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園地
牛流行熱病媒蚊綜合防治策略
新竹分所/梁世祥 郝淑薏
由於國民生活水準提高,對動物性蛋白食品需求量增加,使得畜牧產業蓬勃發展,酪農產業已成為國內外重要的畜產事業。然而牛流行熱(bovine ephemeral fever)就像是牛的感冒,臺灣過去從1967年至今的紀錄,流行熱發生愈來愈嚴重,因全年皆可能發生,每年需定期接種疫苗以防止疫情爆發,避免造成跛足、導致乳牛生病,影響產乳量下降,從而衍生高昂的醫療費用,一旦重症流產或死亡,將增加酪農經營成本,是臺灣酪牛業者應積極預防的重要疾病。
牛流行熱是由桿狀病毒科(Rhabdoviridae)的牛流行熱病毒(bovine ephemeral fever virus, BEFV)感染所引起,主要藉由吸血昆蟲「庫蠓」叮咬所傳播,屬於蟲媒傳染病。庫蠓俗稱「糠蚊」,雌性成蟲性喜吸食哺乳動物以及鳥禽類的血液,因此成為許多人、畜、野生動物疾病的重要病媒昆蟲。庫蠓主要吸血高峰為日落前1小時至日落後2個小時左右;次高峰則發生於日出前。非吸血活動時間,一般隱藏在陰暗的角落、草地、灌木叢或其他隱蔽場所。庫蠓發生開始於春末夏初的3、4月,一直到6月底之前,庫蠓均呈低密度增生,於7月庫蠓族群密度逐漸增加,至8月庫蠓密度達到年度族群高峰,9月密度開始下降,至11月底已少有庫蠓危害。由庫蠓族群密度消長,可解釋牛流行熱為何好發於夏、秋季節。澳洲的報告指出蚊子也是牛流行熱的病媒昆蟲,或許可解釋非庫蠓發生季節的牛流行熱發生,是由蚊子等其它病媒昆蟲傳播病毒所引起。庫蠓等吸血性昆蟲除傳播牛流行熱等疾病外,其吸血行為對牛隻造成騷擾,嚴重影響牛隻的發育與產乳量,因此庫蠓防治為養牛場經營不可忽略的課題。
庫蠓綜合防治策略提供預防牛流行熱流行的工作方針。首要是養牛場環境管理,由於吸血雌蟲會選擇富含有機質的泥濘土壤,或動物排泄物淤積之處產卵,幼蟲孵出後會鑽行於有機質中覓食,針對這些滋生源進行管理,包括定期清理,特別是水溝清理,同時保持牛床環境清潔乾燥,能有效降低庫蠓發生密度。由於成蟲飛行範圍約500公尺內,並可能借助風力散播的更遠,要在廣大空間內進行有效的化學防治非常困難,幼蟲則棲息於有機質中,殺蟲藥劑滲入防治的效果有限。因此利用庫蠓吸血活動集中在夜間及其具有趨光的特性,以物理防治之燈光誘集,是相對節省成本也最有效果的防治方法。常用的燈光誘集器是由誘蟲燈管、吸蟲風扇及集蟲網袋三個組件集合組成,誘集時選擇懸掛於牛舍上方,不會影響干擾牛隻生活便可有效防治庫蠓,由於雌庫蠓被養牛場動物的氣味所吸引,飛行至養牛場時被燈光所引誘,所以誘集的雌庫蠓多未吸血,減少牛群受到庫蠓叮咬的騷擾,大幅降低牛隻感染疾病的機率,有效遏阻傳染病的流行。
臺灣氣候溫暖潮濕,適合庫蠓大量孳生,易造成牛流行熱疾病的流行,由於牛流行熱罹病率高,疏於預防將會造成養牛場重大經濟損失。除定期為牛群施打接種疫苗,同時也要做好病媒防治的工作,杜絕病媒傳播疾病。物理防治的燈光誘集是安全、無污染且低成本的庫蠓防治方法,有效降低庫蠓密度,減少牛流行熱發生機率,落實養牛場的永續經營之道。
誘引器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