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頁 | 顯示此文件為可列印格式]
此文件提供者: shuYing - [評分 : 0.00 (0 票選) | 評分!]
醫療資訊
新竹分所 陳一明 陳怡璇
一、 |
簡介 |
|
牛流行性熱(Bovine
influenza)又稱為牛登革熱,此病為牛急性病毒性傳染病,主要感染動物為乳牛、黃牛、水牛,其中以3-5歲的牛隻最易感染發病,偶爾有鹿之感染病例。根據家畜衛生試驗所資料顯示,臺灣於1967年首次爆發流行,而後在1984年、1989年、1996年、1999年、2001-2004年、2006-2007年2009∼2010年及2012∼2013年均曾爆發流行,並造成5%之患病牛隻死亡。本病在蚊蠅多的夏季和初秋較為常見,是一種高發生率(約10-50%)傳染病。在我國動物傳染病分類疾病分類表屬於丙類傳染性疾病,所謂的丙類傳染病雖然不屬於世界動物衛生組織規定應通報動物傳染病,但還是為我國重要疾病。目前此病只有一種血清型,具有交叉抗原性,也就意味著,打疫苗就具保護性,但有些特異性牛隻還是會發病。 |
二、 |
常見症狀: |
|
(一) |
高燒(40-42℃)。 |
(二) |
呼吸障礙(肺氣腫、呼吸急促、張口呼吸、泡沫性流誕、咳嗽、皮下氣腫)。 |
(三) |
精神沉鬱。 |
(四) |
食慾下降及乳量急速下降。 |
(五) |
皮膚、肌肉與四肢等軀幹顫抖。 |
(六) |
行走僵硬、跛腳、躺臥不起。 |
(七) |
流產等症狀。 |
肺氣腫,肺小葉間隔擴張 |
三、 |
傳播方式: |
|
主要由病媒蚊傳播,傳播方向與風向具有一致性(順風性),藉由帶病原之吸血昆蟲乘風傳播而造成流行熱發病,以下簡單介紹病媒蚊特性。 |
(一) |
庫蠓(糠蚊、小黑蚊)的雌蟲為主要的吸血病媒蚊,被叮咬的牛隻會有疼痛、過敏反應。雌蟲全日均可吸血,吸血高峰時間為日落後1-3小時或日出前數小時,陰天時的日間亦可進行吸血活動。雌蟲可多次吸血導致牛流行熱傳播;另外,發病牛隻容易吸引庫蠓前往吸血,加速牛流行熱傳播。 |
(二) |
吸血後帶有病原之雌蟲約一週後具有傳播流行熱病毒的能力,大多數雌蟲可以存活1-2個月,一旦帶有病原後,終身真傳染能力。 |
(三) |
吸血雌蟲經過2-3天的懷卵期後,會選擇富含有機質的泥濘土壤或動物排泄物淤積之潮濕土壤表面產卵,而幼蟲將生活於潮濕土壤中。 |
(四) |
當雨季與颱風季節來臨時更要注意病媒蚊的防治,此時期會有吸血蚊蟲大量繁殖,增加牛流行熱傳播的機率。 |
四、 |
防疫: |
(一) |
目前根據農委會建議,成年牛隻一年至少兩次的疫苗免疫注射。 |
(二) |
相關學者專家建議,成年牛隻可以提高成一年進行三次疫苗免疫注射,也就是每四個月注射一次。 |
(三) |
小牛基礎免疫【仔牛於4至6月齡接種兩劑牛流行熱疫苗(兩劑間隔4週)】,其後每半年【於春秋兩季,約3月及8月(依各地方發生流行熱高峰期前一個月施打)】各補強注射一劑。 |
(四) |
進行疫苗免疫注射時,要儘量避免牛隻的緊迫與選擇天氣較涼爽季節施打。 |
五、 |
傳播源(病媒蚊)預防控制: |
(一) |
雨季及颱風季節過後要加強環境清潔、疏通溝渠、消毒(除蟲)等病媒蚊控制。 |
(二) |
依牧場面積吊掛捕蚊燈,建議捕蚊燈引誘範團為半徑50公尺(不含被遮蔽範團)。 |
(三) |
由於庫蠓吸血高峰時間為日落後1-3小時或日出前數小時,建議捕蚊燈吊掛時間為下午三點至隔天上午八點,依各地日照時間調整。 |
(四) |
捕蚊燈懸掛高度以牛隻仰頭搆不到底網為原則。 |
(五) |
日落開始誘集與減少其他(人為)光害。 |
(六) |
吊掛捕蚊叮使用季節:全年度。 |
(七) |
燈具必須定期維護,例如:燈管擦拭、風扇添油、網袋清理,以維持捕蚊燈功效。 |
(八) |
驅蟲藥劑噴灑於牛舍外圍之圍網(遮陽網)上,殘留的藥效會觸殺停靠圍網上的成蟲,需特別注意避免藥物殘留動物身上造成牛乳殘留藥物! |
|
|
|
捕蚊燈懸屆方式 |
六、 |
結語 |
|
牛流行熱會造成牛隻流產、泌乳量下降、死亡、藥物治療後的藥物殘留牛隻淘汰與勞力付出增加----等經濟損失,故提醒酪農朋友務必落實牛流行熱基礎免疫,每年例行性的疫苗免疫實是不可輕忽的工作。雖然疫苗免疫可防治牛流行熱發病,但仍無法達到100%效果,故需維持畜舍環境整潔、水溝乾淨,以降低牛流行
熱的發生率。 |
七、 |
參考資料 |
(一) |
國立中興大學昆蟲學系杜武俊教授(牛流行熱病媒蚊蟲防治)。 |
(二) |
國立中興大學獸醫學系莊土德副教授(台灣牛流行熱之防治)。 |
(三) |
行政院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動物傳染病分類表。 |
[回上頁 | 顯示此文件為可列印格式]
此文件提供者: shuYing - [評分 : 0.00 (0 票選) | 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