躺下相較,乳房內新發生感染環境細菌的可能性較低。這些結果表明,應用「飼養管理技巧」的規範方式,可有效減少乳牛擠乳後立即性躺下的危害,例如:每日在靠近擠乳的期間,經常地提供新鮮的飼料,將可有助於減少乳房內感染的風險。探討最新的機器人擠乳技術而言,在一天中高產泌乳牛可以自由增加擠乳次數,為要確保在飼槽的連續採食機會,需要勤快頻繁地配給新鮮飼料,以及將飼料推攏進飼料槽的管理方式,重要的是要以適合地「飼養管理技巧」,以促進擠乳後站立時間和減少乳房內感染風險。
「飼養管理技巧」對乳牛的行為的潛在不良影響,可以視情況加強,例如:當每區飼料槽有較高的飼養密度時,乳牛沒有很方便採食飼料的機會,或當飼料槽間競爭行為度高,牛群間攻擊性行為增加時,將限制了一些有採高食動機的乳牛的攝食機會 (DeVries et al., 2004; Huzzey et al., 2006)。其結果是,提高飼料槽間競爭行為將增加該乳牛全天進食時間的比率,導致乳牛傾向於花費更長的時間,每天卻進食較少的餐量 (Hosseinkhani et al., 2008)。飼料槽的競爭也可能迫使一些乳牛改變攝食的模式,在飼料配給後,他們將在當天晚些的時候,消耗更多的飼料,通常在大多數飼料選別已經發生之後。飼料槽間競爭行為在於攝食行為模式的影響,將降低乾物質攝取 (DMI),可能是乳牛過度進出牛場的最大因子(Proudfoot et al., 2009)。藉由提供充足的飼料槽空間,以降低飼料槽間的競爭行為,將得允許動物們自發地進食,當配合應用物理分區(例如,頸項夾或飼料欄)方式,將改善個別乳牛獲得飼料的機會,特別是弱勢的乳牛(Endres et al., 2005; DeVries and von Keyserlingk, 2006; Huzzey et al., 2006)。如此將有助於群飼牛乾物質攝取(DMI)的一致性,以及促進建立動物間健康地攝食行為模式。
結論
這一篇文章總結了一些研究,闡述有關「飼養管理技巧」如何影響乳牛的行為、健康和生產潛力。應用攝食行為的知識,特別在於畜舍管理方面,有關乳牛如何進食、何時進食以及飼與的飼糧成分,我們可以評估飼養管理策略,然後提供乳牛有良好的採食機會,因之有利於乳牛健康,生產效能和動物福利。整體而言,良好的「飼養管理技巧」包括:於接近擠乳時給料,頻繁地上推飼料,以確保提供乳牛足夠的飼與量,並確保母牛在飼料槽有足夠的空間。
本文參考自:
Trevor
J.
DeVries
,Impact of
Feeding
Management
on Cow
Behaviour,
Health,
and
Productivity,
WCDS
Advances
in
Dairy
Technology
(2013)
Volume 25:
193 -
201
[回上頁 | 顯示此文件為可列印格式]
此文件提供者: shuYing - [評分 : 0.00 (0 票選) | 評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