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事曆
上個月2024年 11月下個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今天
 主選單
 出版刊物
 訪問統計

 隨機小語
知足的人,永遠不會窮;不知足的人,永遠不會富。

[愛彌兒]
 隨機文章
杜洛克公豬合照(中文) (7615)
杜洛克公豬合照(中文)
杜洛克公豬合照(英文) (7852)
杜洛克公豬合照(英文)
藍瑞斯母豬合照(英文) (1679)
拍賣順序 (945)
農牧旬刊2011年9月25日 (787)
 熱門連結網站


SmartSection is developed by The SmartFactory (http://www.smartfactory.ca), a division of InBox Solutions (http://www.inboxsolutions.net)
種原文件 > > 褐色菜鴨畜試二號 申請登記審查資料
褐色菜鴨畜試二號 申請登記審查資料
ShuYing 發佈於 2004/4/19 (4148 次瀏覽)
申請登記審查資料

一、 擬申請種畜禽或種原新品系登記名稱:
褐色菜鴨畜試二號
二、 原品系代號:
褐色菜鴨受精持續性選拔品系
三、育種目標

臺灣本地菜鴨為世界上高產蛋性能的水禽品種之一,番鴨為生長快且體型大之優良種肉用品種,將公番鴨與母菜鴨或母改鴨雜交而成之土番鴨,則為主要商用肉鴨生產的來源,經試驗證明此項雜交係肉鴨生產很有效的遺傳組合方式,但是此項繁殖生產需使用人工授精方式來進行,且因涉及屬間雜交,受精率並不高,常成為大量生產土番鴨時之瓶頸 (Tai, 1985a,b)。因此為了達到高受精率,就必須縮短人工授精間隔時間,最好為2-3天受精一次,導致投入勞力成本增加。依據Tai et al. (1994)初步試驗結果,使用具系譜之褐色菜鴨配以正番鴨之混合精液,進行人工授精,並依系譜收集親屬相關資料分析其遺傳變異,結果顯示由受精至受精後15天之受精率的遺傳率為0.34 (h2s+d)。Cheng (1995)使用動物摸式分析選拔褐色菜鴨受精持續性累積三代資料結果,受精蛋數的遺傳率為h2=0.18,受精蛋最長持續天數之遺傳率為h2=0.20。由於受精持續性具有中等以上之遺傳變異,因此選拔試驗藉由遺傳育種理論與混合模式之應用,設計以系譜選育的方式,來進行延長鴨受精持續性之選育,以發展具本土特性與產品區隔的種禽,達到改進鴨受精持續性並建立鴨受精持續性新品系,期以提升我國種鴨產業於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WTO)後的國際競爭力。

四、育成經過:
(一)種原來源
試驗設計以小族群系譜選育的方式,於1992年選取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宜蘭分所之褐色菜鴨L105品系公28隻母106隻,作為試驗用種鴨群,繁殖第一代鴨群公117隻母165隻進行受精持續性測定,於試驗測定後按受精蛋數性狀的無偏差育種估值將其分為兩群:選拔品系為含有最高育種價估值公23隻母48隻;對照品系為取樣自代表第一代相同性狀育種價估值分佈之公20隻母46隻,進行配種繁殖。每代預計繁殖選取對照品系公60隻母120隻,選拔品系公120隻母240隻作為試驗用種鴨群,進行受精持續性之試驗。每代選拔品系於試驗後按受精蛋數性狀的無偏差育種估值,選留受精持續性較長之個體公20隻母60隻,於44~46週齡時進行純系配種,約於50~52週齡孵化產生下一代,供繼續選育試驗使用。

(二)選育流程與配種設計
本所自1992年起與法國國家農業研究院土魯茲分院之家畜遺傳改良研究所合作,進行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計畫「鴨受精能力持續性之選育」。此項選拔研究計畫,係以褐色菜鴨配公番鴨來生產土番鴨。因涉及屬間雜交,受精率並不高,因此為改進鴨受精持續性,藉由遺傳育種理論與混合模式之應用,設計以系譜選育的方式進行長期選拔,以探討延長鴨受精持續性之選育效果,期育成新品系並應用到其他鴨種 (如北京鴨或改鴨),主要試驗及選育流程如下:
(1) 每一代之母鴨於26, 29與32週齡時,採用10-15隻公番鴨之混合精液,每隻母鴨之受精量為0.05ml,進行一次人工授精後,各連續收集14天 (2~15天,第一代至第六代)及17天 (2~18天,第七代至第八代)的蛋共三批次進行孵化作業,每隔7天及9天進蛋一次,檢查記錄每隻母鴨種蛋之受精孵化情況,並計算母鴨蛋受精後之入孵蛋數、受精蛋數、孵化小鴨數、胚胎死亡數及受精蛋最長持續天數。

(2) 選拔品系將每代資料累積後,使用SAS統計軟體進行資料處理及統計分析,利用系譜之親屬關係資料經重編碼後,進行最佳線性無偏差預測值 (BLUP)之統計分析,依受精蛋數較優的育種價估值選留公20隻母60隻;對照品系則依Matheron and Chevalet (1977) 的方法逢機選留公20隻母60隻,均於44~46週齡時進行純系配種,於達50~52週齡孵化產生下一代,供繼續試驗使用(詳如圖1,圖2)。


圖1. 鴨受精持續性對照品系試驗流程與配種操作圖


圖 2. 鴨受精持續性選育每代試驗流程與操作項目

五、選拔飼養試驗報告
(一) 選拔試驗鴨隻
本試驗設計以小族群系譜選育的方式,於1992年選取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宜蘭分所選育產蛋性能多代之褐色菜鴨L105品系公28隻母106隻,作為試驗用種鴨群,繁殖第一代鴨群公117隻母165隻進行受精持續性測定,於測定後按受精蛋數性狀的無偏差育種價估值將其分為兩群:選拔品系為含有最高育種價估值公23隻母48隻;對照品系為取樣自代表第一代相同性狀育種價估值分佈之公20隻母46隻,進行繁殖下一代作為試驗用鴨群。每代供測定鴨隻預計繁殖選取對照品系公60隻母120隻,選拔品系公120隻母240隻,作為試驗用種鴨群,進行受精持續性試驗。於每代受精持續性測定試驗之後,按受精蛋數性狀的無偏差育種價估值選留受精持續性較長之個體公20隻母60隻,於44~46週齡時進行純系配種,於達50~52週齡孵化產生下一代,供繼續選育試驗使用。從第一代至第八代總共有選拔品系公1045隻母1747隻及對照品系公839隻母1492隻供分析使用,並計算每代選留親代、數量、選拔百分率及對照品系之選拔差(如表1)。



(二) 選拔強度(百分率)
自1992年起繁殖第一代褐色菜鴨鴨群公117隻母165隻,於26, 29與32週齡進行鴨受精持續性之試驗後,按受精蛋數性狀的無偏差育種價估值將其分為兩群: 第一代選拔品系實際配種鴨隻為含有最高育種價估值公23隻母48隻,其選拔百分率分別為公鴨19.7%,母鴨29.1%;對照品系為取樣自代表第一代相同性狀育種價估值分佈之公20隻母46隻,隨後各代之運作方式依圖 1之方式進行,例如第一組逢機選留公1隻留原組,每隻種母鴨逢機留1隻新母鴨移至第二、三、四組,依此配種模式繁殖產生新一代。因此,為瞭解對照品系依此模式運作下是否影響調查性狀之表現,經計算對照品系各代之逢機選拔差結果為介於-0.160至+0.196範圍之間,平均為-0.104,顯示經過設計之對照品系其無意間發生之選拔作用極小;如將選拔品系分代計算選拔強度結果,於母鴨之選拔百分率介於20.2%~31.4%之間,平均為24.7%,公鴨則為10.9%~19.7%之間,平均為15% (如表1)。

(三) 近親係數
經八代選拔之後計算選拔與對照品系每代母鴨之近親係數平均值與標準偏差結果,公鴨之近親係數平均值與母鴨近似,假設種原來源無親屬關係,則第一代與第二代之近親係數平均值均為0,對照品系係經過循環配種之設計方式,每代近親係數之增加有限,而選拔品系親代之選拔,則依高遺傳估值之排序避開全同胞與半同胞之配種方式來進行,因此選拔品系較對照品系之近親係數值顯示增加速度較快,但仍然只是適度緩慢的逐漸增加,至第八代時分別為選拔品系0.106*0.028與對照品系0.060*0.024(如表2)。



(四) 調查項目性能與表型相關
為探討延長鴨屬間雜交受精持續性之選育效果,試驗設計以小族群褐色菜鴨含有選拔與對照品系之系譜選育方式,配合動物模式的分析使用,設定選拔性狀為受精蛋數,即褐色菜鴨母鴨於26,29與32週齡時,採用10-15隻公番鴨之混合精液一次人工授精0.05ml後,共進行三批次孵化作業,於第一代至第六代每批次各計算2-15天的入孵蛋,入孵後每批次於第7天驗蛋而獲得受精蛋數。第七代(2000年)以後,各連續收集受精後第2-18天的蛋共三批次進行孵化作業,每隔9天進蛋一次,檢查記錄每隻母鴨種蛋之受精孵化情況,並計算母鴨蛋受精後之入孵蛋數 (Ie)、受精蛋數 (F)、孵化小鴨數 (H)、胚胎死亡數 (M)、受精蛋最長持續天數 (Dm)及受精率、孵化率。將每代資料累積後利用系譜之親屬關係資料,進行選拔性狀最佳線性無偏差預測值 (BLUP)之統計分析後,供評估比較受精持續性各性狀之差異及遺傳改進使用。兩品系從第一代至第六代累積資料,經統計分析各項性能之平均值±標準偏差結果如表3所示,由斜度與峰度之計算值顯示F、H、Dm三項性狀之分布與常態分布稍有差別,尤其在Ie性狀之分布達顯著之歪度 (Skewness)與峰度 (Kurtosis),兩品系均為負偏歪度與尖峰度, 此與褐色菜鴨高產蛋且每次僅收集15天之蛋有關。經計算兩品系各項性狀之重覆勢與表型相關,顯示兩品系之分析結果均非常接近,五項性狀重覆勢之值介於0.26~0.43之間,F與H之表型相關兩品系分別為0.75與0.76,F與Dm 分別為0.76與0.73,除M與 H有表型負相關外,其餘各性狀之間均為低到高之表型正相關 (如表4)。Lin et al. (1998) 比較選拔與對照品系之血液生理值分析結果於紅血球數、血中尿素氮、白蛋白、總膽紅素、膽固醇、鎂、鈣及磷等性狀均有顯著之差異。Chang et al. (2000) 設計以ESR3,4 與 ESR3,6當引子,分析第五代選拔品系鴨隻顯示於194bp與100bp及281bp與118bp有多態性環帶片段出現。Huang et al. (2001)由AFLP所增殖出之DNA片段產物,分析褐色菜鴨基因組DNA之遺傳多態性。試驗結果顯示,以EcoRI/TaqI 16種的篩選性引子組合,均可對褐色菜鴨基因組DNA中增殖出多態性環帶。在選拔和對照兩系的菜鴨群中分別產生了668和664條之多態性環帶,所選用之各種引子組合對於選拔和對照兩系菜鴨群所產生多態性環帶數目的平均範圍分別為19~77和24~78條,其中以EcoR+AAG / Taq+AAG之引子組合對於兩系菜鴨群分別可產生77和78條之多態性環帶,再經由電泳的圖示結果,可看出以EcoR+AAC/Taq+AAT之引子組合可對於兩系群菜鴨中之基因組DNA增殖出差異性較大的環帶態樣,顯示此些DNA片段可能與褐色菜鴨受精持續及產蛋等相關性狀有關係。有利於進一步探討AFLP環帶與菜鴨重要經濟性狀相關性之遺傳訊息。另調查選拔品系母鴨之表型特徵及其他經濟性狀結果:平均初產日齡為109天,平均初產體重1202公克,初產蛋重33.5公克,40週平均體重1210公克,平均40週產蛋數150個,公鴨頭頸部暗褐色,母鴨全身毛色淡褐色,腳橙黃色,喙黃褐色,為一具優良受精持續性之小型蛋鴨種。





(五) 遺傳參數與遺傳相關
依據Tai et al. (1994)初步試驗結果,使用具系譜之褐色菜鴨配以公番鴨之混合精液進行人工授精,並依系譜收集親屬相關資料分析其遺傳變異,結果顯示由受精至受精後15天之受精率的遺傳率為0.34 (h2s+d),如另外利用REML方法將褐色菜鴨選拔受精持續性第一代資料使用巢狀模式估計之受精蛋數、孵化小鴨數及受精蛋最長持續天數之重覆勢分別為0.47、0.53與0.24,孵化小鴨數及受精蛋最長持續天數之遺傳率分別為0.10與0.21 (如表5) (Cheng, 1995)。
Cheng (1995)報告使用動物模式分析選拔褐色菜鴨受精持續性累積三代資料之結果,選拔及對照品系之受精蛋數的遺傳率分別為h2=0.286與h2=0.179,受精蛋最長持續天數之遺傳率分別為h2=0.258與h2=0.203 (如表6),初步資料估算結果顯示受精持續性具有中等以上之遺傳變異。
Poivey et al. (2001)進一步依系譜累積收集褐色菜鴨受精持續性六代相關資料分析其遺傳變異,結果顯示由受精至受精後15天,選拔及對照品系之入孵蛋數、受精蛋數、孵化小鴨數、胚胎死亡數及受精蛋最長持續天數之遺傳率分別為0.14與0.10; 0.30與0.26; 0.18與0.19; 0.06與0.09; 0.28與0.21。由遺傳相關之分析結果顯示兩品系各性狀之相關估值均非常接近,於Ie與M及 H之間均為低度正相關,F與H之遺傳相關兩品系分別為0.86與0.91,F與Dm 分別為0.96與0.92,H與Dm 分別為0.90與0.82,均為高度遺傳正相關 (如表7),另外使用Henderson III 與 REML方法分別估計此五項性狀遺傳參數之平均值±標準機差 (如表8),顯示兩品系受精蛋數的遺傳率介於0.19~0.46之間。









(六) 選拔與對照品系受精率及孵化率之比較
一般鴨人工授精之間隔時間,依品種之不同而異,菜鴨與北京鴨兩品種為同一屬,其受精後可持續維持受精蛋之時間較久,平均約4-5天仍有受精之效果 (劉等, 1980)。如果是番鴨與菜鴨間人工授精,則為不同屬品種,Huang and Chow (1975)設計以2天, 3天, 4天, 5天及10天人工授精一次,其受精率分別為 80.98, 70.91, 62.12, 46.12及22.22%,在田間試驗每4天受精一次結果,受精率為40-60%之間。Rouvier et al. (1984)綜合報告指出生產土番鴨時於3-4天人工授精一次,共收集420,335個土番鴨蛋入孵的結果,受精率平均約71%。劉與戴 (1984)報告指出公番鴨精子在母菜鴨或母改鴨輸卵管內受精能力的維持時間均較短,平均約3天,於第4天即有顯著下降趨勢,比雞需每隔7天,火雞每隔14天做人工授精一次均短很多。Tai et al.(1994)報告使用混合番鴨精液人工授精褐色菜鴨後2-4天,其受精率為87%~82%,第5天即降為72%,第6天為53%,第7天為40%後迅速降低。因此生產土番鴨時為了達到高受精率,就必須縮短人工授精間隔時間,最好為2~3天人工授精一次,導致投入之勞力成本增加。Cheng et al. (1997)報告褐色菜鴨經三代的受精持續性選拔之後,比較選拔及對照品系受精蛋數與孵化小鴨數兩性狀之遺傳改進分別為25% 與28%,平均每代的遺傳改進量約可達8-9%。鄭等 (1998)進一步比較兩品系之入孵蛋數、受精蛋數、孵化小鴨數、胚胎死亡數及受精蛋最長持續天數之表型值各性狀選拔差異分別為+0.17,+1.22, +0.83, +0.40個與+1.50天,統計選拔及對照品系受精後2-8天之平均受精率分別為75.43 與64.17%;孵化率為55.44與 49.10%。另Cheng et al. (1999a,b)報告經六代的選育結果比較受精率、孵化率與胚胎死亡率之變化,選拔與對照品系之差異分別為14.31、7.81與6.50% (如表9),如比較兩品系經一次人工授精後2至8天之差異,由第一代至第六代受精率之差異分別為13.0、6.7、6.4、15.0、11.3與26.7%,孵化率之差異分別為12.4、4.2、5.8、11.6、6.3與15.4%。由2至15天之平均受精率與孵化率之曲線變化結果,選拔品系之曲線逐代向右移動。顯示鴨之屬間雜交經一次人工授精後,受精率與孵化率均已獲得顯著改進 (如圖3)。









Figure 3. Comparison of fertility rate and hatchability rate of Brown Tsaiya by using single artificial insemination (AI) with Muscovy pooled semen on G1 to G6 in selected line (S) and control line (C) (Fertility %:ratio of fertile eggs to eggs set;Hatchability%:ratio of hatched alive ducklings to eggs set) (Cheng et al., 1999b)

 

(七) 選拔反應與遺傳反應估值
為延長鴨屬間雜交受精能力之持續性,鄭等 (1997)報告從第一代至第五代總共收集有選拔品系公700隻母1072隻,對照品系公461隻母872隻進行統計分析與遺傳反應評估,經四代的選育結果使用Cheng (1995)估計之遺傳參數,預估選拔品系之入孵蛋數、受精蛋數、孵化小鴨數、胚胎死亡數與受精蛋最長持續天數的遺傳反應 (使用BLUP動物模式估計),分別為+0.324, +1.644, +1.175, +0.158個與+1.769天,與Cheng (1995)估計分析前三代選拔資料之結果相當一致。如比較選拔及對照品系入孵蛋數的表型差異為+0.22個,受精蛋數為+1.40個,孵化小鴨數為+1.08個,胚胎死亡數為+0.32個,受精蛋最長持續天數為+1.56天 (如表10,表11)。選拔品系之入孵蛋數及受精蛋數的遺傳改進,經四代的選拔結果分別可達到33%與32%,平均每代的遺傳改進量約為8-9%,顯示屬間雜交之受精能力持續性具有累加性基因效應,經四代的選拔亦無顯著增加胚胎死亡率的遺傳效應。初步結果顯示利用小族群之系譜選育,配合動物模式的分析使用,可有效選拔改進褐色菜鴨之受精能力持續性,預期繼續選拔以後將可減少受精次數,達每週受精一次之目標。
Cheng et al. (2000)報告經六代的選拔以後,受精蛋數的遺傳改進每代可達到35%之遺傳標準差,受精蛋最長持續天數及孵化雛土番鴨數之相關反應亦達到35%與23%之遺傳標準差,鄭等 (2000) 初步估算受精蛋數之遺傳改進,經七代選拔之後,受精蛋數共改進2.8個遺傳標準差,於受精蛋最長持續天數及孵化雛土番鴨數之相關反應上亦有改進效果 (2.9遺傳標準差)。Cheng et al. (2002a,b)報告顯示,於第八代共選取選拔品系公114隻母204隻及對照品系公94隻母157隻供試驗測定使用,試驗結果選拔及對照品系之入孵蛋數、受精蛋數、孵化蛋數、胚胎死亡數及受精蛋最長持續天數之表型值分別為15.52±3.02與15.16±2.96 ; 7.00±2.21與4.39±1.77 ; 5.12±2.27與3.10±1.80 ; 1.89±1.49與1.29±1.16 ; 8.46±2.46與5.59±2.12天;比較兩品系之選拔差異各性狀分別為+0.36, +2.61, +2.02, +0.60個與+2.87天 (如表12,表13),另比較選拔與對照品系第二代及第八代的受精率邏輯曲線,統計分析兩品系受精後由第2天至第8天之受精率,分別為92.12與88.12; 95.94與87.02; 95.58與82.91; 94.07與68.29; 91.51與57.71; 85.23與38.63; 70.50與24.71%,合計七天平均受精率分別為選拔品系89.18%與對照品系63.79% (如圖4,表14);比較選拔與對照品系第二代及第八代的孵化率之邏輯曲線,兩品系受精後由第2天至第8天之孵化率分別為61.35與59.14; 64.80與61.30; 70.77與58.20; 68.83與47.69; 68.11與43.46; 68.97與26.78; 50.28與19.40%,2至8天合計之七天平均孵化率為64.67與 45.06% (如圖5,表14),比較兩品系經八代的選育結果,受精蛋數之差異已達2.61個,受精蛋最長持續天數則持續增加至2.87天之多,更顯示選拔改進褐色菜鴨受精持續性,需要有對照品系來供比較,選拔結果顯示選拔品系已可達每週受精一次之目標,如能應用於選拔改鴨、北京鴨或番鴨之受精能力持續性,土番鴨之生產效率將可進一步提升,因此綜合結論為本項選拔結果具有成效且值得應用到其他鴨種,另外此兩品系將可作為探討鴨受精能力遺傳基因分析DNA標記很好之試驗材料。

















Differences in number of fertile eggs at candling (Figure 6), number of total dead embryos (Figure 7), number of hatched mule ducklings (Figure 8), maximum duration of fertility (Figure 9) between selected (S) and control (C) lines for the phenotypic [S-C(P)] and predicted genetic [S-C(G)] mean values across seven generations of selection.Source: Cheng et al. (2002b)



(八) 田間試驗結果 為比較褐色菜鴨經選育受精持續性八代後之選拔品系與民間鴨場鴨隻之受精持續性能,於2002∼2003年間選取本所選拔品系、宜蘭L105產蛋品系與民間鴨場鴨隻於宜蘭分所進行田間比較試驗,將各鴨場參試鴨隻於不同週齡時以公番鴨混合精液受精後,進行鴨隻受精持續性能檢定,各鴨場鴨隻於40、43、47與50週齡時以公番鴨混合精液0.05ml人工授精後,調查入孵蛋數、受精蛋數、孵化小鴨數、胚胎死亡數及受精蛋最長持續天數之表型值(如表15,表16),結果顯示選拔品系於各不同週齡之受精蛋數、孵化小鴨數及受精蛋最長持續天數之成績均優於其他鴨場 (P<0.05),如將40、43、47與50週齡共四次調查結果平均計算各鴨場受精後之入孵蛋數、受精蛋數、孵化小鴨數、胚胎死亡數及受精蛋最長持續天數之表型值(如表17),於入孵蛋數分別為15.64±2.76、15.69±2.90、15.82±2.43、15.76±2.72個;受精蛋數為7.19±2.04、5.15±1.68、3.78±1.89、4.32±1.88個;孵化小鴨數為5.26±2.18、3.70±1.60、2.82±1.69、3.17±1.77隻;胚胎死亡數為1.93±1.63、1.45±1.31、0.97±0.99、1.15±1.11個;受精蛋最長持續天數為8.20±1.95、6.12±1.83、4.83±2.16、5.51±2.03天,檢定結果顯示選拔品系之受精蛋數比民間宜蘭鴨場多2.87個,比屏東鴨場多3.41個受精蛋,於孵化小鴨數及受精蛋最長持續天數之成績亦均優於其他鴨場,試驗結果亦發現,源自本所宜蘭分所之L105產蛋品系亦均較民間鴨場者為佳 (P<0.05)。







(九) 公褐色菜鴨混合精液配母褐色菜鴨之受精持續性
為瞭解以公番鴨混合精液配母褐色菜鴨受精後經多代選拔之選拔品系,於褐色菜鴨純系配種時是否可得到相同之遺傳改進,將第八代兩品系鴨隻於屬間雜交測定結束後,於64週齡時,使用公褐色菜鴨混合精液配母褐色菜鴨進行純系配種,進行鴨隻受精持續性能測定之結果,由第2天至第15天之受精蛋數分別為8.36 與 5.32 個,選拔品系比對照品系多3.04個受精蛋,孵化小鴨數分別為6.67 與 4.75隻,於受精蛋最長持續天數分別為9.64 與 6.48天。另與民間鴨場鴨隻進行比較時,試驗以公褐色菜鴨混合精液配母褐色菜鴨,於32週齡時測定受精持續性結果,統計選拔品系、L105產蛋品系、屏東鴨場、宜蘭鴨場之平均入孵蛋數分別為16.34±1.72、16.35±0.98、15.75±2.36、16.36±1.41個;受精蛋數分別為8.78±1.53、7.96±1.97、7.53±2.23、7.54±1.83個;孵化小鴨數分別為7.68±2.19、6.50±2.14、6.71±2.33、6.22±2.08隻;胚胎死亡數為1.10±1.54、1.46±1.15、0.82±0.84、1.32±1.52個;受精蛋最長持續天數分別為9.88±1.56、8.69±2.17、8.16±2.29、8.49±2.06天 (如表18),比較結果褐色菜鴨選拔品系純系配種之受精持續性仍顯著地高於其他民間品系 (仍未發表資料),其中以屏東鴨場較差,但其差異與屬間雜交之差異比較結果,顯示選拔結果可能具有品種及個體之親合力存在,試驗結果顯示純系間之差異減少,但對選拔品系純系褐色菜鴨仍有正面之影響;此是否暗示母鴨個體對公鴨之親合力不同,故具差異性,則仍待進一步驗證。



(十)、成果自評與建議
選拔改進褐色菜鴨之受精能力持續性,試驗結果顯示可減少生產土番鴨時之受精次數,達每週受精一次之目標。研究成果除可改善受精率與孵化率外,亦可增加胚胎蛋之生產供製造疫苗使用,除提供養鴨產業降低生產成本外並具學術應用價值。綜合結論顯示,本項選拔具有成效且值得應用到其他鴨種,另外此兩品系亦可作為探討鴨受精能力遺傳基因分析DNA標記很好之試驗材料。


六、飼養管理及衛生防疫措施
(一)飼養管理
1. 飼養管理之主要流程:
初生系統登記→系譜編號秤重→育雛期(0~5週)→6週秤重→生長期(6~9週)→10週秤重→育成期(10週~產蛋5﹪)→上籠(14週)→產蛋紀錄→26週第一次人工授精→27週第一次入孵→28週第2次入孵→29週第2次人工授精與入孵→第32週第3次人工授精與入孵→40週產蛋紀錄結束→44週選種→46週配種→48週種蛋收集→入孵→52週產生新世代。
(鴨隻1∼2週巴達利式保溫育雛,2∼5週移高床網狀育雛,6∼13週平飼飼養,14週齡以後以籠飼飼養,菜鴨各期之飼料配方如表19.)
2. 育雛期飼養管理(0∼5週)
(1) 小鴨孵化後,先雌雄鑑別,並依系譜掛號,秤初生重。
(2) 小鴨入巴達利式保溫育雛器先給溫95℉及點引導燈。
(3) 保溫設定部分第一週為30~34℃,第二週為28~30℃,第三週為24~28℃,夏季需保溫1~2週,冬季氣候寒冷時應保溫3~4週。
(4) 第一天不給飼料,先給水,水中添加維生素預混料,第二天起再給予育雛料。
(5) 第四週移高床網狀育雛欄,給水給料,並於翅膀掛上羽號。
3. 生長期飼養管理(6週~9週齡)
(1) 第六週秤體重,移平飼鴨舍。
(2) 6~9週齡給予小鴨料,飼料及飲水任食。
(3) 羽毛生長階段為預防啄羽發生,應調整飼養密度,隨時注意鴨隻的健康及生長狀況。
4. 育成期飼養管理(10週∼產蛋5﹪)
(1) 第10週秤體重。

(2) 第10週∼14週給予中鴨料,第14週齡至母鴨初產蛋達5%,飼育大鴨料,飼料及飲水皆任飼。
(3) 第12~14週齡由平飼鴨舍移籠飼鴨舍,公母分開飼養。
5. 產蛋期飼養管理
(1) 母鴨上籠後大約在第15週逐漸開始產蛋,每隻產蛋母鴨即秤初產體重,初產蛋重,紀錄初產日齡。並將該鴨移至最前排1號鴨欄,爾後母鴨初產亦如同秤體重、蛋重,記錄日齡,位置移至最前排2號鴨欄,依此類推,每日紀錄產蛋。
(2) 當全體母鴨群初產達5%後,開始給予蛋鴨料,飼料及飲水皆任飼。
(3) 產蛋記錄從初產至40週齡止,母鴨30週齡、40週齡秤體重,蛋重。
(4) 進入產蛋期夜間點燈之基礎光照由13小時起,日照不足以人工光照點燈補足,因各地區日照時間不同,視當地日照時數而定,如白天的光照為12小時,其不足的1個小時以電燈補足,可於天未亮前30分鐘點燈,天亮即熄燈,並於天剛暗即點另外的30分鐘電燈光照,在天亮前及天黑後補足太陽光照之不足,以後每週再額外增加15分鐘直至光照達17小時後,便維持17小時的光照時數。
6. 屬間雜交測定
(1)母鴨於第26、29、32週齡時,採用10∼15隻公番鴨混合精液進行一次人工授精,每隻母鴨之受精量為0.05ml,進行一次人工授精後,各連續收集14天的蛋共三批次進行孵化作業,每隔7天進蛋一次,檢查記錄每隻母鴨種蛋之受精孵化情況。
(2)一次人工授精後紀錄各個別鴨編號及受精後日數於試驗蛋殼上,依鴨編號及受精後日數順序別貯存蛋,集蛋至第8天及第15天分別進行第一次與第二次入孵。
(3)試驗鴨蛋入孵後,分別在入孵後第7天、第26天及孵化作業中,紀錄個別鴨蛋之第7天中止蛋、第26天中止蛋、無精蛋、死籠蛋、孵化數等,彙集各項數據並計算受精後之入孵蛋數、受精蛋數、孵化小鴨數、胚胎死亡數及受精蛋最長持續天數。
7. 種鴨選拔
由持續授精能力測定所收集之數據累積後,利用系譜之親屬關係資料,進行最佳線性無偏差預測值(BLUP)之統計分析,褐色菜鴨選拔品系選留受精持續性較長之個體公20隻、母60隻,配種繁殖下一代。對照品系則依Matheron and Chevalet (1977) 的方法,逢機選留個體公20隻、母60隻,均於44~46週齡時進行純系配種,於達50~52週齡孵化產生下一代,供繼續試驗使用。
8. 種蛋入孵
經人工授精24小時後,收集受精蛋置放於15℃種蛋庫貯存,受精蛋分別於授精後第8及15天入孵。
9. 系統孵化
褐色菜鴨純系配種後收集之種蛋,均記錄鴨編號於蛋殼上,於孵出後,依配種系譜分別掛羽號、稱重供試驗使用。


(二)衛生防疫
1. 鴨舍及用具的清潔
清潔工作不但可以提供雛鴨生長最舒適的環境,更是養鴨盈虧的關鍵。從新鮮鴨蛋到進孵化室前,孵化器必需保持乾淨,並於每批孵化後清洗消毒。此後不論育雛期、生長期、育成期或產蛋期,於每期結束或鴨舍空閒時,均應徹底清洗消毒。鴨舍最好採用輪飼制度,使每一鴨舍均有淨空乾燥的機會;鴨舍的排水系統應特別注意,保持乾燥是避免疾病的最佳良方。糞便應經常處理,尤其在密飼時,糞便清除次數應增加。水槽應定期清潔,並供應乾淨的水給鴨飲用。家禽霍亂經常由於飲用污水所造成,這一點應特別注意。育雛時期,最好使用鐵絲網地面,使污水、糞便與雛鴨隔離。
2. 預防疾病的傳播
從其他場所引進的中鴨或成鴨,應隔離飼養2-3星期後,確定沒有疾病發生,再予混養。儘量防止老鼠在鴨舍中出現,老鼠不但會咬死雛鴨,還會污染飼料,傳播疾病。隨時嚴禁訪客及車輛進入鴨場,很多病毒性肝炎就是由參觀人員的腳底板帶進病源體而引發的。參觀人員應做完全的消毒和換裝,尤以鞋底最為重要,出入車輛須經過消毒池,尤須注重輪胎消毒。鴨場內應避免不同的動物和家畜混雜飼養,如果飼養多種動物,最好加以隔離。



七、參考文獻
1. 劉瑞珍、戴謙、黃暉煌。1980。鴨人工受精之研究。II.精子數與稀釋倍數對受精率之影響。 中畜會誌9(1-2):71-77。
2. 劉瑞珍、戴謙。1984。鴨人工受精之研究。3.鴨混合精液與未混和精液對受精率之影響。 畜產研究17(1):85-89。
3. 鄭裕信、黃祥吉、劉曉龍、戴謙。1997。褐色菜鴨受精能力持續性之選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pp.1-9。
4. 鄭裕信、黃祥吉、劉曉龍、黃鈺嘉、戴謙。1998。褐色菜鴨受精能力持續性之選育。畜產試驗所八十七年試驗報告(19):1-6。
5. 鄭裕信、 黃祥吉、 劉曉龍、 廖宗文、 黃鈺嘉、 劉瑞珍、 戴謙、 R. Rouvier、 J. P. Poivey。2000。褐色菜鴨受精持續性之遺傳改進。中畜會誌 29(增刊):63。
6. CHANG, T., T. S. HUNG, L. Y. CHANG, M. H. HSIEH, Y. S. CHENG, C. TAI, 2000. The duration of fertility in ducks: Studies on the polymorphism of the oestrogen receptor gene. Proceedings of the 9th Congress of the Asian-Australasian Association of Animal Production Societies and 23rd Biennial Conference of the Australian Society of Animal Production, page 125, July 3-7, 2000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Sydney, Australia.
7. CHENG Y. S., 1995. Selection de la cane Tsaiya Brune sur la ponte et la duree de la fertilite en croisement avec le canard de Barbarie. These de doctorat en sciences. Institut National Polytechnique de Toulouse, France.
8. CHENG Y. S., R. ROUVIER, J. P. POIVEY, S. C. HUANG, C. TAI, 1997. The selection for the duration of the fertile period in Brown Tsaiya laying ducks in intergenetic crossbreeding with Muscovy drakes:fertility and hatchability. Proceedings 11th European Symposium on Waterfowl, Nantes, September 8-10, pp.298-303, France
9. CHENG Y. S., S. C. HUANG, H.L. LIU, C. T. WANG, J. J. LIU TAI, C. TAI, R. ROUVIER, J.P. POIVEY, 1999a. Selection experiment for the maximum duration of fertility in Brown Tsaiya female ducks bred by artificial insemination for mule duck production. Proceedings Symposium Scientific Cooperation in Agriculture between Institut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Agronomique(France) and Council of Agriculture(Taiwan,R.O.C.), Toulouse, April 19-20, pp.49-61, France
10. CHENG Y. S., H. C. HUANG, H. L. LIU, J. J. LIU TAI, C. TAI, R. ROUVIER, J. P. POIVEY, 1999b. Selection experiment for the maximum duration of fertility in Brown Tsaiya bred for mule duck: comparison for fertility, hatchability, embryo mortality rates in selected and control lines. Proceedings 1st World Waterfowl Conference Dec. 1-4, Taichung, Taiwan R.O.C. pp.115-121.
11. CHENG Y. S., R. ROUVIER, J. P. POIVEY, S. C. HUANG, C. TAI, 2000. Response to selection on duration of fertility in Brown Tsaiya female duck bred for mule duck. Proceedings of the XXI World’s Poultry Congress 2000, August 20-25, Montreal, Quebec, Canada
12. CHENG Y. S., R. ROUVIER, Y. H. HU, J. J. L.TAI, C. TAI, 2002a. Breeding and genetics of waterfowl. Proceedings of the 7th World Congress on Genetics Applied to Livestock Production, Volume 30, page 217-224, August 19-23, 2002, Montpellier, France
13. CHENG Y. S., R. ROUVIER, J. P. POIVEY, J. J. L. TAI, C. TAI, S. C. HUANG, 2002b. Selection responses for number of fertile eggs of Brown Tsaiya duck (Anas platyrhynchos) after a single artificial insemination with pooled Muscovy (Cairina moschata) semen. Genet. Sel. Evol. 34 :597-611.
14. HUANG, H. H., T. C. CHOW, 1975. Artificial insemination in mule duck production. Anim. Breed. Abst. 43:566.
15. HUANG, C. W., R. ROUVIER, Y. S. CHENG, M. C. HUANG, 2001. Study on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 of genomic DNA in Brown Tsaiya ducks. J. Chin. Soc. Anim. Sci. 30(4) : 139.
16. LIN, Y. S., M. H. HSICH, T. CHANG, H.L. LIU, S. C. HUANG, Y. S. CHENG, C. TAI, 1998. The duration of fertility in ducks: Studies on the changes of blood parameters. J. Chin. Soc. Anim. Sci. 27(suppl.):124.
17. MATHERON G., C. CHEVALET, 1977. Conduite d’une population temoin de lapin. Evolution a court terme du coefficient de consanguinite selon le schema d’accouplement. Ann. Genet. Sel. Anim., 9:1-13.
18. POIVEY J. P., Y. S. CHENG, R. ROUVIER, C. TAI, C. T. WANG, H. L. LIU, 2001. Genetic parameters of reproductive traits in Brown Tsaiya ducks artificially inseminated with semen from Muscovy drakes. Poultry Sci.80:703-709.
19. ROUVIER, R., J. J. L. TAI, C. TAI, 1984. Artificial insemination in common ducks for production of mule in Taiwan. Insemination artificielle et amelioration genetique: Bilan et perspectives critiques, Toulouse-Auzeville France Les Collogues de L'INRA, No.29:359-367.
20. TAI, C., 1985a. Duck breeding and artificial insemination in Taiwan. In: Duck production science and world practice(Farrell, D. J. and Stapleton, P. eds.) University of New England Armidale, pp.193-203.
21. TAI, C., 1985b. Duck production breeding in Taiwan. In:Duck production science and world practice(Farrell, D. J. and Stapleton, P. eds.) University of New England, Armidale, pp.364-371.
22. TAI, C., J. P. POIVEY, R. ROUVIER, 1994. Heritabilities for duration of fertility traits in Brown Tsaiya female ducks by artificial insemination with pooled Muscovy semen. Brit. Poul. Sci., 35:453-458.



圖10. 褐色菜鴨配公番鴨生產土番鴨流程照片



褐色菜鴨畜試二號種公鴨
圖11. 褐色菜鴨畜試二號照片

八、育種人員姓名及其資歷




  以 PDF 格式瀏覽這篇文章 列印文章 發送文章

文章導覽
上一篇 牛與臺灣先民的生活關係 畜試土雞養戶及雞隻購買處 下一篇
 visiter

 搜尋

進階搜尋

 電子相簿
中央畜產會200801期L0333-03體型-全身相片

 隨機好書

 夥伴網站

http://www.angrin.tlri.gov.tw

http://www.naif.org.tw/

http://www.coa.gov.tw

http://www.tlrihc.gov.tw/

http://minipigs.angrin.tlri.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