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園地
營養對初分娩泌乳牛繁殖性能的衝擊
蕭振文、柏安、李佳馨、賈玉祥、劉振發、王佩華 編譯
美國威斯康辛州立大學乳牛系教授Milo Wiltbank的研究顯示,乳牛的繁殖效率已獲得改善,主要原因在於遺傳改進、繁殖管理計畫、熱緊迫的減緩、完全混合日糧配方及運輸、使乳牛保持舒服的設施改善等。其中,營養配方的微調是提升乳牛繁殖能力與效率相當重要的策略。
體態評分(body-condition scoring, 以下略稱BCS)已普遍做為在判定乳牛營養狀態與能量儲存的重要指標,也是評估下一胎繁殖效率的重要項目。乳牛的BCS評分係根據目視及觸摸乳牛脂肪組織蓄積在腰椎、坐骨與尾根的程度而判定。根據乳牛的腰、臀以及尾根區域的長肉程度;判定為1∼5分,1代表很瘦,5代表很胖。乳牛分娩時若過胖(BCS>4.0),分娩後容易因採食量不足而罹患分娩症候群;若分娩時過瘦(BCS<3.0),則分娩後通常造成泌乳高峰和總產乳量低下。若泌乳早期BCS損失超過1分,則會因為體脂肪過度流失而造成繁殖效率低下。乳牛分娩後,由於負能量平衡使得BCS急速減分,尤其是在分娩後早期泌乳階段,因此,在適當階段進行乳牛BCS評分,有助於監控泌乳牛營養平衡,提升繁殖效率和泌乳持續度。BCS是個簡易可行供監控初分娩牛隻營養狀況的方法,太瘦且BCS在2.5或以下的初產泌乳牛,不利於正常的發情週期且會降低繁殖功能。
泌乳牛產後初期之BCS變化已證實會影響卵子品質。Milo Wiltbank研究團隊近期完成以1,887頭泌乳牛為試驗動物的大型研究,觀察產後21天泌乳牛BCS的變化與繁殖率的關係。研究開始時這些試驗牛群的平均BCS為3.0,顯示這些牛隻並無體態過胖的問題。乳牛若分娩前過胖(BCS>3.25),分娩後其BCS的損失較大,且更容易發生代謝及繁殖的問題。本研究將產後21天的乳牛區分為BCS降低、BCS維持或BCS增加3個牛群。所有試驗牛隻均應用雙發情同期化計畫(Double Ovsynch program),處理後進行定時人工授精配種,如此有助於減少高產牛賀爾蒙高度代謝的問題,同時去除發情同情化前處理步驟(Presynch protocol)至發情同情化(Ovsynch protocol)開始前牛隻出現的發情現象。
研究人員發現,在泌乳牛配種後70天,3群泌乳牛懷孕率略為下降之主因在於胚胎的早期死亡。顯然在早期泌乳時BCS增加的泌乳牛群,其懷孕率顯著較高。因此,泌乳早期的營養平衡情形會衝擊牛隻的繁殖率,研究人員目前已著手探討造成此種結果的可能動態原因。研究者認為,泌乳牛為了維持體重,可能造成血液中甲基群的量降低,進而衝擊調控甲基群的DNA、卵子或及胚之DNA的表現,因為位於DNA上的甲基化具有調節基因表現的作用,進而影響許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能量產生、免疫反應,特別是對於生殖與懷孕能否適當進展的影響。研究人員近期在日糧中提供初產泌乳牛充足的甲硫胺酸,研究補充額外的甲基群能否對增加懷孕率產生正面的影響。
表1.3個試驗牛群間每次授精懷孕率的變化。
甲硫胺酸是一種必需胺基酸,且經常是反芻動物乳蛋白合成和產乳的限制胺基酸之一。由於瘤胃的去氨作用,日糧中供應未保護的甲硫胺酸,將很難增加甲硫胺酸流入小腸。補充過瘤胃保護甲硫胺酸,可以有效增加瘤胃後的甲硫胺酸供應,補正甲硫胺酸的缺乏和小腸胺基酸的不平衡。Brake等人(2011)證實,在乳牛日糧中補充過瘤胃保護性甲硫胺酸能提高乳蛋白和無脂固形物、改善體況並增加血漿中游離甲硫胺酸的濃度。甲硫胺酸除了直接用於蛋白質的合成外,也參與乳牛的脂肪代謝,提供甲基並促進肝臟合成磷脂質(phospholipids),防止脂肪累積在肝臟中,進而降低血漿中非酯化脂肪酸(NEFA)的濃度,預防酮症和脂肪肝的發生。研究結果顯示,添加甲硫胺酸的泌乳牛早期懷孕時期胚的損失較未添加牛隻為低。因此添加甲硫胺酸不僅提供配種前牛隻的適當營養需求,同時也提供特殊的營養分並影響牛胚的早期基因表現。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