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事曆
上個月2024年 4月下個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今天
 主選單
 出版刊物
 訪問統計

 隨機小語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諸葛亮]
 隨機文章
農牧旬刊2007年5月25日 (1766)
杜洛克母豬合照(中文) (1484)
約克夏完檢(中文) (1191)
杜洛克公豬合照(英文) (880)
農牧旬刊2013年8月15日 (396)
 熱門連結網站


[回上頁 | 顯示此文件為可列印格式]

此文件提供者: agrkb - [評分 : 0.00 (0 票選) | 評分!]


台灣種豬性能場內檢定計畫:現況與未來發展

鄒 會 良

台灣養豬科學研究所 遺傳生理系

竹南,台灣,中華民國

摘      要

  現況:台灣的種豬場內檢定計畫包括生長性能和繁殖性能的評估。開始於民國六十九年, 近年每年參加檢定豬隻超過 17,000 餘頭(其中純種豬 14,000頭),約佔全省所需檢定豬總數的三分之一。選拔指數由最早所用的英國指數改進為台灣指數;生長性狀檢定包括出生隻日增重、背脂厚度和腰眼面積;繁殖性能評估包括母豬單胎和多胎產仔能力、哺育能力及每年生產能力。

  成效:遺傳改進分析顯示除藍瑞斯背脂外,民國七十七年以前,各品種之隻日增重每年增加 10∼30公克,背脂厚度每年減薄 0.14∼0.27公釐,均有實質改進;近年來由於挪威藍瑞斯的引進,其背脂厚度與增重均有急速改善,但其他品種的增重速率則見下降趨勢。

  問題:近年來台灣母豬繁殖性能有衰退現象,推測與人力不足、骨架不良、食慾不振、疾病問題及背脂過薄有關。育種者對於全國性的育種目標,和遺傳介量估值誤差的影響及選拔指數的選用等亦有爭論。育種場檢定環境的不穩定, 常影響選拔準確性。

  未來:未來場內檢定將以改善不良性狀,增加選拔準確性,及配合市場需求進行多樣化產品育種為目標;近期內將依品種特性採用不同的組合選拔指數,實施體型健全性線性評分制度,採用混合模式統計法(BLUP)評估豬隻育種價,調整並增加檢定性狀,及加強與人工授精中心和其他育種計畫間關係等方法,以協助育種者發展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

前      言

  性能檢定制度是推動豬群性能遺傳改良的主要動力,台灣現有三項全省性之豬隻性能檢定計畫在推行中:中央公豬性能檢定站,中央後裔性能檢定站,與場內檢定計畫。

  自1960年代以來,許多豬肉生產國家即廣泛採行種豬性能場內檢定計畫,協助育種者從事豬種改良(如 Van Diepen and Kennedy et al., 1989 ; Merks ., 1988; Roberts and Curran., 1981; Lindhe et al., 1980)。場內檢定主要目的在彌補中央檢定設備的不足,增加女豬和(或)公豬的檢定數量以提升畜群的選拔強度,協助育種者建立自己的豬種改良計畫並進行畜群間的選拔,以促進畜群性能的遺傳改進,同時節省性能檢定的費用以及減少疾病傳播的機會。經過三十年來,許多國家也已證實場內檢定計畫對豬群遺傳改進確有實際效果。

  台灣的種豬性能場內檢定計畫開始於民國六十九年,由顏秀鳳小姐和池雙慶博士在臺灣養豬科學研究所建立,十年來發展迅速,已成為全國豬隻育種改良體系(圖 1)中的主要動力之一。近年場內檢定計畫參加豬場二十餘家,每年檢定的豬隻已超過17,000頭(其中純種豬 14,000 餘頭),約佔全省所需檢定豬隻總數的三分之一。本文將簡要介紹臺灣的種豬場內檢定制度、演進、所獲得的遺傳改進效果、發生的問題、以及未來將採取的一些改善措施;為便於瞭解本省整體豬隻性能檢定制度,本文亦將提及中央性能檢定制度的發展,及其與場內檢定制度的關係和比較。

台灣種豬場內檢定計畫的演進與現況

(一) 生長性能檢定

  1.檢定方式

  台灣中央檢定和場內檢定方式的演進過程列於表 1。場內檢定計畫於民國六十九年開始實施時,建議種豬場採用個飼或小欄群飼(小於 10 頭)的全同胞或父畜半同胞檢定群,高蛋白飼料(CP> 17%),以及任食或限食的檢定方式,這些檢定方式由畜主自行選擇,但一經選定必須保持穩定,不輕易變更;進行檢定豬隻亦由畜主自行選擇。在此計畫實行初期,公母豬的結束檢定體重均為 90 公斤,由於公豬和閹公豬背脂沉積有 20公斤體重的間距差異(Tsou, 1976), 即公豬 110公斤時的背脂厚度與其 90公斤時閹公豬的背脂厚度相等,由於肉豬大多為閹公豬,因此中央檢定公豬的結束體重自民國六十八年變更為110公斤,場內檢定公豬的結束體重也在民國七十一年提高到此體重。

  2.檢定資料的收集與處理

  場內檢定計畫有二位技術員,每月一次或二次巡迴全省,到場測定超音波背脂厚度(自1992年開始增加測定超音波腰眼深度,用以估算腰眼面積),同時秤量豬隻體重。背脂厚度與隻日增重在計算選拔指數之前,均先以下列公式修正到前述標準結束檢定體重(顏,1986):

修正日齡(AGE)﹦實測日齡+1.257(標準體重-實測體重)

修正出生隻日增重(ADG) ﹦(標準體重-1)/(修正日齡-1)

標準體重之修正背脂厚度(BF)﹦實測背脂厚度×〔(標準體重/實測體重)**0.5〕

腰眼面積 (LEA) ﹦10.36×最後肋骨腰眼深度+ 0.0779(標準體重-實測體重)

  修正隻日增重(ADG)與背脂厚度(BF) 二性狀再依後述公式計算生長性能選拔指數,檢定結果依此指數排名後寄回畜主供種豬選拔應用。

  此外,公畜後裔檢定育種價(EBV) 自民國八十年開始每年分析一次,以印證選拔之準確性,其報表格式舉例如圖 2,中央檢定站與國家核心北場之後裔檢定育種價自本年起亦每年分析評估。

  公豬中央性能檢定站則成立於民國六十四年,開始時豬隻採用高蛋白飼料 (CP> 17.6%),個別飼養任食;自 30公斤體重檢定至 90公斤;至六十八年,由於前述原因,結束檢定體重延長至 110公斤;由於體重加大,個別檢定欄過小,公豬睪丸易受傷害,因此在七十一年將原二欄擴充為一欄,改採二頭全同胞群飼,飼料效率的測定也由個體改為同欄平均;除飼料效率之外,檢定性狀還包括隻日增重和背脂厚度。為了測定公豬後裔之屠體性能,於七十八年在台灣南部的台灣畜產試驗所成立中央後裔性能檢定站,每個檢定單元包括同胎的二頭公豬和一頭母豬,個別飼養,其中母豬於檢定結束後屠宰,以收集屠體資料。

3.選拔指數

  台灣在檢定制度實施初期,對於所檢定的性狀並無自己豬群估算的表型和遺傳介量,因此中央檢定站採用美國愛荷華州檢定站所用之選拔指數,場內檢定則用英國肉用家畜協會(MLC)所用之場內檢定指數。至六十九年,池(1980)方始應用本省之經濟加權值和國外研究報告所載之平均介量(表 2,表 8 ),建立適合中央檢定和場內檢定之選拔指數,而分別於七十年和七十一年正式使用。由於近年豬群顯現骨架結構與繁殖性能衰退之問題,因而對中央檢定站母畜品種(藍瑞斯、約克夏)的選拔指數予以重估,增大隻日增重比重,減緩背脂厚度的改進,並防止食慾衰退(鄒, 1990b;鄒, 1991; 張, 1990),自民國八十一年開始,該二品種正式採用新指數。

  檢定性狀在選拔指數中的相對經濟價值及預估每年遺傳改進經濟價值之相對百分率列於表 2,民國七十年起所用台灣指數的背脂厚度經濟加權值每單位並不比隻日增重大,但由於遺傳率高及與高經濟權的飼料效率的相關,在每年預估的指數遺傳改進中 ,其改進經濟價值的百分率卻高達 61.7%。各期間所用選拔指數如下:

  公豬性能中央檢定站:

64∼69年 I=250+110 (ADG) -50(FE) -19.7(BF)
70∼80年 I=100+ 60 (ADG-MADG) -40(FE-MFE) -45(BF-MBF)
81∼  年 L,Y: I=100+130 (ADG-MADG) -40(FE-MFE) -40(BF-MBF)
    D: I=100+ 60 (ADG-MADG) -40(FE-MFE) -45(BF-MBF)
場內檢定計畫:
69∼71年 I=100+242 (ADG-MADG) -41.3(BF-MBF)
71∼  年 I=100+180 (ADG-MADG) -50  (BF-MBF)

  上式中 MADG,MFE 和 MBF 分別為 ADG,FE 和 BF之三個月(期)移動平均值,分別依場別、品種和性別計算。

(二) 繁殖性能評估

  自民國七十四年以來,場內檢定即採用美國國家豬種改良聯盟(NSIF, 1981)所用的母豬繁殖指數(SPI)以評估母豬繁殖性能。

SPI﹦6.5(出生活窩仔數)+2.2(21日齡窩重)

  上式中之出生活窩仔數與 21 日齡窩重二性狀,於計算指數前均須先修正產次與每胎哺育頭數的差異。

  為了預測母豬〝未來〞的繁殖性能, 以及評估〝後裔〞選拔之繁殖性能育種價值,已另應用路徑分析法在 SPI 的基礎上發展出一些新的繁殖指數(鄒,1989),這些繁殖指數依其適用的情況和評估性狀的類別作為區分(表 3)。

場內檢定性能改進趨勢

(一) 檢定豬隻數量的變化

  自民國六十九年至八十一年場內檢定豬隻數量及各品種所佔百分率見表 4。每年檢定豬隻數量已由開始時的 2,883 頭,增加到近年每年超過 17,000 頭;藍瑞斯(L),杜洛克(D)和約克夏(Y)為台灣三大主要豬種 ,每年約佔總檢定頭數的 80%以上,顯示台灣商業肉豬主要為 L×D 的二品種或 LY×D,YL×D 的三品種雜交種。

(二) 外表性能的改進趨勢

1.生長性能

  圖 3 和圖 4 為場內檢定各品種女豬歷年隻日增重(ADG)和背脂厚度(BF)平均值改變趨勢圖(鄒等,1992)。該圖顯示自民國七十四年以來,台灣豬種性能改良的重點在產肉能力 ,在 L, Y, D 三個品種每年背脂厚度分別平均減薄 0.13,0.10 和 0.07公分; 藍瑞斯的背脂改進速度較其他品種都快,近年更甚,至民國八十一年   L 女豬的平均背脂已接近 1.0公分,其背脂高速的改進主要由於引進背脂薄且生長快的挪威藍瑞斯而造成。

  在場內檢定實施的初期(六十九∼七十四年),女豬的隻日增重改進迅速,此後除 L外,其他豬種生長速率幾乎沒有改進,近三年來 Y,D和 H的增重反而有下降的趨勢。不過,當六十九至七十七年之資料,剔除場別、年間、季節及結束體重差異等因素後,各品種的 ADG 和 BF二性狀平均每年之外表改進,均顯著且向理想方向改變中(表 5),且其中L的改進較其他二品種均大。

2.繁殖性能

  表 6 為場內檢定各品種各年的繁殖性能平均值, 該表顯示在所評估的五個繁殖性狀中,藍瑞斯豬在各年均表現最優;與其他二個品種比較,杜洛克的繁殖性能最差,結果與國外報告相似。該表顯示在前三年(七十六∼七十八年)各品種之繁殖性狀大致維持穩定,自七十九年開始仔豬 21 日齡育成率大幅下降,三年來共約衰退 15%。 近年豬場抱怨種豬骨架不良,母豬更新率偏高,離乳後不易發情的現象日漸增多,據推測人力不足、母豬食慾不振、疾病問題及母豬背脂過薄等,均是繁殖問題產生的可能原因。鄒(1990a)曾將 14,846 胎女豬的繁殖性能資料, 依女豬背脂厚度區分為四類(<1.0,1.5,2.0,>2.5公分),發現背脂低於 1.0公分的女豬, 其初次分娩日齡和 21 日齡窩仔數均顯著較背脂高於 1.5公分者為差,顯示女豬背脂過薄將對其繁殖性能有不良影響。

(三) 遺傳改進速率評估

  場內檢定在民國六十九∼七十七年間性能的遺傳改進效果,曾以 Smith(1962)的父畜內對年間迴歸(Within-sire regression on year)法予以評估(鄒和甘,1990)實際遺傳改進量是以下述公式估算:

G﹦2×(bpy-bpy/s)

  上式中 bpy 為畜群性平均對年間之迴歸係數 ,bpy/s 為年間重複使用之公豬其後裔性能平均對年的迴歸係數。資料在分析之前,先分品種和性別修正場別、年間、季節等固定效應及其交互效應。

  Smith 方法曾廣泛應用於豬隻育種改良效果評估(Smith, 1963; Ollivier, 1974; Zarnecki, 1979;  Standal, 1979; David et al., 1985; Tixier and   Sellier,1986),該法與混合模式法(Henderson, 1973)的比較,也證實有一致性(Zarnchi,1979; Lundeheim and Eriksson, 1984)。

  表 5 顯示場內檢定出生隻日增重(ADG)和超音波背脂厚度(BF)二性狀在六十九∼七十七年間外表型的每年平均改進速率,各品種各性別均向理想方向改進。在三個品種中,藍瑞斯的增重和背脂二者外表型改進均最快。就每年的遺傳改進來看,除藍瑞斯背脂厚度之外,各品種的性能均有理想的遺傳改進;一般而言,背脂改進量佔性狀平均值的百分比較出生隻日增重要小,而且估算機差也較大。

  各品種隻日增重的遺傳改進均大於其外表改進,可能由於檢定環境的不穩定和對特定家族選拔所產生的偏差。背脂厚度的遺傳改進則較外表改進低很多,則可能由於檢定技術人員的變異、引種效果無法保留,以及人為選拔檢定和選型配種等因素。

  與其他國家近十年所報告的豬隻遺傳改進比較(表 5),台灣場內檢定豬隻每年10∼30公克的遺傳改進較表 7 所列各國均大,每年遺傳改進達到 2.3∼5.9%;惟背脂厚度除杜洛克外,較其他國家均慢。此等現象再加前述遺傳改進大於外表改進的事實,顯示台灣各種豬場場內檢定的環境仍有甚多不夠穩定,有些育種場的檢定豬隻事先選擇、檢定飼料、給飼方式、甚至檢定體重等,均常受豬價影響而不能維持一致性。表 7 亦顯示各國場內檢定的遺傳改進,較精密的中央性能檢定和後裔檢定為低。

(四) 遺傳改進的經濟效益

  在一些合理的假設之下,可以由純種豬的遺傳改進推測其對商業肉豬的經濟效益(Mitchell et al., 1982)。本文評估場內檢定遺傳改進經濟效益的假設是:(1)不考慮雜交優勢效應,(2)60%肉豬為三品種雜交豬,及(3)各性狀經濟價值與建立選拔指數時所估算者相同(池,1980)。在此等假設下,估計台灣每年因純種豬遺傳改進所獲之總經濟效益約為新台幣一億二千萬元,約為全省豬種改良計畫投資費用的四倍(鄒, 1990d)。Mitchell et al., (1982) 以貼現率方法估計英國豬隻育種改良的投資報酬率約為五十倍,此結果之差異主要因為豬隻生產數量不同所致,此外生產制度、場間交互作用、相關狀變化、管理的不穩定和市場需求等因素均影響此效益的評估(Smith et al., 1982)。

檢定性狀的表型與遺傳介量估值及其影響

  鄒等(1990)曾以中央檢定、場內檢定及國家核心豬場的大量檢定資料進行表型與遺傳介量的估算,其結果摘要列於表 8,由該表數據檢討發現,台灣檢定豬隻的飼料效率和背脂厚度的表型標準偏差遠小於建立選拔指數時所採用的假設值(池,1980),限食和夏季豬隻食慾不振可能是導致此等現象的主因;由二十二家種豬場場內檢定資料估算的遺傳率(表 8,括弧中數據),顯示該介量在豬場之間變異頗大。

  ADG 與 FE 的表型相關與假設值相近,但其遺傳相關則較假設值低(尤其是約克夏豬);ADG×BF 和 FE×BF 的表型與遺傳相關均較假設值為低,尤其是藍瑞斯豬低最多;ADG 和 BF 的遺傳相關顯示此二性狀互為拮抗,其一改進快,另一性狀將受到牽制而改進慢,惟此相關甚低,仍有二性狀同時改進的可能。

  表 8顯示台灣豬群檢定性狀之表型與遺傳介量均較現用選拔指數所採用之假設值為小,此結果或與豬隻參檢前曾經較大的選拔有關。如果表型與遺傳介量估值的誤差事實上不易避免,則其對選拔指數效率的影 響如何即頗值得研究。

  鄒(1990c) 以中央檢定資料模擬選拔指數應用的彈性程度,發現台灣選拔指數在表型變動± 40%範圍內,或遺傳率變動± 50%,或增重與背脂遺傳相關變動在 0∼0.25 間,或經濟價值比重變動在± 50%的範圍內時,各性狀預期遺傳改進量的變異均低於 10%,仍均可適用;但若多項因素同時偏低或偏高時,則影響較大。以表 7台灣遺傳介量所建的新選拔指數與舊指數比較, 發現對最佳 10%以內豬隻的評估幾乎與舊指數一樣;但當選留率高於 30%時,則舊指數有高估育種價的可能。 同時該研究也發現現行指數對產肉能力改進過速之豬種易產生採食下降之負作用,但在產肉能力未大幅改進的豬群(如背脂厚度大於 2 公分者),仍有應用價值。

未來發展

  台灣豬隻場內檢定性能經以上初步分析,顯示在生長速率和背脂厚度上確實已獲得選拔改進的效果,不過繁殖性能則有衰退現象,且近年來對於豬隻骨架結構不良、食慾不佳和肉質不良等方面,業者均常有抱怨,為改善這些不理想的表現以及增加選拔的準確性,未來考慮採行下列六種方法以改進場內檢定計畫:

(一) 依品種(品系)應用特性分別採用不同的組合選拔指數:

  繁殖性能已成為未來豬種改良的重要項目,近年世界上的研究顯示,藉著中國高產豬種基因的應用,配合群體核心豬群和人工授精的育種制度,及混合模式統計方法(BLUP)的應用,甚至將來的遺傳工程技術的配合,將可以有效的遺傳改進每窩產仔數(Webb, 1991)。此外,純種豬(系)依其在生產雜交肉豬中所擔任的角色,可區分為母畜豬種(系)、父畜豬種(系)、和兼用豬種(系)。因此,若能將場內檢定已有的生長指數和繁殖指數,甚至加上未來發展的肉質指數,依各品種(系)將來商業應用的特性,予以適當的加權組合成不同的組合選拔指數(combine   selection index)應用,將更能符合育種者未來多樣化產品育種的需要。

(二) 實施體型健全性線性評分制度:

  豬隻體型健全性包括外觀形態、骨架結構、外生殖器與健康狀態等項,各體型性狀具有中度至高度之遺傳率,可藉選拔改進。由於個別體型性狀之評分,無經驗者在經過適當的訓練之後,多能進行,至於對豬隻整體體型優劣的評定,則由於包含甚多性狀,且彼此互有相關,則常產生決定上的困擾。甘與鄒(1992)曾應用複變數統計分析方法,針對豬群體型變異重點,建立綜合性的線性體型指數,經以國家核心豬場豬隻進行體型選拔試驗,獲得親子迴歸之遺 傳率達 0.70±0.22,顯示以之改進體型的健全性應為可行。

(三) 檢定性狀的增加與調整:

  如果育種方向著重於飼料效率和產肉能力的改進,易導致食慾衰退,而食慾衰退對於肉質、繁殖性能以及產肉能力極限的突破等均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因此對於高產肉能力豬隻的食慾維持不容忽視。要改進飼料效率並不一定要測定採食量,但若要改進食慾,則必須測定採食量。對於高產肉豬種(系)(如背脂接近一公分的藍瑞斯)或核心豬群,可以群養之電子自動給飼器測定個體之採食量。

  僅僅選拔減少脂肪固然可增加產肉量,但卻無法改進突破其產肉量的上限,因此對於父畜豬種(系),將來應以瘦肉量的生長速率和瘦肉量的飼料效率為長期育種目標。場內檢定活豬瘦肉量的估測可以背脂厚度、腰眼面積和體重等進行。

  增重快、背脂薄、瘦肉率高、體重大的豬其肉顏色和保水性均較差(楊等,1991),化學成分與口感品質等亦均為未來消費者重視的項目。因此未來對肉質的定義將更趨複雜,為更進一步適應消費者導向市場的需求,應及早建立肉質指數,加入豬種改良的項目中。 以鹵乙烷測定和 DNA 指標篩檢可剔除豬群之緊迫基因,可減少部分高產肉豬肉質的不良。

(四) 資料處理分析方法的調整

  採用混合模式統計方法(BLUP),可增加親屬資料的應用和固定定效應修正的準確性,使低遺傳率性狀的選拔準確性提高 20∼40% (Wray, 1989; de Vries et al. 1990; and Sorensen, 1988)。對於場內檢定生長性狀遺傳率估值偏低的豬場,以及前述繁殖性能的改進均有助益。至今加拿大、愛爾蘭、美國、丹麥等均已採用為國家豬隻育種計畫的主要技術,但上述系統均應用大型電腦操作。近年已有一般個人電腦應用的 BLUP 套裝軟體開發出來(Long et al., 1990; Groeneveld et al., 1990)。場內檢定計畫預定引進澳州新英格蘭大學開發的 BLUP 個人電腦軟體 PIGBLUP( Long et al., 1990),配合人工授精場間配種的實施,以減少遺傳與環境的交互作用,增加選拔準確性。

(五) 結束檢定體重的調整

  由於過去重視豬隻產肉能力改進的結果,近年台灣上市豬隻平均體重已由以往的90公斤提高至 100公斤,將來還有繼續提高的可能。 目前以 90公斤上市體重設定的檢定制度,實應考慮配合品種特性與未來市場需求予以調整延長。

(六) 加強與人工授精中心和其他育種計畫的關係

  藉著使用人工授精中心公豬的後裔進行場內檢定,可減少遺傳與管理制度間交互作用的影響,配合 BLUP 的應用,即可更合理的進行場間比較,發掘所需種源。場內檢定與各種性能檢定計畫資料庫的整合與應用,可以增加選拔準確性,加速整個豬群性能的育種改良。

        ┌─────────┐
        │豬隻育種改良基金會│
        └─────────┘
             ↓
          ┌──────┐
          │種豬登錄協會│
          └──────┘
             ↑
             ↓
         ┌────────┐        ┌────┐
         │公豬中央檢定站,│        │種豬場 │
   ┌───→ │後裔檢定站   │←─┐┌───→│評鑑計畫│
   │     └────────┘  ││    └────┘
   ↓        │ │ │    ↓│
┌──────┐    │ │ │  ┌─────┐  ┌──────┐
│國家核心豬場│    │ │ │  │私人種豬場│─→│場內檢定計畫│
└──────┘    │ │ │  └─────┘  └──────┘
  │││    ┌──┘ │ └────┐ ││
  │││    │    │      │ ││  ┌─────┐
  ││└────┼───┐│ ┌────┼─┘└─→│種豬比賽 │
  │└─────┼┐  ││ │    │     │展示拍賣會│
  │      ││  ││ │    │     └─────┘
  ↓      ││  ↓↓ ↓    │
┌─────┐←─┘│ ┌───────┐│      ┌────┐
│人工授精站│───┼→│二品種繁殖豬場│┼─────→│二品種豬│
└─────┘   │ └───────┘│      │檢定計畫│
          │     │    │      └────┘
          ↓     ↓    ↓
       ┌───────────────┐    ┌────┐
       │ 商 業 肉 豬 場     │───→│三品種豬│
       └───────────────┘    │檢定計畫│
          ↓ ↓ ↓ ↓ ↓         └────┘

           上 市 銷 售

圖 1.  台灣全省豬隻育種改良制度

 

圖 2.  公畜後裔檢定育種價(EBV)之分析與排名報表舉例

中央檢定 * 種公豬後裔檢定 * 育種價 (EBV)

分析時間:80/01-81/11     列印日期:82/04/27     頁數:1

──────────────────────────────────

增重

飼效

背脂

日齡

指數

────────────────

品種 場別

公 畜
耳 號
(登錄號)

後 裔
總頭數
(胎數)

後  裔  性  能 --- 平  均   值
後  裔  性  能 --- 育  種  價
(育 種 價 --- 標 準 偏 差)

指數
(EBV)
準確性

指數
(EBV)
排名

────────────────────────────────

L

21

1994-3 5 1.092 2.21 1.18 149.4 138.6

0.571

1/156

(92481) (3) 0.078 -0.12 -0.17 -7.8 25.2
(0.011) (0.04) (0.05) (2.0) (4.5)
L 21 1202-3 4 1.082 2.19 1.16 152.0 146.0 0.516 2/156
(86537) (2) 0.078 -0.14 -0.12 -7.9 24.5
(0.012) (0.05) (0.06) (2.3) (5.0)
L 16 1326-6 11 0.895 2.16 1.16 170.9 119.3 0.713 3/156
(78529) (6) -0.006 -0.22 -0.26 3.4 19.6
(0.007) (0.03) (0.04) (1.4) (3.0)

 

場內檢定 * 種公豬後裔檢定 * 育種價(EBV)

場別:35     分析時間:78/06/01-81/05/31       列印日期:81/11/06     頁數:1

────────────────────────────────
增重 背脂 日齡 指數
─────────────
品種 公 畜
耳 號
後 裔
胎 數
後 裔
總頭數
後  裔  性  能 平  均  值
後  裔  性  能 育  種  價
(育 種 價 標 準 偏 差)

指數
(EBV)
準確性

指數
(EBV)
排名

───────────────────────────────
L 520 81 139 0.566 0.98 158.9 109.4

0.964

1

0.037 -.21 -10.8 17.6
(0.002) (0.01) (0.4) (0.7)
L 32-5 18 28 0.522 0.89 171.8 110.7

0.857

2

0.026 -.22 -9.1 15.7
(0.005) (0.02) (0.9) (1.5)
L 1029 50 63 0.568 0.97 158.5 108.6 0.932 3
0.027 -.19 -7.7 15.0
(0.003) (0.02) (0.6) (1.0)

 

Pp143a.gif (7331 個位元組)

圖3.  各品種女豬歷年隻日增重場內性能變化趨勢

Pp143b.gif (7426 個位元組)

圖 4.  各品種女豬歷年背脂厚度場內性能變化趨勢

 

表 1.  台灣豬隻性能檢定方式的演進

─────────────────────────────

公豬性能中央檢定站

場內性能檢定計畫

項              目

──────────

  

─────────

民64 68 70 71 78 81 民 69 71 82
檢定單元大小:

畜主自選

 個  飼

ˇ───ˇ

 全同胞群飼(2頭)

ˇ───ˇ

飼    料:

畜主自選

 高蛋白

ˇ─────────ˇ

 一 般
給飼方式:

畜主自選

 任 飼

ˇ─────────ˇ

 限 飼
檢定期間:
 30∼90Kg

ˇ─ˇ

 30∼110Kg

ˇ───────ˇ

 出生∼90Kg

母ˇ──ˇ

 出生∼110Kg 公ˇ──ˇ
檢定性狀:
 隻日增重

ˇ─────────ˇ

ˇ────ˇ

 飼料效率

ˇ─────────ˇ

 背脂厚度

ˇ─────────ˇ

ˇ────ˇ

 腰眼面積

ˇ

選拔指數:
 美國愛荷華指數

ˇ─ˇ

 英國MLC指數

ˇ─ˇ

 台灣 指數

ˇ───── ˇ

ˇ

ˇ─ˇ
後裔檢定: ˇ
繁殖指數: ˇ

────────────────────────────

a不同品種開始採用不同選拔指數

 

表 2.  台灣豬群檢定性狀之相對經濟價值

──────────────────────

期 間 隻日增重 飼料效率 背脂厚度 指數適用
品  種

──────────────────────

相 對 經 濟 價 值 比 重
64∼69年 1 0.60 0.53 L,Y,D,H
70∼80年 1 1.20 0.83 L,Y,D,H
81∼  年 1 0.29 0.20 L,Y
1 1.20 0.83 D,H

──────────────────────

預估每年遺傳改進經濟價值之相對百分率(%)
64∼69年 9.2 50.7 40.1 L,Y,D,H
70∼80年 2.9 35.4 61.7 L,Y,D,H
81∼  年 44.4 42.0 13.6 L,Y
2.9 35.4 61.7 D,H

──────────────────────

Source: Chyr (1980), Chang (1990), Tsou (1990b)

 

表 3.  場內檢定母豬繁殖指數的種類

───────────────────────

適用情況

評      估       性      狀

───────────────────

受胎能力與
哺乳能力

每年生產
量能力

發情能力與
受孕能力

──────────────────────

評估現況 SPI PSPI PSPI-SPI
預測未來 MPSP PMPSP PMPSP-MPSP
育種選拔 BVSP PBVSP PBVSP-BVSP

──────────────────────

SPI  :母豬繁殖指數
MPSP :母豬未來繁殖能力指數
BVSP :母豬繁殖能力育種價指數
PSPI :母豬每年繁殖能力指數
PMPSP:母豬未來每年繁殖能力指數
PBVSP:母豬每年繁殖能力育種價指數

表 4.  場內檢定豬隻數量和各品種所佔百分率

─────────────────────

品  種

每年公斤

─────────────
L Y D H O
─────────────────────
檢  定  豬  隻  數
69 1,221 726 674 134 228 2,883
71 1,827 920 1,418 251 1,355 5,771
73 2,862 2,172 2,268 1,424 1,724 10,450
75 3,349 2,763 3,157 274 1,168 10,711
77 3,979 2,008 3,807 194 2,993 12,978
79 7,962 2,724 5,399 68 1,900 18,053
81 6,506 2,812 5,318 53 3,030 17,719
各 品 種 所 佔 百 分 率(%)
69 42.3 25.2 23.4 4.6 7.9 100.0
71 31.7 15.9 24.6 4.3 23.5 100.0
73 27.4 20.8 21.7 13.6 16.6 100.0
75 31.3 25.8 29.5 2.6 10.9 100.0
77 30.7 15.5 29.3 1.5 23.1 100.0
79 44.1 15.1 29.9 0.4 10.5 100.0
81 36.7 15.9 30.0 0.3 17.1 100.0
─────────────────────

L﹦藍瑞斯, Y﹦約克夏, D﹦杜洛克, H﹦漢布夏    O﹦雜種豬和合成豬

 

表 5.  場內檢定性能每年外表改進和遺傳改進估值(平均值之百分率)

─────────────────────────────

品  種

外  表  改  進

遺  傳  改  進

─────────────────────

ADG

BF ADG BF
─────────────────────────────
藍瑞斯 13.0**(2.6) -0.59**(3.1) 29.4**  (5.9) 0.12 (0.7)
約克夏 10.5**(2.0) -0.42**(2.2) 29.2**  (5.5) -0.14 (0.7)
杜洛克

5.6**(1.1)

-0.28**(1.4) 11.8   (2.3) -0.27 (1.3)

─────────────────────────────

ADG﹦出生隻日增重,BF﹦超音波背脂厚度.        Tsou and Kan (1990)
*, **分別表示2或3倍 S.E.

 

表 6.  場內檢定各品種繁殖性能平均值(75∼81年)

──────────────────────────────

品種 胎數 出生活
窩仔數
21日齡
窩仔數
21日齡
窩 重

21日齡
育成率(%)

繁殖
指數

──────────────────────────────
76 L 1059 8.5 8.1 42.9 95.3 166.0
Y 643 8.6 8.3 40.3 96.5 160.7
D 450 6.5 6.1 29.7 93.8 127.4
年合計 2255 8.3 7.8 39.8 93.9 159.1
77 L 992 9.0 8.5 46.9 94.4 176.7
Y 490 8.5 7.8 39.0 91.8 158.6
D 600 7.8 7.0 34.4 89.7 148.3
年合計 2175 8.5 7.8 41.2 91.8 163.6
78 L 1228 8.8 8.4 45.4 95.5 169.6
Y 554 8.4 7.9 38.0 94.0 152.6
D 776 7.9 7.3 35.9 92.4 147.4
年合計 2606 8.4 7.9 40.8 94.0 158.8
79 L 1457 9.1 8.0 43.4 87.9 171.4
Y 637 8.8 7.3 35.3 83.0 154.3
D 851 8.1 6.5 32.4 80.2 146.3
年合計 2945 8.7 7.4 38.4 85.1 160.5
80 L 1361 9.4 7.7 41.9 81.9 169.2
Y 656 9.1 7.4 36.5 81.3 158.9
D 669 8.8 6.2 30.4 70.5 146.4
年合計 2686 9.2 7.3 37.7 79.3 161.0
81 L 1094 9.4 7.8 44.0 83.0 173.8
Y 771 8.7 6.8 35.4 78.2 155.0
D 612 8.3 6.1 31.3 73.5 146.9
年合計 2477 8.9 7.1 38.2 79.8 161.3
──────────────────────────────

繁殖指數SPI﹦6.5(出生活窩仔數)+2.2(21日齡窩重)

 

表 7.  台灣與其他國家豬隻檢定性能的比較

──────────────────────────

性         狀

國   家 第一
作者
資 料期 間 檢定方式 品種

───────

隻日
增重(g)

背脂
厚度(mm)

飼料
效率

──────────────────────────

台 灣 Tsou

1980-88

OF L +29.4 +0.13 -.043 b
(1990) Y +29.2 -0.14 -.007 b
D +11.8 -0.26 -.045 b
丹 麥 Smith

1952-60

BT L -0.18
(1963)
挪 威 Standal

1970-76

BT L +4.3 -0.94 -.038
(1979)
瑞 典 Zarnecki 1968-73 PT L +9.0 -0.70 -.030
(1979)
Lundeheim 1976-80 PT L +6.0 -0.27 -.032
(1984) Y +4.0 -0.47 -.031
英 國 Mitchell 1970-77 PT L +5.0 (+0.7%) -.027
(1982)
加拿大 Hudson 1974-82 OF L -.43 c -0.14
(1985) Y -.36 c -0.12
D -.15 c -0.05
H -.33 c -0.04
法 國 Tixier 1970-81 PT Y -4.7 -.003
(1986) L +3.2 -.022
1969-81 BT Y +2.9 -0.26 -.011
L +1.0 -0.16 -.008

───────────────────────────

OF﹦場內檢定;  BT﹦中央檢定;  PT﹦後裔檢定;   CT﹦有對照豬群
中央檢定外表改進
公斤體重日齡

表 8.   台灣豬群檢定性狀表型與遺傳介量之估值與假設值a

───────────────────────────

品                   種

性       狀 假設值

──────────────

L Y D H

───────────────────────────

外 表 型 標 準 偏 差
隻日增重(ADG) .09 .09 .10 .09 .09
飼料效率( FE) .26 .17 .18 .15 .14
背脂厚度( BF) .46 .10 .12 .11 .09
遺     傳     率
隻日增重(ADG) .30 .19(0-.42) .16(0-.22) .18(0-.40) .33  d
飼料效率( FE) .35 .0 .0 .44 .70  d
背脂厚度( BF) .50 .22(0-.48) .17(0-.63) .11(0-.40) .26  d
外  表  型  相  關
ADG×FE -.50 -.468 ** -.393 ** -.409 ** -.543 **
ADG×BF .25 .086 * .228 ** .132 ** .264 **
FE ×BF .15 .081 .107 * .102 ** -.198 **
遺   傳   相   關
ADG×FE -.70 -.573 -.296 -.617
ADG×BF .25 .105 .214 .232
FE ×BF .30 .152 .206 .149

───────────────────────────

()估值為由場內檢定各場資料估算,其他則為中央檢定及國家核心豬場合併估值(鄒等,1990)
池(1980)選自國外研究報告
L﹦藍瑞斯,Y﹦約克夏,D﹦杜洛克,H﹦漢布夏

參 考 文 獻

甘明宗,鄒會良,黃玉鴻。1992。多變數統計分析在種豬外觀體型上之應用。中國畜牧學會會誌 21(增):31(摘要)。

池雙慶。1980。種豬選拔指數與本省豬種改良方向。中國畜牧學會會誌9(1, 2),55-69。

張秀鑾。1990。 種豬選拔之電腦模擬分析。 中國畜牧學會會誌19(增):22(摘要)。

鄒會良。1989 。豬隻繁殖性能評估系統及其效力 。中國畜牧學會會誌18(3, 4): 4(摘要)。

鄒會良。1990a。豬隻生長、背脂與繁殖性能之相關性。中國畜牧學會會誌19(增): 2(摘要)。

鄒會良。1990b 。豬隻母畜品系選拔指數的建立 。中國畜牧學會會誌19(增): 10(摘要)。

鄒會良。1990c 。豬隻選拔指數應用之彈性程度 。中國畜牧學會會誌19(增): 11(摘要)。

鄒會良,甘明宗。1990。台灣豬隻場內檢定之遺傳改進。中國畜牧學會會誌19: 117-129。

鄒會良,黃鈺嘉,姜延年,朱文儀,齊崇善,高瑞娟,甘明宗,戴 謙,許桂森。1990。台灣豬群生長性能之外表與遺傳介量估值。中國畜牧學會會誌19(增): 1(摘要)。

鄒會良。1991。台灣種豬性能(新)選拔指數的特性。第二屆豬隻育種研討會專輯, 80年7月12日竹南,台灣養豬科學研究所編印。pp. 1-15。

鄒會良。1992。種豬場內檢定 (80/81)年度工作報,台灣養豬科學研究所編印。pp. 80。

楊天樹,劉世華,呂水淵。1990。豬隻生長成績和屠體性狀的差異對肉質外觀特徵的影響。中國畜牧學會會誌19(增): 30(摘要)。

顏秀鳳。1986。檢定公豬不同體重背脂及日齡之修正。中華農學會報,新133: 59-64

David, P. J., P. K. Johnson, and T. E. Socha. 1985. Estimated from Nebraska SPF swine field records. J. Anim. Sci. 61, 1411- 1420.

de Vries , A. G., H. A. M. Van der Steen and G. de Roo. 1990. Effects of family size in selection and testing in a close dam line of pigs. Live. Prod. Sci. 24: 36- 63.

Groeneveld, E., M. Kovac and T. Wang. 1990. PEST, a general purpose BLUP package for multivariate prediction and estimation. In:Proc. 4th World Congr. Genet. Appl. Lives. Prod. XIII: 448- 491.

Henderson, C. R., 1973. Sire evaluation and genetic trends. Proc. Anim. Breed. Genet. Symp. (in honor of Dr. Jayl. Lush) 29 July 1972,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Blacksburg, VA, pp. 10- 41.

Lindhe, B., G. Averdnnk,, E. W. Brascamp., H. Duniec, I. M. Gajic, C. Legault, and D. E. Steane, 1980. Estimation of breeding value in pigs. Livest. Prod. Sci. 7: 269- 282.

Long, T. E., R. K. Johnson, and J. W. Keele, 1990. Effects of errors in pedigree on three methods of estimating breeding value for litter size, backfat and average daily gain in swine. J. Anim. Sci. 68: 4069- 4078.

Long, T., H. Brandt, and K. Hammond, 1991. Application of Best Linear Unbiasid Prediction to genetic evaluation in pigs. Pig News and Information 12: 217- 219.

Lundeheim, N. and J.A. Eriksson, 1984. Estimating genetic change in the Swedish pig population by using mixed model methodology (BLUP). Acta Aguic. Scand. 34, 97- 106.

Merks, J.W.M. 1988. Genotype x 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in pig breeding programmes. IV. Sire x herd interaction in on-farm test results. Livest. Prod. Sci. 20: 325- 336.

Mitchell, G., C. Smith, M. Makower, and P.J.W.N. Bird, 1982. An economic appraisal of pig improvement in Great Britain. 1. Genetic and production aspects. Anim. Prod. 35, 215- 224.

NSIF. 1981. Guidlines for uniform swine improvement. U. S. Dept. of Agri., Prog. Aid 1157.

Ollivier, L. 1974. Progeny test of the French Large White pig from 1953 to 1966. III. Genetic progress. Ann. Genet. Sel. Anim. 6: 447- 491.

Roberts, D. J. and M. K. Curran, 1981. A comparison of 'on-farm' and station testing in pigs. Anim. Prod. 33: 291- 297

Smith, C. 1962. Estimation of genetic change in farm livestock using field records. Anim. Prod. 4, 239- 251.

Smith, C. 1963. Genetic change of backfat thickness in the Danish Landrace pig from 1952 to 1960. Anim. Prod. 5: 259- 268.

Smith, C., A. Gibson and G. Mitchell, 1982. An economic apprisal of pig improvement in Great Britain. 2. Factors effecting estimated benefits. Anim. Prod. 35: 225- 230.

Sorensen, D. A., 1988. Effect of selection index versus mixed model methods of prediction of breeding value on response to selection in a simulated pig population. Live. Prod. Sci. 20: 135- 148.

Standal, N., 1979. Genetic change in the Norwegian Landrace pig population. Acta. Agric. Scand. 29: 139- 144.

Tsou, H. L. 1976. Effect of sex, skeletal size, and materal breed on perfoumance and carcass traits of heavyweight swine. M. S. Thesis, Iowa State Unicersity, U. S. A., pp. 127.

Tsou, H. L. 1990d. Genetic improvement and parameters of tested In:Proc. performances in the pig population of Taiwan. 2nd Sino- Korean Seminar of Pig Prod. Sept.17-21, Suweon, Korea. pp.17- 39

Tixier, M. and P. Sellier, 1986. Estimated genetic trends for growth and carcass traits in two French pig breeds. Genet. Sel. Evol. 18: 185- 212.

Van Diepen, T. A. and B. W. Kennedy, 1989. Genetic correlations between test station and on-farm performance for growth rate and backfat in pigs. J. Anim. Sci. 67: 1425- 1431.

Webb, A. J. 1991. Genetic programmes to improve litter size in pigs. in Manipulating Pig Production III, Ed. by E. S. Batterham Australasian Pig Science Association, pp. 229- 244.

Wray, N. R. 1989. Consequences of selection in closed populations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closed nucleus herds of pigs.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Edinburgh, U. K.

Zarnecki, A. 1979. Estimation of realized genetic change in the Swedish pig population. Acta Agri. Scan. 29: 98- 102.



[回上頁 | 顯示此文件為可列印格式]

此文件提供者: agrkb - [評分 : 0.00 (0 票選) | 評分!]
 visiter

 本頁 QR Code

 搜尋

進階搜尋

 電子相簿
中央畜產會200401期D0478-05拍賣照片

 隨機好書

 夥伴網站

http://www.angrin.tlri.gov.tw

http://www.naif.org.tw/

http://www.coa.gov.tw

http://www.tlrihc.gov.tw/

http://minipigs.angrin.tlri.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