飼養管理
6-1 飼養管理
(一)飼養管理
飼養管理主要流程,如圖1所示。種豬繁殖階段分為種公豬及種母豬待配、懷孕、分娩與哺乳等期別。豬隻生長階段分為出生、哺乳(0至5週)、保育(5週至20∼30公斤重)、生長與肥育期或檢定期(25公斤以上至出售或完檢)。各期之飼養管理重點依序說明如下:
種公豬:一頭公豬可與配數頭母豬,故良好的公豬飼養管理著實重要。種公豬之飼養管理重點簡述如下:
(1)新購種公豬應注意其血統來源、防疫及健康狀況。種豬進場前應隔離觀察3∼4週,在此期間密切觀察臨床疾病、進行驅蟲及必要之免疫工作。
(2)不論自然配種或人工採精,公豬使用頻率不宜太高,平均以3∼4日配種或採精1次為原則,並且需定期作精液性狀檢查。
(3)夏季時,精液品質容易降低,應設法以噴水或風扇等方法降低豬隻體溫與熱緊迫, 並於每日較涼爽時段配種,以增進母豬受精率。
(4)留種用種公豬於90公斤後應予限食,以免過肥。發育良好的公豬,體重應達120公斤以上(約8月齡)始用於配種。種公豬每日餵飼含15%粗蛋白之飼糧即夠其所需。
種母豬待配期:本期母豬包括剛離乳母豬和選留合格之種女豬,母豬於正常飼養管理下,發情至完成配種。
(1)依選種目標訂定選留標準,選留適宜之豬隻供候補種豬用。
(2)種豬餵食2公斤含15% 粗蛋白之飼糧,惟可視肥瘦度酌增減日糧。
(3)運用公豬進行發情觀察與進行母豬催情,精確把握配種時機,進行配種工作。
(4)淘汰繁殖能力低(配種三次以上不受孕或連續兩胎平均每胎總仔數少於6頭)的母豬。
種母豬懷孕期:母豬懷孕期平均為114天,應特別注意避免母豬流產、死產或懷孕終止現象發生。
(1)移動母豬應避免粗暴的動作,分欄飼養避免發生爭食或打鬥現象。
(2)餵料量的調控,增料時機以懷孕後期較適宜,但應避免母豬過胖。
(3)應儘量避免母豬於夏季期間受到熱緊迫。
分娩和哺乳期:母豬於分娩期間,應特別注意避免難產的發生,必要時應予以助產。同時,新生仔豬亦須注意保溫與避免疾病感染。
(1)母豬部份:
預產期前5∼7天將待產母豬移至分娩舍,提早讓母豬適應環境。
分娩初期儘量以含高纖維飼料餵飼,避免母豬發生無乳綜合症(MMA)。
分娩過程中,母豬若有難產現象,應儘速予於助產,並請獸醫人員協助處理。
哺乳期間母豬以任食方式餵飼,但仍應避免母豬發生過胖現象。
(2)仔豬部份:
仔豬出生後須給予適當照料,越早吮初乳越好,且應特別注意保溫,仔豬出生一週內的適溫為30∼35℃,爾後每週酌減2℃至仔豬離乳適溫28℃為止。
仔豬於10∼14日齡時採少量多次的方法教槽,教槽料粗蛋白質含量在22%以上,並應磨細以誘導仔豬吃料。
不留為種用之仔公豬應於出生後2∼3週齡進行去勢手術。
仔豬於28±4日齡時實施離乳。
保育期:離乳、移欄、併欄或換料對離乳仔豬均會產生相當大的緊迫,故應予特別照料。
(1)以少量多餐方式餵飼含 20%粗蛋白質之易消化飼料,同時給予清潔飲水。換料時應以漸進方式逐漸調整,避免發生營養性下痢。
(2)儘量以同胎併欄方式減少打鬥現象,且進豬和移豬應以統進統出方式進行。
生長檢定期與肥育期:此階段應提供適宜飼料使肉豬充分生長,同時避免疾病發生和過度密飼現象。
(1)進豬和移豬應以統進統出方式進行。
(2)生長檢定期與肥育期分別餵飼生長豬含18.5%粗蛋白質,肥育豬含17.1%粗蛋白質之飼料。
(3)儘量提供涼爽環境,避免肥育期肉豬於夏季發生熱緊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