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原來源
4-1 種原來源
(一)種原來源
臺灣本地山羊早在17世紀即由中國大陸東南地區引入臺灣本島。可概分為黑色及棕色兩種毛色表型,其中以分佈於中央山脈以西之黑色山羊為數較多(溫等,1997;謝等,1997)。據《臺灣省通志》(張,1972)記載:『台灣早在元代,澎湖地區已有養羊的記載,此事詳於元汪大淵「島夷志略」中。台灣本地山羊係由中國大陸華南移入,毛色多黑色,亦偶有褐色者。體型小、體質強健、耐粗飼、抗熱性強。』可見台灣本地山羊自中國大陸引入已有數百年之歷史,且毛色以黑色為主。由於本地山羊體型與骨架較小、產乳量低(謝等,1997),歷年來為改良其產肉及產乳性能而自國外引進努比亞山羊與之雜交,致純種臺灣黑山羊有瀕臨絕種之虞(謝等,1997)。民國76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啟動國家級保種計畫之初,畜產試驗所恆春分所(以下簡稱恆春分所)即自屏東、高雄、苗栗、新竹等地蒐購具〝體型小、全黑色、毛短、耳小豎立、舌尖灰黑色〞等本地山羊特徵之種原於恆春分所進行純種繁殖與種原保存,在恆春分所繁殖飼養超過25年以上。命名登記之恆春品系族群,為保種畜群之後代,具有三代以上均於恆春分所繁殖出生之母畜祖先(表 1)。目前在養羊群為15公45母,共計60頭。
表1. 臺灣黑山羊恆春品系族群系譜一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