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黃牛性能研究
7 台灣黃牛性能研究
族群現況
畜試所恆春分所目前台灣黃牛族群,為自民國78年經挑選判定的 58頭,擴大繁衍至今近300頭。為引進新的基因來源,增加族群遺傳多樣性及避免近親繁殖,亦自民間蒐購種原,來源自本島之桃園、新竹、苗栗、雲林、高雄、屏東、台東等地乃至外島之金門。
生長性能
公牛出生、離乳(205天)、一歲、二歲的體重分別為:25、133、260、413公斤,四歲之種公牛體重可達520公斤。母牛出生、離乳(205天)、一歲─六歲以上(含六歲)的體重分別為:23、121、220、283、338、366、397、394公斤。仔牛離乳至一歲平均每日增重為:公0.8,母0.7公斤。公牛肥育90天之飼料採食量為7公斤/天,平均每日體重為0.8公斤/天,飼料換肉率為9(採食量/增重)。
繁殖性能
性成熟早,公牛發身日齡為362天,體重260公斤,女牛發身日齡為 360天,體重225公斤;初產日齡為654天,體重 288公斤。母牛動情週期平均 22天(19∼26天),不受季節影響,但性活動卻於熱季比冬季明顯而頻繁。經產母懷孕天數為285.5天,比初產女牛多 4天,懷小公牛的天數比懷小女牛的天數多 1.6天。母牛產後至再受胎為84天,懷孕率為92.3%。母牛平均胎距(連續兩次生生產之間的天數) 為 361天,顯示出台灣黃牛有良好的繁殖性能,可達一年一胎之目的。哺育仔公牛的母牛的胎距,比哺育仔女牛的母牛之胎距短9天。
泌乳性能
台灣黃牛母牛為期200∼205天的哺乳期當中,泌乳量為2.7公斤/天。乳脂肪4.9%,比市售牛乳高,其餘成分與一般牛乳無異。
屠體性能
台灣黃牛肥育公牛平均二歲半時屠宰,其屠體形狀為:屠宰體重 442公斤,屠體重為 263公斤,屠宰率60%,屠體精肉率64%,屠體脂肪比率 13%,屠體骨重比率18%,背脂厚度0.5公分,腰眼面積77平方公分。以上顯示,黃牛產肉率高,脂肪少,屠體性能不比大型肉牛品種差。但小體型的黃牛飼養期仍不宜過長,只要體重適當、肥育度足夠,仍可二歲齡左右即屠宰上市。
牛肉成分
黃牛肉基礎成分如下:水分75%,灰分1%,蛋白質21%,脂肪 3%。氨基酸成分當中,黃牛肉的甘氨酸比肉牛、乳牛、水牛肉含量高。黃牛肉膽固醇含量為每100克肉中含87∼90毫克,與豬、禽肉相近。黃牛肉的保水性比水牛肉及美、澳進口冷凍牛肉為佳;肉色比水牛肉明亮,較鮮紅,而水牛肉色較暗紅。
品評試驗
以黃牛肉、布拉曼牛肉、荷蘭牛肉及美國進口冷凍牛肉為對象,將大里肌煎至6∼7分熟,品評風味、多汁性、嫩度、腥味、整體接受性等項目,結果顯示:黃牛肉在每一品評項目中均評為最高或次高分數,表現具全面性,與國人喜歡的口感接近;其他牛肉則有一至多項的品評結果較不理想,具缺陷性。整體而言,肉牛肉(不論新鮮或冷凍)的各項品評結果均優於乳牛肉,荷蘭牛肉是所有牛肉中接受性最差的。冷凍牛肉嫩度雖最好,但多汁性及整體接受性的表現則不如黃牛肉。
食譜開發
開發九道黃牛肉食譜:燙 (涮) 牛肉、蕃茄牛肉湯、牛肉瘦肉粥、韭黃牛肉、牛肉麵線、牛肉冬粉、牛肉燴飯、煨牛肉、牛肉涼麵。經過品評,顯示以保鮮調理的淡調味方式,能夠保持黃牛肉鮮美風味,整體接受性得到滿意的接受度,日後將可推廣作為一般家庭式簡易牛肉食譜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