酪農專欄 |
酪協的產業 服務功能
王佑洲 撰搞
酪協秉持服務產業宗旨,以健康、效率、永續經營為產業目標,承蒙各級長官、學者專家及幹部的支持與輔導,因應社會之變化,協助酪農戶,特聘多位常年法律顧問(區域)及相關專業人士,作為協會諮詢對象,有效提升服務品質與增加服務內容。
酪協為提升產業效率、創造利潤、永續經營
壹、第六屆第四次理、監事聯席會議
臺灣在荷蘭時期就已開始飼養乳牛,據日本領臺前25年的記錄,英國人在臺南開設醫院時,為了讓病患飲用牛奶,開設黃牛牧場,其目的在於擠取黃牛的乳汁;嘉義附近,也有將水牛的乳汁擠出後,加工做成煎餅,供人食用的記載。即便如此,臺灣人因為習慣的因素,並沒有進一步的使用牛乳,需求量極少,因此在日本領臺前,臺灣並沒有引進任何洋種牛。
臺灣最早引進洋種牛是在1896年1月1日,臺北州引進Devon、Short兩種,但卻無法供應充足的乳量。隨著內地人口的增加,臺灣住民的文化向上提升,生活形式也逐漸改變,對牛乳的需求量也開始增加,洋種乳牛的數量也伴隨成長,酪農業開始盛行。
民國53年到73年之間台灣社會及經濟開始穩定的發展,政府及學術研究單位在民國59年共同決定臺灣的乳牛發展應該以「荷蘭種乳牛」為主要目標,聯合國世界糧農組織不僅提供經費援助,還派專家來協助台灣開發山坡地畜牧的乳牛事業,由育種、飼養管理、衛生防疫到產品的加工同時齊頭並進。
民國91年台灣正式加入WTO後的初期3年,國外液態乳的進口採行關稅配額制,在國內鮮乳低溫運輸機制的牢固及乳廠充分自律,未採行以進口乳品取代收乳的經營模式下,國內市場並未發生進口乳品充斥的現象,但近年石油價格一再創歷史新高,玉米、黃豆等飼料原料及通路成本等各項壓力成為乳業發展的巨大挑戰,酪農在經營日益困難及無後人承接產業等因素下,加上農村生產人力大量流失,人力成本也提高,獲利率的萎縮已造成部分酪農的困境,甚至離酪。
因應牧場從業人員老化和e化專業新知教育,由產業基金主導辦理,鼓勵青年學生未來繼續留在酪農產業服務,擬於本年度暑假(6~9月)辦理學生實習補助計畫,於北、中、南三區酪農戶實習,以加強未來從事酪農產業之興趣,並於6月27日辦理1場教育訓練及在8月30日辦理結束座談會,獲遴選之學生須全程參加且不得缺席,並且在實習結束後兩星期繳交實習心得報告與實習出席紀錄。
貳、本土牛肉食的安心,落實公牛耳標釘掛及牛籍管制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為提昇本土牛肉在我國消費市場之佔有率,讓消費者購買本土牛肉的來源及品質更有信心、吃的健康,推動生產履歷進而品質認證的目標作前置作業,實施公牛釘掛耳標,落實牛籍管制,以利本土牛肉行銷,增加農戶收益。
請各酪農戶於公牛出場前務必釘掛上耳標,並將該號碼之牛籍資料表轉交給予收購者,以達牛籍資料之轉移建立。
叁、牛海綿狀腦病、牛白血病及結核病等重要動物傳染病防治宣導
中華民國酪農協會為因應加強動物傳染病防治之觀念,特呈聘屏東科技大學獸醫系吳永惠老師、劉世賢老師分別於嘉義縣防治所、高雄縣橋頭區農會、雲林縣崙背鄉農會及屏東萬丹生乳生產合作社辦理四場「牛隻重要傳染病防治宣導講習會」,參與總人數計260人。
透過宣導會及現場輔導.教育,既能帶動、教導酪農如何有效預防、控制疾病發生,並減少產業因疾病發生所造成的損失,提高畜牧場自衛防疫及衛生水準,以防止病原入侵,減少發生率、提升草食動物疫苗注射率,並配合主動監測,防範病例之發生等,整體酪農受益匪淺,提升不少之專業知識,創造酪農產業之再升級,但希望可增加場次於酪農戶較少之區域,辦理小規模之宣導會及全面性之現場輔導,避免舟車勞頓及場次限制之苦,帶予酪農更便利之宣導.教育管道;另搭配防檢局政策面的整合策略,建立整體性的防疫檢疫體系,提供完善適切的診斷防治服務,藉以保護國內畜牧產業為未來共同努力之目標,故建請農政主管單位能夠永續辦理。
實習學生職前訓練,由陳淵國
崙背鄉農會吳永惠老師主講
屏東萬丹生乳合作社劉世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