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色固定
5-1 毛色固定
(一)毛色固定
應用蘭嶼豬與杜洛克豬雜交選育之畜試迷彩豬,係一經過多代毛色選育與固定棕白條紋毛色之一新品種。在第一(F1)代仔豬中,僅選留具棕黑條紋者為下一世代更新種豬,因此在毛色鑑定上係以不呈條紋或不全黑或不全棕的仔豬歸屬為'毛色有雜點'仔豬;各世代(F1~F6)仔豬毛色分布頻率如表1所示。F1(雜交一代)的DM或MD組之豬隻均以棕黑條紋居多(分別為80與65﹪)。來自第一產次和第二產次之F2代(即F1代自交組合)仔豬,除(MD×MD)外,仍以棕黑條紋者居多(40.0~46.7 ﹪);初步顯示杜洛克豬種紅棕毛色對蘭嶼豬種黑毛色為共顯性,但僅限體側部位。依據F1代母豬分娩第一與二產次之仔豬毛色,僅選留具生產棕白條紋仔豬能力之F1代公豬,與配F1代母豬繼續生產第三和第四產次。結果發現,分別有43.5﹪與7.5﹪仔豬呈現全黑與棕白條紋毛色,暗示棕白條紋毛色組合可能受種母豬影響之成分較大。經過第二(F2)代種豬選留時,更進一步要求公豬須為具棕白條紋者,而母豬則以棕白條紋為優先,棕黑條紋母豬次之。第三(F3)代仔豬隻中,毛色全黑者僅佔1.4﹪,而棕白條紋仔豬由F2代第三和第四產次的7.5﹪增加為25.3﹪;至第四(F4)代時,棕白條紋仔豬頻率更增加到72.8﹪較前一世代(F3)之25.3﹪增加甚多,顯示棕白條紋已趨純合,且似乎為隱性基因遺傳(吳等,1995),惟該棕白條紋在成熟後會淡化。同時,F6代仔豬之毛色澤全為棕白條紋(100﹪),此結果顯示該豬群之毛色已固定。體測橫條文表現,早在1921年Lush就曾在盤克夏與杜洛克豬雜交二代豬群中,挑選具白毛黑皮母豬與配具紅棕毛色公豬後,分娩11頭仔豬中有五頭呈現白腹和棕白條紋體側(Lush, 1921)。此外,日本東京大學進行嵌合豬(Chimeric pig)試驗時,發現藍瑞斯與約克夏雜交胚的胚葉細胞顯微注入杜洛克囊胚腔之四頭嵌合豬,體側呈現棕白相間橫條紋,研究人員因此推測來自白色豬種的毛皮細胞僅能存活於杜洛克豬體側部位,形成白色橫條紋(Inoue et al.,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