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成經過
4 育成經過
(一)種原來源
試驗設計以小族群系譜選育的方式,於1992年選取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宜蘭分所之褐色菜鴨L105品系公28隻母106隻,作為試驗用種鴨群,繁殖第一代鴨群公117隻母165隻進行受精持續性測定,於試驗測定後按受精蛋數性狀的無偏差育種估值將其分為兩群:選拔品系為含有最高育種價估值公23隻母48隻;對照品系為取樣自代表第一代相同性狀育種價估值分佈之公20隻母46隻,進行配種繁殖。每代預計繁殖選取對照品系公60隻母120隻,選拔品系公120隻母240隻作為試驗用種鴨群,進行受精持續性之試驗。每代選拔品系於試驗後按受精蛋數性狀的無偏差育種估值,選留受精持續性較長之個體公20隻母60隻,於44~46週齡時進行純系配種,約於50~52週齡孵化產生下一代,供繼續選育試驗使用。
(二)選育流程與配種設計
本所自1992年起與法國國家農業研究院土魯茲分院之家畜遺傳改良研究所合作,進行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計畫「鴨受精能力持續性之選育」。此項選拔研究計畫,係以褐色菜鴨配公番鴨來生產土番鴨。因涉及屬間雜交,受精率並不高,因此為改進鴨受精持續性,藉由遺傳育種理論與混合模式之應用,設計以系譜選育的方式進行長期選拔,以探討延長鴨受精持續性之選育效果,期育成新品系並應用到其他鴨種 (如北京鴨或改鴨),主要試驗及選育流程如下:
(1) 每一代之母鴨於26, 29與32週齡時,採用10-15隻公番鴨之混合精液,每隻母鴨之受精量為0.05ml,進行一次人工授精後,各連續收集14天 (2~15天,第一代至第六代)及17天 (2~18天,第七代至第八代)的蛋共三批次進行孵化作業,每隔7天及9天進蛋一次,檢查記錄每隻母鴨種蛋之受精孵化情況,並計算母鴨蛋受精後之入孵蛋數、受精蛋數、孵化小鴨數、胚胎死亡數及受精蛋最長持續天數。
(2) 選拔品系將每代資料累積後,使用SAS統計軟體進行資料處理及統計分析,利用系譜之親屬關係資料經重編碼後,進行最佳線性無偏差預測值 (BLUP)之統計分析,依受精蛋數較優的育種價估值選留公20隻母60隻;對照品系則依Matheron and Chevalet (1977) 的方法逢機選留公20隻母60隻,均於44~46週齡時進行純系配種,於達50~52週齡孵化產生下一代,供繼續試驗使用(詳如圖1,圖2)。
圖1.鴨受精持續性對照品系試驗流程與配種操作圖
圖2.鴨受精持續性選育每代試驗流程與操作項目