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值及產量兼顧的經濟育種
4 產值及產量兼顧的經濟育種
台灣據自1953年至2004年的農業計年報資料,養羊產業在1992年分別有乳羊產業及肉羊產業之分,國產羊肉自1241公噸成長為10139公噸,羊肉產值由1.7億元成長為13.3億元,而自給率則自2.91%成長為14.6%,故國產肉羊事業對農家經濟之改善甚為重要。乳羊產業亦於1992年起快速的成長,產值由3.7億元成長為13.6億元,但自1998年後產量下跌,產值降為8.0億元,近兩年來漸趨平緩,但仍占單項畜產值第9位。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中部辦公室高源豐技正於2003年在第128期農政與農情月刊,撰文台灣肉羊產業發展現況與輔導策略,指出2001年台灣地區養羊戶計有4,691戶,其中648戶為乳羊戶,餘均為肉羊戶,具畜牧場登記證書之養羊戶數僅次於豬、肉雞與蛋雞場數,1997年至2001年5年之平均投資報酬率,肉羊為僅次於乳羊者。回顧歷年來政府對台灣養羊事業之輔導,因受放牧可能破壞水土保持觀念之影響與市場產銷不平衡之顧忌,除乳羊外,肉羊生產幾不予輔導,僅有努比亞與台灣黑羊雜交級進品種改良之研究;運銷方面則於1988年建立了肉品市場拍賣羊隻與共同運銷制度,生產改良方式則幾由產業界自行發展。由於羊肉具特殊小眾市場,故羊肉料理店在餐飲業占有一席之地。我國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前,除羊雜為管制進口項目外,羊肉可自由進口,且關稅不高,僅19%或每公斤14.25元,致紐西蘭、澳洲等國羊肉每年大量進口,高源豐技正認為台灣肉羊仍有此發展,顯見「山珍」之國產羊肉有其「珍」貴之處,不宜以一般大眾化農產品視之。1998年畜牧法頒布實施後,所有之家畜產業即應處於相對平等之輔導地位,且自2002年起我國已成為WTO之會員國,相對於養羊之其他畜產業之保護,諸如管制進口或高關稅已逐漸減除,政府對肉羊產業之輔導似有重行調整之需要。
現代化育種開始於英國馬場R. Bakewell先生,渠於1775年組織了綿羊愛好者間之種羊登錄,如同人之戶口名簿建立留種用家畜之血統系譜,並登記其外貌特徵與個体識別(宋永義,2001)。登錄方法與效果獲得共識後,這一組織廣泛的被各品種家畜,及各國競相學習改良所用,締造各國本地種家畜成為專用目的改良種。
1994年間,台灣地區乳羊戶陸續從美國、澳洲累計引進六千多頭乳羊,一下子把國內羊乳產業帶動上來。同年10月12日,國內第一場種乳羊登錄制討論會於台北市羅斯福路台灣區雜糧發展基金會召開,宋永義教授被推舉擔任主席,出席該項討論會的人士計有農委會畜牧處王忠恕技正、前農林廳畜牧科施及堯技正、畜產試驗所育種系張秀鑾主任、黃鈺嘉博士,恆春分所溫上湘主任、雜糧發展基金會林光華專員、台灣區種豬發展基金會業務組王旭昌組長,以及台灣省嘉南羊乳運銷合作社、高屏羊乳、屏東第一羊乳、首都羊乳等單位代表。討論會結束後一個月,台灣區種豬發展基金會向台灣區雜糧發展基金會提出「優良種羊登錄計畫」,獲得同意並給予經費補助,1995年起種羊登錄業務正式啟動。宋永義教授在推展種羊登錄作業上,先選定嘉南羊乳運銷合作社。1995年2月9日,宋教授赴嘉南羊乳運銷合作社舉辦種羊登錄辦法說明會,他指出,國內辦理種羊登錄,以阿爾拜因、努比亞、撒能、吐根堡四大品種為限,採一般登記與血統登錄。當年,宋教授為台灣羊隻選種育種界定三大法則:
外貌-觀看其體型大小之漢草與毛色等品種特徵,並預估其與生產性能有關之勁能體型的日齡體測標準。
血統-察看過去祖代記錄,正確認知所見之外貌與性能的日齡標準,以預測所見之諸形質之能悉數遺傳之變異的大小與其正確度。
性能-包括生長快、早熟、多胎、乳量多、易配、泌乳期長等各經濟性狀之好壞記錄。
宋永義教授是第一個架構台灣種羊登錄的人,在1995至1996兩年間,他即指出種羊登錄的精髓,在於選種留種方法之實施。宋教授一再強調,優良山羊的選種留種不外從外貌、血統與性能三方切入,而種畜登錄與檢定乃一國改良種畜之根本辦法。這一理念,引領台灣種羊登錄工作循序進行,逐漸開花結果。在宋教授專業指導下,制定了種羊登錄辦法,1996年10月1日,身兼種豬發展基金會執行長的宋永義教授在台灣省畜產試驗所彰化種畜繁殖場舉辦「八十五年度優良種羊登錄計畫講習訓練會」,吸引一百八十餘位養羊農參加,同年底,總共完成989頭種羊的血統登錄與基礎登記。1997年3月4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王政騰所長南下恆春分所主持「全國性羊育種座談會」,宋永義教授蒞會指導,會中決議種羊登錄作業移交給中華民國養羊協會辦理,爾後三年間,「優良種羊登錄與DHI作業計畫」審查委員會召開會議,均由宋教授擔任主席,對養羊產業種羊登錄作業不遺餘力的奉獻,讓養羊業者十分感佩。宋教授一直希望,經由種羊登錄的健全,台灣種羊能打開外銷市場。他也指出台灣即將成為WTO之會員國,在畜產品之國際化與自由化衝擊下,具本土產業特性的乳用山羊事業,是有極大的開發空間,不過必需從根本上破除「牛食澆,羊食燒」的傳統魔咒。宋教授對養羊產業抱持樂觀的看法,他說,有羊的草地是滿地黃金,羊蹄變為金蹄。台灣養羊產業的未來,宋永義教授已經勾勒出「滿地黃金」的遠景,就看業者如何耕耘了。
台灣飼養之羊隻其主要品種有五,依2000年品種結構之調查,主供肉用之本地黑羊約占7.8%、乳用白色撒能種占8.57%,餘為乳肉兼用種之努比亞16.37%、阿爾拜因10.59%、吐根堡3.22%及占50%之雜種羊,故乳、肉羊場兼有者甚多。國外羊種及經品種改良之雜種羊,飼養效率高於黑羊,春秋兩季為發情配種期,懷孕期5個月,每胎產仔數約1.6頭,經飼養12個月內即可販售供宰。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恆春分所為羊隻品種改良飼養管理之主要試驗研究單位,目前恆春分所亦自澳洲引進波爾肉用山羊試驗中。重要的選育性狀對父系品種而言,應要求體格壯碩、生長快速、屠體品質佳;對母系品種則需適應性強、中等體格、母性良好、早熟、多胎性及繁殖效率高、仔羊成活率高且能適應本地環境等。商業生產上,採用兩品種或三品種雜交利用其雜交優勢,是羊肉生產體系中的最大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