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頁 | 顯示此文件為可列印格式]
此文件提供者: agrkb - [評分 : 0.00 (0 票選) | 評分!]
◆ 新竹分所 李素珍 吳明哲
一、 前言
國內自1999年6月將乳體細胞數納入生乳計價,酪農參加乳牛場經營效率改進(Dairy
Herd Improvement,簡稱DHI)計畫之意願明顯提高,近年DHI個別牛每月體細胞數平均值,除熱季偶而超過50萬/mL外,都在50萬/mL以內。酪農生乳之體細胞數明顯降低,2000年、2001年、2002年體細胞數平均分別為33.6、30.6、28.4萬/mL,而2002年生乳A級及B級以上之比例各佔67.13
%與97.55 %(表1),顯見生乳計價方式之改變,影響乳品質甚巨。國內DHI計畫之乳質檢驗至今已有27年,每月一次檢驗個別牛牛乳之乳脂肪、蛋白質、乳糖、總固形物與體細胞數等,檢驗頭數隨時日上昇,1981年每月平均有344戶及3,250頭參加DHI測乳,1991年每月平均有160戶及5,115頭參加DHI測乳,2001年每月平均有226戶及14,738頭參加DHI測乳,2002年每月平均有260戶及18,351頭參加DHI測乳,至2003年5月份有277戶參與DHI戶,頭數已高達21,452頭。數十年來所累積之檢驗資料庫相當龐大,有關統計資料每月均建構於農委會畜產試驗所之「種原資訊網」(網址為www.angrin.tlri.gov.tw),可隨時上網查詢。本文擬探討近幾年之檢驗資料,供瞭解國內DHI乳成分進步之情況。
二、 乳脂肪
表2顯示,乳脂肪率2001年4、5月份及2002年7月份平均較低。2001年、2002年與2003年同一月份平均比較,2002年7月較低,其他月份均相近。
表3顯示,乳脂肪率各等級之累計頻度分布,2000年、2001年、2002年與2003年超過4.0
%者,各佔33.65、36.26、35.38、38.00 %;超過3.4 %者各佔67.37、69.41、71.71、73.28
%;超過2.8 %以上者各佔90.81、91.28、92.84、93.71 %,即低於2.8 %者各佔9.19、8.72、7.16、6.29
%。可看出2.8 %以上,各等級乳脂肪率之百分比隨年度而上昇,而低於2.8
%之百分比卻隨年度而減少。
參加DHI測乳之乳牛與頭數可能每年甚至每月不同,但2001年、2002年與2003年1至5月各月乳脂肪率平均值,僅少數月份較低外,數據均很相近,可認為近年之乳質已趨穩定。另由2000年、2001年、2002年與2003年1至5月之累計頻度來看,不同年份間各等級乳脂肪率之累計頻度也很相近,且高乳脂肪率(≧2.8
%)隨著年份增加而上昇,低脂肪率(<2.8 %)之百分比卻隨年度而減少。顯示DHI牛群乳脂肪率逐年緩慢上昇。生乳計價之基準為3.4
%,高於此者約佔70 %。而2.8 %為生乳脂肪率收乳之下限,因此,如何使乳牛群個別乳乳質之整齊度相近,為酪農努力的目標。
三、 乳蛋白質
乳蛋白質率平均於2001年5至7月比其他月份稍低。2002年8月最高,而4至7月比其他月份稍低。2001年、2002年與2003年同一月份平均比較,2002年8月較高外,其他月份均相近(表2)。
乳蛋白質率各等級之累計頻度,2000年、2001年、2002年與2003年超過3.5
%者,各佔23.73、25.78、25.21、25.93 %;超過3.3 %者各佔39.61、41.35、42.66、42.98
%;2.8 %以上者各佔88.14、89.88、91.94、89.39 %,即低於2.8 %者各佔11.86、10.12、9.06、10.61
%。而乳蛋白質率超過3.3 %時,每一等級乳蛋白質率之累計頻度隨年度而上昇,低於3.3
%時,每一等級乳蛋白質率之累計頻度卻隨年度而下降(表4),顯示,隨年度增加,高蛋白質率(≧3.3
%)之比例隨之上昇,低蛋白質率(<3.3 %)之比例隨之減少。
四、 乳無脂固形物
乳無脂固形物包括乳蛋白質、乳糖與礦物質,即乳中除了乳脂肪外的固形物稱之。
表2顯示,乳無脂固形物於2001年5月、6月及7月之平均比其他月份稍低。2002年5及6月之平均比其他月份稍低,但8月最高。2002年與2001年同一月份比較其平均較高,而2003年5月之平均比2002年5月高,其他月份相近,可看出乳無脂固形物含量緩緩上昇。
2002年、2001年、2002年與2003年乳無脂固形物超過9.0 %之累計頻度各佔21.16、21.42、26.55、27.04
%,而低於9.0 %以下各等級,其累計頻度均隨2000年、2001年、2002年而上昇,但於2003年下降(表5),顯示:2003年高無脂固形物之累計頻度有增加,而低無脂固形物之累計頻度有降低之趨勢。2000年、2001年、2002年與2003年高於8
%者各佔91.68、92.40、95.62、94.52 %,也就是低於8.0 %者各佔9.32、7.60、4.38、5.48
%。
五、 影響乳成分之因素
已知許多因素會影響乳成分,先天因素如遺傳、泌乳期、胎次、擠乳過程等,與後天因素如季節、環境溫度及濕度、營養、疾病(主要為乳房炎)等。DHI計畫累計乳質檢驗資料可供乳牛選種,及協助酪農改善乳牛場飼養管理以提高經營效率。乳牛育種首重乳產量,其次為乳成分等,已知乳產量、乳脂肪、蛋白質、乳糖與無脂固形物等具中度或高度遺傳率,故可經由選拔獲得良好成果,但乳產量與乳成分呈負相關,尤其是乳脂肪,因此,酪農為求乳產量增加又要乳脂肪或蛋白質高,相對的於營養上、乳房炎防治上需相當努力。
六、 結語
近幾年DHI牛乳脂肪、蛋白質與無脂固形物的資料顯示,乳成分高的比例逐年緩慢上昇,而低的比例逐年緩慢下降,這些乳成分平均值已相當穩定。乳業進步國家生乳之乳成分計價,多以乳蛋白質率配合乳脂肪率,少部份以乳無脂固形物配合乳脂肪率,單以乳脂肪率計價之國家愈來愈少。國內目前以乳脂肪率配合乳之比重計價,脂肪率之基準為3.4
%,高於此基準加價,低於此基準減價,而2.8 %以下拒收。未來可能需要修正,以提昇競爭力。
表 1. 2000~∼2002年酪農生乳乳量與品質統計表
|
A
級:體細胞數≦30萬/mL |
B 級:體細胞數≦30~50萬/mL |
C 級:體細胞數≦50~80萬/mL |
D 級:體細胞數≦80~100萬/mL |
資料來源:台灣區乳品工業同業公會 (2003)
|
表 2. DHI
乳脂肪率、蛋白質率、無脂固形物的平均
|
|
表 3. DHI 牛乳脂肪率累計頻度分布
表 4. DHI
牛乳蛋白質率累計頻度分布
表 5. DHI
牛奶無脂固形物頻度分布
[回上頁 | 顯示此文件為可列印格式]
此文件提供者: agrkb - [評分 : 0.00 (0 票選) | 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