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山羊產業的變遷
日本山羊產業曾風光一時,1970年之後由於以乳牛為主的酪農業快速興起,乳羊驟減,山羊產業因而沒落,目前山羊飼養頭數大約祇剩2萬頭。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吉田茂於1946年5月出任日本首相兼任農林大臣,首要施政目標之一在發展酪農業,著眼於酪農主力乳牛無法快速恢復戰前水準之前,儘快發展養羊以對,即以羊養牛期待乳牛業之發展。
日本養羊產業起源於明治維新時之1910年(明治43),長野縣佐久市鹽名田首先成立山羊組合(合作社),1924年(大正13)長野縣小諸市舉辦全國首次山羊比賽觀摩會(共進會),1938年(昭和13)因養羊之發展畜產試驗所設立長野縣分所,翌年長野分所開始乳山羊人工授精之研究,1941年(昭和16)長野縣畜產組合連合會開始種羊登錄,1943年(昭和18)訂定乳用山羊體型外貌審查標準,行使乳羊數據的收集與血統之客觀的公證人,促進山羊本土化之改良。1945年二戰敗戰,隔年長野、岩手、福島、高知、宮崎等5縣種畜場大力推展山羊育種救急乳牛的殘缺,供應國民所需優良高蛋白質畜產品。
1949年成立日本山羊登錄協會,1950年制定「家畜改良增殖法」,日本山羊登錄協會得以依法法人化。1950年開始日本撒能乳山羊測乳檢定,因改良制度的完備性能顯著改進,飼養頭數自戰後1945年之25.0萬頭、1950年增至41.3萬頭、1955年53.3萬頭。
1955年(昭和30)日本全國第一次羊(綿羊、山羊)共進會於東京上野盛大舉行,為日本山羊產業之頂盛期。1957年飼養頭數增加至史上最高之近70萬頭後開始減少,1960年降為56.1萬頭,1950-1959年間曾有多量山羊輸出韓國、中國、菲律賓等東南亞諸國。之後隨酪農主力乳牛業逐漸回復,山羊頭數逐漸減少,遂讓出戰後酪農主力寶座。
1959年(昭和34)日本開放綿羊、山羊肉進口,自此日本山羊飼養頭數大減,1961年(昭和36)全國第二次羊共進會於福島縣舉辦成為絕響。1969年(昭和44)羊頭數大幅遞減,翌年裁撤高知種畜場,山羊之改良只剩長野縣種畜場。1980年前後,台灣曾從日本引進撒能種羊。2003年(平成15)山羊登錄協會併入畜產技術協會,飼養山羊頭數維持約20,000頭。
(資料提供者:台灣大學名譽教授宋永義
本文資料,部分摘錄自宋永義教授所著「羊農成功的祕訣-參加登錄檢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