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件來自 台灣畜產種原知識庫
https://agrkb.angrin.tlri.gov.tw



牧場企業化管理     胡安慶-嘉義大學生物事業管理系

Ⅰ 農企業之四化要求

 

Ⅰ~1 目標利潤化

˙

農企業之經營與管理要使目標利潤化(Target Profit-oriented)指經營與管理之目的在創造利潤。

˙

傳統農業經營常是以自給自足為目標,但農企業觀念則必以創造利潤為目標,

˙

因無利潤之經營既無法維持經營體之生存,對社會資源亦是浪費。

Ⅰ~2 產品商品化

˙

農場或農產品加工廠之產品不能稱為商品,產品商業化(Products Commercialized)是指有形或無形產品在市場上推出,能被市場所接受的程度,亦即產品具有商品價值的程度。

˙

農產品具有商品價值的程度,常與「供需關係」及「產品品質關係」密不可分。

˙

當供需失調時,農產品之品質不是商品價值的基礎,供給數量或需求數量才是商品價值的依據,但供需失調不是長期市場現象,而是短暫性,例如天災地變、病蟲害的發生以及季節性。

˙

農企業經營應以長期觀之,農產品之品質是其商品價值的依據,產品品質不良,不但商品價值低甚至造成生產垃圾現象。

˙

農企業之要求產品商品化,例如農產品之品質:

(一)外觀要求

1.無害蟲侵襲、無搬移擦壓傷、無噴藥之藥斑、形狀端正(規格化)。

2.大小規格一致(標準化)。

3.應具新鮮度。

(二)內涵要求

1. 糖度與酸度適當。

2.口感良好、味道優美。

3.食用安全、對身體功能有益。

並注意分級包裝及品牌形象之建立,以便在市場上提高被接受的程度。

~3 工作效率化

農企業為了「把事情做好」,或以最少投入來達成目標,應講求工作效率化(Jobs Carried Out Efficiently)。工作效率化在企業管理上有很多方法:6S原則、3S原則、顏色管理、看板管理、機械代替人工、規模經濟、動作經濟原則及避免浪費原則。

~4 6S原則

˙

6S原則(Efficiency 6S Point)在日本產業界推行,是增加效率的原點原則,使用S是以日文發音之首音,即整理(Seili)、整頓(Seiton)、清掃(Seisoo)清潔(Seiketsu)、教導(Shitsuke)及習慣(Shiukan)

˙

整理,是將.要與..要之物品分開,.並運用剔除、合併、重排與.簡化之技巧,...要的物品立即處理掉。

˙

整頓,是將.要的物品予以正確排列於所指.定的場所,.且在能夠隨時容易取用的狀態下放置。

˙

清掃,是將.場所及場內物品,.使用後予以物歸原位,.並將.異物的混入、設備的故障、作業環境等妨礙工作順利的因素予以排除。

˙

清潔,是整理、整頓、清掃後的狀態維持。

˙

教導,是使人員經由積極參加組織內活動或教育訓練,.養成良好的態度。

˙

習慣,是所養成的良好態度加以維持(有人稱5S管理,.即是把教導及習慣合併稱紀律(Shitsuke),.指.養成確實遵守規定的習慣。

~5 3S原則

管理應講求:

簡單化(Simplification)、標準化(Standardization)及專業化(Specialization),三者合稱3S

~6 顏色管理

顏色管理(Management by Color)是將管理項目以顏色表示之,因顏色對人具有情感、味感及形感,比文字或圖形更易被人注意,將顏色之代表意義說明於各管理項目上,其好處有:

(一) 簡易化:易看、易懂、易實施。

(二) 透明化:異常問題容易發現。

(三) 即時化:發現問題時立即處理,可避免問題惡化或成本浪費。

(四) 標準化:工作程序以顏色進行可避免作業錯誤。工作效率之提高有很大助益。

~7 看板管理

看板管理是將經營管理上每日常發生之事項記載於看得到的「圖」或「表」上,用以隨時管制,如現場之工作看板、流程看板、生產排程看板。看板管理有時稱為「看得到的管理」。

~8 機械代替人工化

機械代替人工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因此農企業經營與管理不再是憑傳統式之體力勞動工作,而是應盡可能以機械代替人工。

例如農園藝生產為克服自然環境對作物造成逆境而使用自動化設施,從種苗、種植、灌溉、噴藥、雜草防治、採收、分級、包裝、運輸及交易,均已有適當的機械替代人工。

~9 規模經濟

規模經濟(Economics of Scale)係指成本與生產規模大小有密切關係,大規模生產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收益的經濟現象。

但生產規模大到某一程度以後,亦可能變為無效率、高成本、低收益的規模不經濟現象,這就是規模經濟問題。

農企業經營雖有規模經濟現象,但規模太大將導致規模不經濟現象,導致大規模生產不經濟的原因有二:

(1)各種生產因素的供給彈性並不是無窮大,此時如需增加它們的效用,必須增加費用才能使它們的供給增加。

(2)無法克服管理上所發生的困難。

~9 運作組織化

運作組織化(Functions Well Organized)指企業功能(如生產、行銷、人力資源、研究發展、財務)及管理功能(如規劃、執行、控制)的運作程度,其目的在以高效率達成既定效果。

為求運作組織化,目前台灣農業有政府鼓勵成立之產銷班即是一例,而策略運作更為需要,例如策略聯盟,或由一個已具規範的較大企業帶領其他相關小農企業,都是運作組織化。

運作組織化與前述之目標利潤化、產品商品化及工作效率化合稱農企業「四化」要求。

農企業企業化(Enterprising)的程度為

(1)現場合理化:即現場各物佈置順暢(提高生產效率之方法皆屬之);事務工作制度化。

(2)即事務工作建立標準作業,使管理制度順暢無阻,發揮表格管理的功效。

(3)績效數字化:即將作業結果以圖表或看板顯示,使數字自己說話,以便追蹤或改進。

(4)資訊收集系統化:有系統的收集管理上所需資訊並加分析應用。

(5)電腦化:即將合理化、制度化、數字化、系統化納入電腦管理,以求快速與精確的管理效率。

(6)重點管理:在上述五項步驟完成之後, 應對各單位以重點控制。

(7)異常管理化:在這6個步驟之後,應注意營運中的異常現象,多次異常現象可形成一種正常管制制度。

(8)危機管理化:對不可預知之危機加以事前防範或演練,以便危機臨時,能無損失避開或減少損失。

經營與管理之企業化程度越高,競爭能力越強,而且企業化程度是具有連續性,是一階一階往上推進的。

 

企業化程度階梯表

 

Ⅱ、分析環境之SWOT分析法及Porter五力分析法

~1 SWOT 分析法

1982年史坦納(Steiner)曾將環境中機會(opportunity)、威脅及企業的強勢(Strength)與弱勢(Weakness),組合起來,簡稱SWOT,用這種分析方法找策略構想。

所謂SWOT分析(SWOT Analysis)就是要找出組織最重要的內部強勢與劣勢,與組織所面對的外部機會與威脅。

~1 SWOT 分析法

1.內部企業強優勢與劣弱勢

內部強勢與劣勢指組織通常能夠控制的內部因素,諸如組織的使命、財務資源、技術資源、研究發展能力、組織文化、人力資源、產品特色、行銷資源等等。

例如,某家公司的強勢可能是它有很強的研發能力,它的劣勢可能是它的配銷通路比不上主要競爭廠商的通路。

~1 SWOT 分析法

2.外部環境機會與威脅

外部機會與威脅,指組織通常無法控制的外部因素,包括競爭、政治、經濟、法律、社會、文化、科技、後勤支援與人口環境等等,但卻對組織的營運有重大的影響。

例如,油價的上漲並非一般廠商所能左右,但卻會增加廠商的產銷成本,如未妥善因應,將成為廠商的一項威脅。

而環境意識的高漲,對更重視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育的廠商而言,可能會是一個機會。

在訂定策略規劃的同時,必須考慮有否達到企業經營的目標,或是有否違背目標?

如果選定了一項很有創意的策略,但卻與經營目標背道而馳,這種策略規劃基本上是無意義的。

不過,以單一SWOT的方法來提出策略構想,未必就能夠很有效地找到答案,因為有很多情況是處在既是機會又是威脅,或者是不算強勢也不算劣勢的境地,此時,策略的提出就不容易了。

~2 波特(Porter)之五力分析理論

波特的五力分析(Five Forces Analysis)是針對企業的任務(產業)環境而言。

五種競爭力包括:新競爭對手的加入、替代品的威脅、購買者的議價能力、供應者的議價能力以及既有競爭者的競爭。

影響五力變動的因素乃產業中許多重要的經濟與技術特性。

 

波特(Porter)之五力分析架構

 

Ⅱ~3 需要層級論

需要層級論(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將人類的需要可以分為五大類,而且有先後之分。

優先想要滿足的是低層次的需要,在這些需要獲得滿足後,就轉移到較高層次的需要,而各種業已滿足的需要都無法再產生激勵效果。

層次最低的是飲食男女與居住等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其後依序為維護生命財產乃至於心理安全等安全需要(Security Needs)。

親情、友情、愛情等歸屬需要(Belongingness Needs)。

自尊自重及他人敬重仰慕的尊重需要(Esteem Needs)以及有關個人成長發展、實現人生志願的自我實現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s)。

 

馬斯洛的需要層級論

 

Ⅲ~農產品之品質與認證

經營管理之控制,在農企管而言,主要目的是產品品質控制,使能滿足消費者之需求。

農產品之分級包裝及吉園圃、GMP、CAS、HACCP及ISO-9000系列,使農企業經理人在執行控制時有所依據。

Ⅲ~1農產品分級與包裝

分級

農產品因為在生產過程中受到自然條件等不可控制因素的影響,就是同一批產品的品質、外型、大小、成熟度、顏色等差異都很大,因此必須予以適當的分級,以分別優劣,以適應消費者的不同需要。

農產品採收後之處理包括集貨、修整、清潔、運別、分級、塗臘、包裝、預冷、防腐、運輸等工作。

分級(Classification)是產品進入商品化必要之途徑,將產品依品質規定及規格規定加以分類。




此文件的網址 : 
https://agrkb.angrin.tlri.gov.tw/index.php?page=3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