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黃牛的外貌特徵
5 台灣黃牛的外貌特徵
除了毛色之外,體型的特徵是目前用來判別真正台灣黃牛的主要依據,台灣黃牛的品種特徵大致如下:
.體型小,骨架輕,體質強健。
.被毛短而密,毛色為不同深淺程度的黃、黑、褐、紅、白色及其之間不同的混合色。毛色較深的部位多在面部、頸部、肩部、後腿、四肢前緣、肛門及外陰部一帶,毛色隨季節轉涼而變深。
.腹部、四肢內側及大腿後緣的膚色比其他部位白。
.角短而薄,大多沿兩測向前上方或外上方伸展而尖端微彎向內部,亦有少數其他形狀者。角根部有環狀皺摺且粗糙,角呈暗灰色,角尖近黑色。
.耳小而薄,呈水平狀。
.鼻鏡黑色,鼻鏡及口周圍的顏色較白,稱「糊口」,舌黑色。
.有肩峰。一般位於肩部前方,不若瘤牛的厚而大。公牛的肩峰比母牛發達,公、母牛肩峰於個體之間有差異。
.胸部有垂皮,但不若廇牛的發達及皺摺多,腹部則無垂皮。公牛的包皮甚短,普通牛的比瘤牛短,黃牛雖混有瘤牛血液,但包皮卻比普通牛的還要短),陰囊貼近身體(與廇牛的遠離身體不同)。
.乳房小,或俗稱“包子乳”;腳脛纖細,或有俗稱“草螟仔腳”;蹄暗褐至黑色。
|
|
黃牛外貌 | 耳小、水平狀 |
|
|
瘤牛(熱帶牛)外貌 | 糊口、鼻舌黑色 |
|
|
細而強健的腳脛 | 小而飽滿的乳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